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对三阴三阳病的治疗决策,有缓急之别。缓,含有缓慢、柔和、后用之意。急,含有快速、紧急、先用之意。仲景根据病人体质之强弱,病势之缓急,邪正盛衰之进退,阴阳胜复之消长,病位表里之浅深,斟酌权宜。从治则的制定,药物的选择,剂量的大小,方剂的组成,剂型的配合,服药的方法等都做出了科学的决策。因此,掌握好治则中的缓急法度,对提高中医疗效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少阴篇一、少阴病大旨伤寒阴证少阴主.三阴经伤寒之证,以少阴病为主体,或以太阴为主,非也.病至少阴势急厉.伤寒至少阴病,情势危急,生死别于俄顷,审证处方,极要留意,一有错误,悔之莫及.太阴病多属缓证,较之少阴病轻浅多多,乃或谓太阴最重,少阴次之,焉有是理,僻异之说,不可从也.死生变幻俄顷间.但欲寐而脉微细.欲寐为阴盛阳微之证,微细为阴盛阳微之脉.三阴首推此提纲.脉证俱全须熟记.六经纲领诸条,惟太阳、少阴二纲脉证兼详,其他四经只言证不及脉,可见太阳为三阳之始,少阴为  相似文献   

4.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相似文献   

5.
周唯 《中医研究》2007,20(2):11-14
<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纲领,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创立了六经辨证,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三阴三阳乃由一阴一阳衍化而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一阳分为三阳,一阴分为三阴,但其根本仍是阴阳.  相似文献   

6.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7.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8.
少阳是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位于阳明与太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这一争论有重要意义.因为少阳病的病性、临证辨识、选方用药以及预后判定等,无不与之相关.甚至可以认为,不正确判定少阳的位置就无法判定三阳三阴的次序,也就无法理解张仲景的辨证思想.下面从3个方面谈一下笔者的粗浅认识.1少阳为枢与少阳的位置少阳为枢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用以说明阴阳离和运动的论述.如《素问·阴阳离和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和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相似文献   

9.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10.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明了阴阳离合运动的六种象态.本文通过阐述三阴三阳中阳明与太阴的关系,分析了阳明、太阴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病机.麦门冬汤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笔者通过分析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认为其具有"降阳明、开太阴"的作用,并通过辨别阳明、太阴"欲解时"的时段症状,辅助诊治麦门冬汤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渴【原文】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其传经者,又有形证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背强是矣。太阳传阳明,则二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  相似文献   

12.
五淫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六淫(气)之名,始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相似文献   

13.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它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源于《内经》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阴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三阴三阳在《内经》里是用于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生理概念,而在《伤寒论》中则是一个病理概念。《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4.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5.
诸可与不可方治八篇六十一条列于卷末,仲景当时的用意即1条所說的:“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見也。又时有不只是三阴三阳,出在諸可与不可中也。”因此,这里所集的以汗、吐、下法为主的諸可与不可方治,虽然多数包括在三阴三阳篇中,但也有些是可以弥补三阴三阳篇中之不足的。伤寒論中的治法很多,大約可以分为驅邪和扶正两大类,驅邪以汗、吐、下法为主,扶正以补法(又分温补以治阳虛、滋补以治阴虚和温滋并用以治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6.
从少阳的位置看"少阳为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医家言少阳经居于阳明经和太阴经之间 ,并以此论证少阳经为阴阳之枢〔1〕,但难以解释少阳经为三阳之枢。笔者认为此说法有所不妥。另有些医家言少阳经居于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 ,并以此论证少阳经为三阳之枢〔2〕,但又难以解释少阳为阴阳之枢。笔者在研读《伤寒论》后认为 ,从六经传变来看 ,少阳经的位置应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 ,这样认识既可解释少阳经为三阳之枢 ,又可解释少阳经为阴阳之枢。1 少阳经的位置当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对少阳经的位置 ,有云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者 ,有云在阳明经和太阴经之间者 ,两说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姜燕  赵怀舟 《山西中医》2012,28(7):34-37
38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王冰注:五十九刺者,谓头上五行行五……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傅青主眉批:三里、[巨虚、上下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全匮要略·胸痹病》:“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文中“缓急”一词,历代住家所云不一,通观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①认为是指胸痹痛势,时缓时急者,如吴谦、程云来等。《医宗金鉴·订正金医要略注》:“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②认为其中“缓”字为“缓解”,是指治法的。如三版教材《金鹰要略选读》(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74):“缀,是缓解;急,是急剧。‘胸痹缓急’,谓胸痹病情突然加重,其痛势剧烈,须即时缓其急、解其痛。”③认为“缓”字义从“急”,乃胸痹病的痛势危急已甚,如周扬使、…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张景岳精研轩岐之学 ,通晓内、外、妇、儿诸科。他在《景岳全书·外科钤》专篇中搏采众家之言 ,掺合自己的见解 ,其论理法方药俱全 ,在明代的外科著作中 ,堪与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疡医》、陈实功之《外科正宗》媲美。现就其对疮疡的论述作一浅析。1 辨证首分内外、别阴阳、识深浅张氏治疮疡多宗《内经》的阴阳学说 ,他在《外科钤·论证》中说 :“凡疮疡之患 ,所因虽多 ,其要惟的内外二字 ;证候虽多 ,其要惟阴阳二字。知此四者 ,则尽之矣。然内有在脏者 ,在腑者 ,外有在皮肤者 ,有在筋骨者 ,此又其浅深之辨也。”这是张景岳对疮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