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小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胺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胃液中一氧化氮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液的NO水平,以及胃液NO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能联系。方法:通过胃镜,抽取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2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19例正常人的胃液。用Gries法测胃液中NO水平。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液NO水平是(35.56±6.15μmol/L),HP感染者是(34.12±8.10μmol/L)。两者显著高于正常个体(18.60±3.07μmol/L)。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9.73±2.32μmol/L)和HP阴性者(20.26±3.44μoml/L)胃液中NO水平(P<0.01)。结论:结果提示NO可能是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个因素,HP感染可能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液中NO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芪术叩仁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乔玉槐,彭朝权,李大友我院自1987~1991年用自拟的芪术叩仁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浅表胃炎。并作了系统的临床、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阳性(Hp+)不同胃粘膜病变的AgNOR数量及rasp21阳性表达率,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Hp在此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经内窥镜病理检查证实胃粘膜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共计278例.通过Hp检测(CLOtest结合WarthinStary染色)证实其中146例阳性,132例阴性.分别对其粘膜标本作了AgNOR定量及rasp21表达的研究,比较不同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和阴性组间AgNOR数目和rasp21阳性表达率.结果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各病变中Hp+组的AgNOR数量均显著高于Hp-组(P<005或P<001);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外各病变中Hp+组的rasp2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Hp-组(P<005).结论Hp+胃粘膜病变具有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该菌可能刺激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启动恶性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53选择性剪接异构体Δ133p53的mRNA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Δ133p53在30例胃癌、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Δ133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5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Δ133p53的表达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呈逐渐明显下降趋势。②Δ133p53异构体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P<0.01),胃癌术后APPs明显下降(P<0.01)。这不仅说明APP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这些疾病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可刺激Ⅰ型APP表达,使CRP、α1AG和C3和C4显著升高(P<0.05),但对Ⅱ型APP却有抑制作用,导致α1AT下降(P<0.05)。这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唾液酸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别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健康人群30,30,80例进行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具体方法为:首先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1mL于普通试管中,然后加入成都军区总医院研制的F-8836TSA专用试剂4mL后,放在沸水中水浴20min.再经3000r/min离心5min,以上清液560nm比色.以空白调零测定及记录OD值,计算血清TSA含量(mmol/L)=样品OD值/标准品OD值×1.62.正常参考值:1.42mmol/L-2.11mmol/L,血清TSA值超过2.11mmol/L者定为阳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健康人群三组血清唾液酸阳性率分别为50%,10%,5%,经卡方检验几组结果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比较x2=0.01,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而且,在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TSA保持较高的水平,且有6例病理已确诊为伴肠化,提示应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进行唾液酸检测,从而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治疗.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唾液酸存在一定的关系,应对该类患者进行唾液酸的定期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胃癌患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6000二步法检测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8例胃腺瘤性息肉、58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hMLH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hMLH1基因蛋白主要表达于黏膜上皮的细胞质内,少量表达于细胞核.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上皮细胞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0%)明显高于胃腺瘤性息肉及胃癌旁组织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6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 9.741,P=0.02).hMLH1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的表达率为72.41%,与前四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58例癌旁组织中,21例(36.2%)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63.8%)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二者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近,但明显低于非胃癌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85,P=0.02).结论:hMLH1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的早期分子事件,对h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可能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益胃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验证益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逆转作用,本实验复制了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从胃粘膜病理变化,胃粘膜跨膜电位差(PD),胃液pH值及胃蛋白酶活性等方面加以观察.1材料和方法1.1材料♂SD大鼠,体重180g±20g;益胃冲剂(黄芪、党参、生地、...  相似文献   

10.
