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频震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开放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以高频震荡通气(HFOV)与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两种模式实施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肺损伤指标、氧代谢指标及气压伤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行机械通气及有创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20例,随机实施HFOV或CPAP模式肺复张,每隔4h复张1次,每次持续40s。HFOV组实施持续肺充气(SI),先将平均气道压(MAP)调至比常规机械通气时的MAP高2cm H2O,将MAP快速升高至35cm H2O,持续40s后回到SI前的水平。CPAP组呼气末正压(PEEP)在10s内升至35cmH2O,持续40s,于5s内PEEP降至10cm H2O,恢复基础通气模式。记录复张前后的肺损伤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复张时的心排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PaO2/FiO2均明显改善,而HFOV模式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HFOV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行肺复张时两组CI均轻度下降,CVP均轻度增加。HFOV组复张第20s CVP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至复张后30s,复张第40s时CVP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在复张第20s开始下降,第40s下降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于停止复张后6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CPAP组CI及CVP出现相似变化,但在第20s即出现显著差异(P<0.05),并于停止复张后12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结论肺复张策略对于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HFOV模式进行ARDS肺复张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肺的损伤及氧合的改善优于CPAP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通气策略,对肺复张手法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方法:入选的ARDS病人均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型号为PB840)。20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小潮气量组(对照组)和小潮气量+肺复张通气组(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基础通气模式即:小潮气量(6mL/Kg)+个体化PEEP的通气模式。实验组联合肺泡复张治疗,其余同对照组。肺泡复张手法具体操作如下:镇静状态下将FiO2调至100%,持续5min,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予30cmH2O的压力,持续30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比较两种通气策略下,病人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30Min就有明显改善(P<0.01),24、48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2)气道峰压、平台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3)实施肺复张策略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P>0.05)。结论:以个体化PEEP为基础,适时采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ARDS,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相比更适合病人呼吸力学特征,改善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外器官损害,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肺复张策略是ARDS病人机械通气时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控制性肺膨胀(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兔血流动力学和肺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利用肺泡灌洗法建立家兔ARDS模型,30只ARDS家兔随机分为SI组和非SI组。分别在通气前及通气后10min,30min,1h,2h,3h,4h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肺气体交换的改变。结果:非SI组和SI组实施治疗后10min,30min,1h,2h的HR分别与基础相比,均显著加快;实施SI时HR、MAP、CVP与基础相比无变化。SI组与非SI组相应时间相比HR、MAP、CVP无明显差异。与非SI组相比,SI组2h,3h,4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显著提高。结论:SI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治疗ARDS明显提高PaO2和SaO2,但对血液循环无明显影响,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肺复张对ARDS患者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复张(RM)策略结合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8月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M组和non-RM组.RM组(n=15):采用肺复张结合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non-RM组(n=15):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不使用肺复张.观察2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变化;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RM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RM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a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RM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升高,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RM时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RM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但RM结束后120 s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清SP-A与Cst和PaO2/FiO2呈负相关(r=-0.362,P<0.05;r=-0.394,P<0.05),在72 h时2组患者血清SP-A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M可以使ARDS患者肺泡复张,增加肺气体交换、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降低血清SP-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呼气末正压对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0例开胸手术病人行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期间呼气末正压(PEEP)对动脉氧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开胸后行容量控制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单肺通气20min后加4cmH2OPEEP,20min后再恢复0cmH2OPEEP状态。双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加用4cmH2OPEEP20min后以及恢复单肺通气0cmH2OPEEP20min后分别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将组内单肺通气应用PEEP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值、脉搏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进行比较。结果低潮气量单肺通气与常规潮气量单肺通气相比气道压力大大减小;4cmH2OPEEP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且可显著改善动脉氧合、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论低潮气量容量控制单肺通气时加用4cmH2OPEEP可作为改善单肺通气动脉氧合的一种方法,对开胸手术也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6.
马旅明  何川  谭勇明 《吉林医学》2013,(25):5163-5164
目的:研究分析肺开放策略控制性肺膨胀法(SI),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RDS患者采用SI(30~40 cm H2O,20~40 s)肺复张(RM),再恢复原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肺完全开放后调节呼吸末正压(PEEP)到最佳水平,继续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动态观察肺开放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16例ARDS患者采用肺开放策略治疗,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100%。结论:SI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减轻肺损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少,达到治疗ARDS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控制性肺膨胀(SI)和压力控制(PCV)两种肺复张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呼出气冷凝液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5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I组和PCV组。对照组使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S I组在保护性肺通气基础上使用控制性肺膨胀治疗;PC V组联合压控法肺复张治疗。每12 h重复1次RM ,连续3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IP )、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检测治疗前、治疗24、72 h呼出气冷凝液(EBC)中 TNF‐α、IL‐6、IL‐10水平,监测SI组与PCV组RM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三组患者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PaO2/FiO2、Cst均呈上升趋势,PIP、Pplat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RM组(SI组和PCV组)PaO2/FiO2、Cst高于对照组,PIP、Pplat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指标SI组与PCV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SI组与PCV组患者治疗后呼出气冷凝液(EBC )中TNF‐α、IL‐6、IL‐10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治疗后24、72 h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但SI组与PC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I组与PCV组在肺复张时MAP下降,HR、CVP升高,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显著,PCV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及持续时间均低于SI组,在肺复张时、复张后60、120、300 s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与 PCV两种肺复张均能改善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平台压,减轻肺部炎症反应;PCV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低于SI。  相似文献   

8.
