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心络胶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CVD)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通心络胶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外数据库,检索日期为从建库起至2015年5月1日,收集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2355名患者,平均研究周期为20±7周,其中单用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疗效无明显差别(MD为-0.06,95%CI为-0.17~0.05,P=0.26和MD为0.19,95%CI为-0.00~0.38,P=0.05),但单用通心络在改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上较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MD为-0.28,95%CI为-0.44~-0.11,P=0.001),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改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斑块积分以及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上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P0.01),而单用通心络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OR为0.44,95%CI为0.27~0.73,P=0.001)。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佳治疗方案是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1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胶囊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1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现察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用药前后通心络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与通心络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 年 6 月-2007 年 9月于我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口服洛伐他汀 20 mg ,每晚1次;治疗组55例,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hs-CRP的变化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均有缩小(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P<0.01);三酰甘油(TG)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hsCRP治疗后两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抗颈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抗炎作用明确,其效果优于洛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组,对照纽给予常规治疗,脑心通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3次/d,疗程为6个月,通过颈动脉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脑心通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个数、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 4月-2007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7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组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药物治疗后两组血脂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均可降低ET及升高NO浓度(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有缩小.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组有显著疗效(P<0.05),对照组无变化.结论 通心络胶囊具有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内皮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吕玲环  王星等 《山东医药》2001,41(19):25-26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脑中风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病情发展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形成。我们应用彩超对 2 4 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 CAS)斑块检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74例 ,女 72例 ;年龄 39~ 85岁 ,平均5 3.5岁 ,≤ 5 9岁 71例 ,≥ 60岁 1 75例。伴高血压 1 5 6例 ,高血脂 1 2 1例 ,冠心病 97例 ,糖尿病 5 3例 ,脑中风 5 1例 ,其它 46例 ;部分伴有 2种或 2种以上疾病。应用美国产 SONOS- 1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治疗组予以脑心通胶囊4粒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治疗期为1年。两组均随访1年,在治疗初始和随访1年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率,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积分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块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进展,从而达到防治脑血管疾病(CVD)的目的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 治疗组在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三精制药厂生产,20 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彩超,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等. 结果比较两组软斑块消退、软斑块数目减少、斑块稳定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能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0例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双盲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脂的变化及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 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通心络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软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方法,监测、观察及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从高脂血症病人中检测出127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5例),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20mg/d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20 mg/d、维生素E胶囊0.3 g/d口服,疗程均为16周.治疗期间观察增厚的内膜-中层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变化、心脑血管重要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与斑块均有消退,血脂LDL-C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HDL-C升高、TG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次数的降低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合用可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同时,有效调控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山化瘀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住院和门诊的颈动脉斑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颈动脉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川山化瘀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以及减轻、稳定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以及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体检者。所有入组人员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病理改变结果分为3组: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对照组。从肘静脉采血10 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24孔培养板,培养4天后,洗去非贴壁细胞,换液培养至7天。收集贴壁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MTT法和改良的Boyden小室分别观察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能力、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放大200倍视野下内皮祖细胞数量、黏附能力,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均高于对照组,软斑块组高于硬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增殖能力均低于对照组,软斑块组高于硬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组迁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易损斑块之间是否相关。方法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9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0例正常者为对照。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数和斑块的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者,具有颈动脉复杂斑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正常对照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4.0mg/L(OR为5.37,95%CI为1.43~15.21,P=0.003)、基质金属蛋白酶9>300μg/L(OR为3.12,95%可信限为1.11~8.98,P=0.027)、细胞间粘附分子1>200μg/L(OR为4.78,95%可信限为1.34~9.89,P=0.010)、体质指数>24(OR为1.78,95%可信限为1.12~2.67,P=0.04)、急性心肌梗死(OR为3.37,95%可信限为1.66~8.91,P=0.008)、不稳定型心绞痛(OR为3.31,95%可信限为1.22~9.88,P=0.011)均与颈动脉复杂斑块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76例)和无斑块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Cys-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血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水平有无差异,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浆Cys-C[(1.21±0.24) mg/L比(0.82±0.18)mg/L],胆固醇[(5.83±1.46)mmol/L比(4.22±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2±1.08)mmol/L比(1.83±0.45) mmol/L]、纤维蛋白原[(3.89±2.03) g/L比(2.78±1.8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与年龄存在正相关(P =0.007),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除了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外,Cys-C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