胃镜的广泛应用为上消化道良、恶性疾患的鉴别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采用胃镜下取活检加核仁区蛋白 (Ag-NOR)检测有一些初步体会 ,现总结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995年1月至1995年3月 ,以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者共31例 ,其中良性病变23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全胃炎、胃窦炎 )16例 ;十二指肠球炎2例 ;胃溃疡3例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并吻合口炎2例 ;恶性肿瘤8例 ,其中食管中段癌3例 ,进展期胃癌1例 ,食管下段及贲门癌3例 ,食管癌术后复发1例。镜下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全胃炎、胃窦炎 )者均在幽门前…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从1992年8月~1994年8月,自拟世胃汤治疗慢性胃炎50例(治疗组),并设了西药对照组30例(对照组),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治疗组5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19~76岁。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部分病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列入观察对象。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另设对照组3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3例,病程8个月~18年。所有病例均按1982年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法同步检测Hp感染状况.结果iNOS染色定位于胞质,在正常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和腺体均有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呈过度表达,其平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胃炎组iNOS表达强度与其Hp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消化性溃疡组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iNOS表达强度和Hp分级间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iNOS活性增强和过度表达可能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1],为目前的研究重点.199508以来我们开展了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参照198210重庆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内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2]及198911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和P53、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探讨Hp感染与P53、iNOS表达的关系,以及Hp感染导致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氏染色和血清HpCagA抗体检测Hp,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P53、iNOS。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Hp检出率分别为45.9%、68.4%、71.4%、75.O%、54.8%,病变各组中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除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的P53表达阳性率外,各病变Hp阳性组的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与各组的Hp感染阳性率呈正相关,各病变组中Hp(+)组的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p(-)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p与P53和iNOS阳性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胃粘膜肠化生细胞DNA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采用DNA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各类胃粘膜病变中细胞DNA含量,探讨异倍体细胞的出现与胃粘膜肠化生及其增殖状态分型、硫酸粘液分泌状况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材料:自1992年至1997年间,选取胃粘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标本394例。全部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4μm厚。经HE染色,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的诊断标准分组: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187例;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胃腺癌112例。二、方法:(1)全部病例经Feulgen染色,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程度和意义。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及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诊断并经病理确诊的病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共5组,每组40例,测定survivin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程度。结果 survivin表达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平均分值0.075±0.267,阳性率7.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分值0.600±0.744,阳性率4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组平均分值2.075±1.980,阳性率7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平均分值4.225±2.402,阳性率95%;在胃癌组平均分值5.750±3.614,阳性率97.5%。survivin表达在胃高分化腺癌中,平均分值2.500±0.707;中分化腺癌平均分值8.750±3.495;低分化腺癌平均分值5.522±3.654;粘液腺癌平均分值3.200±0.837;印戒细胞癌平均分值6.000±0.000。结论 survivin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的过程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但其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及肿瘤的大小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观察胃窦孤立性隆起病变微血管变化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118例常规胃镜观察下胃窦孤立性隆起糜烂病灶的患者,对该病变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其微血管改变。[结果]118例中,56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为早期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微血管改变多为Ⅰ型、Ⅱ型;早期胃癌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0.01)。[结论]微血管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查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8.
胃炎     
多潘立酮和法莫替丁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的疗效观察;塞来昔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原位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长的、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对胃癌前各阶段病变及胃癌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的比较研究未见报道.我们应用DNA缺口末端标记(DNEL)技术[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辽宁庄河胃癌高发区高危人群接受内镜筛检者130例,其中包括基本正常胃粘膜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慢性萎…  相似文献   

20.
黄芪是常用补气中药,具有补益中气、补脾生血等功效。因其补而不腻,温而不燥的特点,为临床补气要药,应用广泛。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具有调整免疫、促进溃疡的修复、抑制肿瘤的发展等效应,其临床应用以复方多见。为了解黄芪方药治疗胃疾病的研究进展,笔者综述如下。1 治疗慢性胃炎高寿征[1]对40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药配制的胃宁冲剂(同仁堂监制)治疗,临床总有效率90.5%,胃镜观察总有效率81.9%,组织学检查总有效率72.8%。为了验证其疗效,采用Shay大白鼠胃炎模型、豚鼠胃炎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