覃祚柱  黄自桥  韦干  黄晖 《华夏医学》2007,20(4):702-703
目的观察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应用小潮气量和高呼气末正压(PEEP),先设置小潮气量(5~8ml/kg)以保护肺,后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达35cmH2O以保持肺复张,持续45s后,PEEP调为20cmH2O,然后PEEP每20min下降2cmH2O,直到"最佳PEEP",为(14.3±3.5)cmH2O.合理镇静止痛,随着病情改善,逐步下调呼吸机的辅助水平,直至撤机.结果18例顺利撤机,10例死亡.撤机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从(50±8)次/min降至(26±4)次/min(P<0.01),PaO2从治疗前(45.6±4.8)mmHg提高到(127.8±12.3)mmHg(P<0.01),静态肺顺应性(Cs)从(28±10)ml/cmH2O提高到(108±12)ml/cmH2O(P<0.01),氧合指数(PaO2/FiO2)从低于200mmHg提高到大于300mmHg以上,吸氧浓度(FiO2)从高浓度(大于60%)降到低浓度(低于33%).结论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实施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随机实施PCV模式肺复张或PSV模式肺复张,其中PCV组设定F=10次/分,PC为15cmH2O,PEEP为30cmH2O,I:E=1:l;PSV组设定PS为15cmH2O,PEEP为30cmH2O;两组持续时间均为30s.记录复张前,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呼吸频率和氧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种复张模式均使氧合明显改善,以PCV模式尤为明显.结论:采用PCV模式进行ARDS肺复张治疗对氧合的改善优于PSV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颅脑损伤合并ARDS 患者30 例, 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15 ~76 岁, 先运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模式, 设置潮气量( VT) 为8 mL/kg, 呼吸末正压( PEEP) 为0, 吸入氧浓度为60% 。以上模式维持8 h 后随机在SIMV + 压力支持通气( PSV) 及辅助自主呼吸( ASV) + 肺复张策略( LRM) 中选择一种模式继续通气, ASV 的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SIMV 的相同。通气时每一模式按0、5 及10 cm H2O 依次增加PEEP 水平, 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 min。4 h 后换为另一种通气模式, 仍按0、5 及10 cmH2O 设置PEEP, 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仍为60 min。其中使用ASV模式时加用LRM, 即每一PEEP 水平通气开始时短时间使用高水平压力控制通气( PCV) , 压力设为40 cmH2O, 屏气时间持续30 s, 然后转为ASV 模式, 每个PEEP 水平通气50 min 时, 记录两组的血气、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颅内压等指标。结果 与SIMV 模式相比, 在同一PEEP 下ASV 模式时呼吸频率、气道峰值压( PIP, 不包括在短时间使用LRM) 、平台压( Pplat) 和肺内分流( Qs/Qt) 、中心静脉压、颅内压均显著下降( P 〈0. 05) ,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和氧分压( PaO2 ) 增加( P 〈 0. 05) 。两种通气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与传统的SIMV 模式相比,ASV + LRM模式更有利颅脑损伤合并ARDS 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肺部肿物开胸手术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21例有肺部肝物的患者行开胸手术和术前抗炎、抗痨治疗,结果治愈5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无效4例。文中对肺癌诊断、术前治疗、术后用药及术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lung functional status could be displayed on lung perfusion images. With the images, the radiotherapy plans of lung cancer could be guided to more optimized.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quantitatively the impact of incorporating functional lung imaging into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an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planning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Ten patients with NSCLC who had undergone radiotherap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Before radiotherapy, each patient underwent CT simulation and lung perfusion imaging with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The SPECT images were registered with simulation planning CT and used to contour functional lung (lung-F) and non-functional lung (lung-NF). Two 3DCRT plans and two IMRT plans were designed and compared in each patient: two anatomic plans using simulation CT alone and two functional plans using SPECT-CT in addition to the simulation CT. Dosi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four types of plan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umor coverage and avoidance of normal tissues. Total radiation dose was set at 66 Gy (2 Gyx33 fractions). Results In incorporating perfusion information in 3DCRT and IMRT planning, the reductions on average in the mean doses to the functional lung in the functional plan were 168 cGy and 89 cGy,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anatomic plans. The median reductions in the percentage of volume irradiated with 〉5 Gy, 〉10 Gy, 〉20 Gy, 〉30 Gy and 〉40 Gy for functional lung in the functional plans were 6.50%, 10.21%, 14.02%, 22.30% and 23.46% in 3DCRT planning, respectively, and 3.05%, 15.52%, 14.16%, 4.87%, and 3.33% in IMRT planning, respectively. No greater degree of sparing of the functional lung was achieved in functional IMRT than in 3DCRT. Conclusion Function-guided 3DCRT and IMRT plannings both appear to be effective in preserving functional lung in NSCL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手术方法、早期临床结果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为4例终末期肺疾病患者施行了单肺移植手术,均为右侧单肺移植.