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宋承杰在对脾胃病50年的研究中,认为脾胃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临床中脾胃功能的失调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宋老利用中医之妙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特点,归纳总结,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这些疾病的其中一个致病病机,若病因病机相似,皆可异病同治。并列举近年来最为常见的三个证型的案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4.
人以后天脾胃中元气为本 ,供给全身器官营养 ,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 ,必赖脾胃之精输布 ,故脾胃是四脏生理功能活动之中心 ,以脾胃为枢纽 ,脾胃之气一虚 ,抗病之力减弱 ,则五脏受病 ,现将脾胃病 ,辨证施方探要如下。1 脾阳不足病脾阳不足 寒冷导致久痢赤白 ,腹痛四肢不温 ,冷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是常见多发病 ,多与饮食失调、情志不畅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除药物治疗外 ,精心护理亦是使其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脾胃疾病护理主要有两个方面。1 情志护理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在事物体验的反映 ,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乐观豁达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相反 ,情绪障碍则可导致疾病迟迟不愈。脾胃病患者常因纳差、脘胀嗳气、吞酸乏力等症状 ,而产生悲观情绪 ,多疑善虑。护理上应特别注意安慰和同情病人 ,经常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思想动态 ,消除思想顾虑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开展一些有…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与胃电图检查结果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主受纳,牌主运化,祖国医学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和发病中的作用。脾虚运化失职,在临床上常见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其病理机制很可能与胃运动排空有关。国内冯氏等曾用X线钡餐透视方法,发现多数脾阳虚患者胃蠕动功能下降、排空时间延长。但此法比较粗糙,难以定量分析;而其他胃运动排空的检查方法(如气囊法、指示剂排出法等)则会给受试者带来痛苦,不易被接受。胃肠电生理研究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领域,目前认为胃肠电活动与胃肠运动关系密切。我们在1980年10月。至1982年7月,采用电生理方法间接观察了212例脾胃病患者和36名正常人的胃运动状态,并对其中30例住院患者的胃电参数,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观察。从248例278幅体表胃电图的分析中,发现脾虚等不同证型患者的胃电图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某些  相似文献   

7.
脾胃病最常见的就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患脾胃病的人是很多的。据胃镜普查结果。在5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而在我国人口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正因为脾胃病发病率高,且具有时好时坏、易反复发作的发病特点,往往被许多人忽视。  相似文献   

8.
胃炎、消化道溃疡属于传统医学的“胃痛”、“胃脘痛”范畴。我科1997~1999年收治了87例胃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辨证施护,疗效颇佳。1一般资料 87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20~40岁59例。男64例,占74%;女23例,占26%。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院部不适、胀满、疼痛、嗳酸、呕吐。经抗炎止酸、保护胃粘膜、改善胃肠功能等治疗,结合使用中药汤剂,并进行辨证施护后,以实验室检验指标阴性,临床症状消失为好转。结果:好转81例,总有效率达93%。2辨证施护2.1寒…  相似文献   

9.
急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发生疾病必然会对患者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一定要加强保健养生,以尽快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11.
太极学说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强调动静之间、阴阳中和等理念。太极学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根基,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体现了中焦气机平衡的太极思想。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气机的通畅、阴阳寒热的平衡十分重要。新安医学历来重视太极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该文结合新安医学思想以及作者对于泄泻、胃脘痛的实际临证经验,对太极学说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脾胃病的预防和调养尤为重要,方法包括饮食调摄、情志调摄、起居调摄、运动调摄。用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预防脾胃病,治疗脾胃病,以维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林汉楠 《新中医》1993,(9):48-48,52
1 条畅枢机,治肝安胃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胃气失和,脾胃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胃脘胀痛,疼连两胁,嗳气泛酸,善太息,口苦或呕吐,或乳房胀痛,青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肝胃不和(肝气郁滞)之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味。若肝胃郁热口苦口干苔黄者加山栀子、丹皮、夏枯草;便秘加大黄、枳实;泛酸烧心加川黄连、吴茱萸;心烦失眠加  相似文献   

14.
徐重明 《河北中医》2009,31(8):1172-1173
慢性脾胃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证,笔者就慢性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作出探讨如下。 1行气活血。消痰化瘀 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功能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  相似文献   

15.
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然而明代医家吴昆却说:“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纤维胃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胃粘膜相的认识不断深化,胃粘膜相已经引入到中医对慢性胃病的辨证施治领域。下面浅谈我们在应用胃镜显相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辨证治疗慢性胃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胃粘膜相与中医辨证的联系胃粘膜相是指运用纤维胃镜及活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调治脾胃病毋忘升降论──名医魏长春调治脾胃病的经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孙徕龄(200040)关键词:脾胃疾病,魏长春书云:"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如若脾胃升降失常,疾病就会发生。我师魏长春对此很有经验,现阐述如下。治疗脾胃病毋忘从整体着手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因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系统研究日益深化,一门以现代科学技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途径综合探索的微观辨证学正在掘起,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外揣方法向着微观、微量、分析化方向发展,即将传统的四诊合参、审证求因、从因辨治引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量子水平的范畴,为阐明病证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临床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提高疗效开拓了途径.在消化病专业领域,国内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将掌握有关慢性胃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资料,概括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慢性胆囊炎和胆石证,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胃脘痛”、“黄疸”、“腹痛”、“少阳发热”等范围;胆道蛔虫,相当于中医的“腹痛”、“蛔厥”范围。在辨别证情、特别是结合理化检查,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的过程中,看到许多脾胃系病证与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病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烧心”等病证范畴。微观辨证是指针对中医证型进行现代化科学的客观检查,探索某些具有证候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可靠指标,提高证型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水平,为阐明本病证型的实质和病理学改变,打下基础。近年来,随着对慢性胃病的中医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