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介入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alent ductus arter,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介入封堵术技术的成熟及封堵器材的逐步完善,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PDA首选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8年4月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50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我院1957年6月~1983年5月诊断动脉导管未闭(下称PDA)共200例,除6例误诊外,对确诊的194例施行了外科手术。本文就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94例中男46例,女148例,年龄3~42岁。10岁及10岁以内者64例,11~20岁90例,21~30岁33例,31岁以上者7例。194例中行切断缝合术85例,结扎术109例。行切断缝合术者主动脉侧出血4例,死亡3例;肺动脉侧出血9例,无1例死亡。行结扎术者无1例死亡。总手术死亡率为1.6%。并发喉返神经损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 ~ 48 h 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 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因此,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PDA 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三种,现对这三种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65年8月青1975年9月对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共300例采用结扎手术方法治疗,并对操作作了一些改进,减少了并发症,疗效满意。这种结扎手术方法较简单,利于推广。资料:300例中,男80例,女220例。年龄3—34岁,其中8—14岁较多见。症状和体征:多在体检时发现,或由于肺循环瘀血,常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肺炎就诊中查出。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头晕、疲乏及活动受限等。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者271例(84%),其中140例具有震颤(51%),杂音一般传导广泛,可达心前区和胸骨  相似文献   

6.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药》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屿  高义双  宋立娜  管霄 《河北医药》2006,28(12):1219-1220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往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多.介入性治疗PDA具有疗效可靠,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并适用于手术结扎后再通者.现将我院采用国产(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8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系统中主动脉与肺动脉相连的通道,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称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由于肺动脉与主动脉压力之间存在压力差,因此有不等量的血液从主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动物体内,前列腺素E_1有扩张胎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作用。消炎痛是一种强力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近年来临床上已成功地将消炎痛作为外科结扎治疗的替换疗法应用于有心衰状况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消炎痛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变异较大,人们又将它改为静脉给药。据报道,口服和静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功率分别为18~85%和79~91%。本文以1980年以来用静注消炎痛方法治疗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2482例为对象,统计和研究了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这一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7~1994年间采用双重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末闭68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其中男17例,女51例,男女之比为1∶3。年龄最小2岁,最大35岁。手术切口采取左后侧第4肋间67例,左腋下小切口1例。术中见导管最长15mm,最大直径25mm,最小直径4mm,导管呈管型45例,漏斗型23例。导管与主动脉相交的角度直角18例,锐角50例。68例均行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我院自2000年6月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PDA病人进行封堵治疗,共完成3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女,20岁。主因间断心悸,活动后气喘3年于2000年6月入院,查体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示PDA直径11  相似文献   

12.
涂巧雯  石文静  陈超 《世界临床药物》2009,30(9):523-526,53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早产儿的常见病症,应早期积极治疗。目前药物关闭仍是最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法。过去20多年,吲哚美辛一直是内科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其PDA关闭率为46%~89%,但吲哚美辛有效血药浓度安全范围较窄,且可导致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更是禁用吲哚美辛。近年国外采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取得较好疗效,关闭率为73.0%~95.5%,且对肾脏、脑及消化道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少。本文简要综述布洛芬在早产儿PDA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 1996年 5月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导管治疗技术 ,先后采用Porstmann法和弹簧栓子法两种方法 ,共治疗 4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全组 4例 ,经临床病史、体检、心脏X线平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 ,治疗前均行胸主动脉造影 ,以确定PDA大小、位置及形态 ,见表 1。 表 1  4例PDA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法例序性别 年龄(岁 )体重(kg)PDA最狭窄处直径(mm)PDA类型 治疗方法1女 62 2 3管型Porstmann法2女 12 3 2 3漏斗型同上3男 416 5 3漏斗型弹簧栓子法4男 3 142 5…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6%。1994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手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0例.现就该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时机等问题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韩剑刚  王建明  穆英  谷疆蓉 《河北医药》2009,31(10):1219-122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病率0.06%-0.08%,而早产儿发病率高达20%~30%;导管粗大者常于新生儿期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部分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常须急症行外科结扎术。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手术治疗36例新生儿期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本文对其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存活及生存质量的一种疾病。目前针对PDA的治疗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PDA的治疗时机选择、治疗方式(内科治疗、手术结扎及预防性治疗)及药物选择(吲哚美辛、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保俊  王淦 《江苏医药》1997,23(3):195-195
我院1961年至1994年10月手术治疗单纯动脉导管未闭175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75例中男44例,女131例;年龄5~38岁,其中30岁以上6例。临床症状有活动后心慌、气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昏厥和咯血。173例有典型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2例仅有收缩期杂音。X线摄片:心胸比率0.55~0.69,左室增大156例,右室增大21例,肺动脉段凸出92例。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138例,左、右心室肥厚7例,正常心电图30例。62例行有心导管检查,提示左向右分流58例,平均肺动脉压超过5.3hPall例。2例行逆行主动脉造影证实动脉导管存在伴有主动脉弓扩张、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早产PDA患儿共19例,所有病例心前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术前超声动脉导管直径3-6mm,平均(3.6±0.5)mm。其中口服布洛芬关闭2次均失败7例,术前行机械通气治疗8例。对其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35~55min,平均(48.0±15.3)min,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均行机械通气,时间为1~10d.平均(3.5±2.3)d,撤机后均于3d内离氧。术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7~20d出院,平均(11.0±3.0)d。所有患儿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全组患儿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早产儿PDA引发临床症状者及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者,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10月-2005年4月,纠治成人动脉导管未闭13例中男3例,女10例。全组均在深低温低流量(DHLF)体外循环(CPB)下行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心包积液2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动脉导管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院 1981年 8月至 1999年 3月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 2 3例 ,疗效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8例 ;年龄 4个月至 2 6岁。体检 :均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伴震颤 ,肺动脉瓣第二音均不同程度亢进 ,伴有股动脉枪击音及水冲脉。心电图异常 17例 ,其中左室高电压 3例 ,左室肥厚 5例 ,右室肥厚 2例 ,窦性心动过速 5例 ,双室肥厚伴劳损 1例 ,偶发室性早搏 1例。X线摄片见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外凸、主动脉结呈漏斗征。超声心动图均发现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叉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