其中第1和第2例为同1天完成.结果:第1例术后合并顽固的铜绿假单孢杆菌和不动杆菌感染,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于术后第33天死于严重感染所致的多脏器衰竭.其余3例均顺利出院,目前生活质量明显改善,SaO2和FEV1均显著提高.结论: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感染及排异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床边肺超声方法对ARDS肺复张及保持肺开放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2年11月—2014年3月在该院进行住院治疗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患者给予床边B超,评价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及肺复张容积,比较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和氧合指数的一致性,肺含气超声评分同P-V曲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超声检查阳性率为100%,超声评分为(24.6±7.1)分,经Kappa检验K=0.47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肺复张平均容积为(494.9±212.5)mL,通过对肺含气超声评分同P-V曲线相关性分析,r=0.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肺含气超声评分同P-V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床边B超可以有效测定患者的肺部损伤程度,肺含气超声评分同P-V曲线相关性分析具有良好相关性,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患者肺功能尤其是肺弥散功能的损伤情况及其与病程时间的关系;分析肺功能检测对于CTD肺部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风湿免疫科已确诊CTD的71例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80.00%CTD患者存在肺功能的异常,主要以弥散功能下降为主,其次为肺容积的减少、气道阻塞等.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率(DLCO)为71.83%,DLCO/肺泡通气量(VA)为31.00%,用力肺活量(FVC)为36.62%,慢肺活量(SVC)为31.0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9.58%,FEV1/FVC为5.60%,VA为69.01%,最大呼气流速(FEFmax)为12.68%,小气道功能(FEF) 25%~75%为35.21%.结论 CTD患者肺功能损害主要以肺弥散功能为主,并伴有肺容量的减低等.肺功能检查较肺部CT更早出现异常,对CTD患者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治疗及预防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764—3对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给大鼠气管内一次滴注博莱霉素,观察肺部炎症及其修复形成肺纤维化的过程.滴注后第7、21天,可见肺系数及肺组胺含量显著升高。第21天时还有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而此时肺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提示为亚急性炎症阶段。第60天时,肺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表明有肺纤维化形成。764-3治疗可显著缓解博莱霉素所致的上述指标的变化。提示764-3可防止博莱霉素所致肺炎症及其随后发展成肺纤维化。这一作用除直接与其对抗早期的炎症过程有关外,尚不能排除直接地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左肺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肺移植积累经验。方法分析总结29例犬左肺移植的资料。其中15例的供体肺用Euro-Collings液在4℃下保存6h,14例用UW液保存22~25h,作同种异体移植,并阻断受体的右肺动脉,以测定移植左肺的功能。结果所有的移植左肺均能胜任气体交换,循环稳定。结击本左肺移植方法可靠,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与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本院住院患者6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4例),釆用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二者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进行 X2检验,观察各自疗效。结果:(1)33例纤维支镜检查患者有1例出现气胸,1例检查过程中发生大出血,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36例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9%。其中气胸3例,咯血例1,血胸1例。比较两组方法,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显著高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以病理检查结果定为金标准诊断为大量脓痰阻塞35例、痰栓形成及堵塞33例,诊断后总确诊率为95.55%(确诊例数/总例数100%)。纤维支气管镜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率分别为90.0%,100%,100%,96.7%,和97.4%。经皮肺穿刺,其值分别为70.0%,59.8%,37.5%,85.2%,和62.4%(P=0.052;P<0.001, P<0.001;P=0.011;P<0.001)。大量脓痰阻塞(35例)诊断准确率,纤维支气管镜准确率高于经皮肺穿刺(94.6%比77.8%;P=0.044)。痰栓形成及堵塞(33例)诊断准确率,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的同样高(97.9%比96.3%;P=0.689)。结论:两种检查手段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上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临床上经有机地结合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并且能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0例肺部感染和33例肺癌的血小板象进行了分析,以41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在肺及胸腔感染时,血小板成熟型减少.衰老型增高,在肺癌的中晚期该变化更明显.更具特征性,并出现病理型血小板,但二者在变性型及巨型方面无差异性.因而,衰老型的持续性增高,意味着肺癌的恶化或复发,它比检查其它血液成份更有价值,是诊断、治疗和动态观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