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分娩的21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母亲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儿童全部完成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分析所有儿童乙肝免疫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亲双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儿童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例分别为6.12%和60.20%,明显高于母亲单阳性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同时阳性儿童(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儿童HBsAg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 Ab阳性比例为76.54%,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能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双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寻找乙肝疫苗母婴阻断的最佳免疫策略。方法: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接种不同剂量的HBIG和乙肝疫苗,分别检测全程免疫接种后1个月、6个月儿童抗体滴度。结果:⑴共调查463例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滴度,抗-HBs阳转率为96.49%,7月龄与12月龄儿童抗-HBs(>10 IU/ml),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⑵母亲双阳与母亲单阳的儿童,抗-HBs滴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接种HBIG100 IU与200 IU的12月龄儿童抗-HBs阳转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其在母亲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中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可达到较好的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对2011-2015年在丹阳市辖区各医院8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于出生后12 h内接种100 IU HBIG及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0、1、6方案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在儿童12月龄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出生医院信息,分析其与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的关系。结果 832例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幼儿HBsAg阳性34例,阻断成功率为95.91%,抗-HBs阳性793例,阳性率95.31%。母亲HBeAg阳性阻断成功率(90.95%)低于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97.47%)(χ~2=16.409,P0.0001),婴儿抗-HBs阳性率(92.46%)也是低于HBeAg阴性母亲(96.21%)(χ~2=4.756,P=0.029);未发现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与阻断效果有关。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有较高的阻断率和保护率,且不受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山东省寿光市2005-2015年HBV感染者母亲及所生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应用ELISA检测HBV血清学5项指标,母亲及儿童的感染状况以随访检测结果为准。检测结果判定以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为阻断失败。结果共调查儿童1 372名,母婴阻断失败率2.92%。其中,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失败率2.23%,单用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率6.67%;10μg酵母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失败率1.77%,5μg酵母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失败率4.41%。母亲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生育年龄、生育方式等是阻断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儿童性别、喂养方式、孕晚期母亲是否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的次数等与阻断失败率无相关性。结论 HBV母婴阻断效果,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优于未联合免疫,10μg酵母乙肝疫苗优于5μg乙肝疫苗,建议进一步开展大剂量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研究。  相似文献   

6.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 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结果 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江秀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59-3360
[目的]研究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阻断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不同模式。[方法]在新生儿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3种方案注射HBIG,以观察HBIG的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阴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者。[结果]方案1HBsAg阳性率为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为79.39%;方案2HBsAg阳性率为2.94%;方案3HBsAg阳性率为10.26%。[结论]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血清HBVM模式复杂,阻断有效的婴儿HBVM模式可有多种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不同的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市望京地区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生,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儿童,采用个案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的方法,比较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不同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结果仅接种乙肝疫苗与乙肝疫苗联合接种乙肝球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母乳喂养方式与人工喂养,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是显著的,而与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策略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策略的经济效益和健康效果,明确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成本效果分析(CEA)的适用条件及其在策略定量优化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乙肝免疫预防决策分析Markov模型原理,以乙肝母婴阻断为研究策略,分别与普种策略、不接种作参比确定模型,引入深圳市乙肝免疫预防相关参数后,用2013年出生人数作为队列人群,计算净现效益(NPV)、效益成本比(BC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同时进行CBA和CEA的比较和评估。结果 所构建的决策分析模型为一级决策树,HBV感染后转归用3类Markov模型模拟。深圳市2013年乙肝母婴阻断策略获得人均净现效益38097.51元,BCR为14.37;而普种策略人均获得净现效益37083.03元,BCR为12.07,即乙肝母婴阻断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普种策略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策略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人均可节省费用85100.00元,表明该策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果。乙肝母婴阻断策略CBA和CEA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参数为疫苗接种率和乙肝相关疾病费用;CEA模型中所有参数联合变动获得的结果显示,乙肝母婴阻断策略获得的增量效果与节省的成本成正比。结论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但该策略节省的人均成本高于普种策略,确保新生儿乙肝疫苗高覆盖率仍然重要。CBA侧重方案优化,CEA偏向策略比较,两者结合可使经济学评价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保山市7~18岁人群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现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7~18岁人群,免疫3针次,7~15岁接种5μg,16-18岁10μg,之后通过乙肝发病情况评价该策略效果。[结果]接种后,18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控制效果显著,2008、2009年相对2007年下降了93.67%(χ2=351.771,P﹤0.001)、84.83%(χ2=263.768,P﹤0.001)。[结论在巩固基础免疫基础上,适时调整免疫策略,可使乙肝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云南省现阶段住院分娩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 在全省范围内筛查2011年1—6月住院分娩HBsAg阳性孕产妇,并对其婴儿实施母婴阻断措施,于免疫后7~12月龄时采集婴儿静脉血2ml检测HBV血清学5项指标并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共计2765人,平均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88%;乙肝疫苗(HepB)24h内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7.03%,全程接种率为92.30%;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率为68.97%,HBIG及时接种率为94.49%,联合免疫率为60.94%。主、被动联合免疫(及时接种HepB和HBIG)阻断成功率(97.16%)显著高于单纯用HepB阻断的成功率(93.01%);无论是否联合免疫,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阻断成功率显著低于HBsAg单阳性母亲。结论 HepB和HBIG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效果优于非联合免疫,对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实施规范联合免疫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乙肝疫苗免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孕期检测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7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0,1,6月3针免疫,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以RIA法检测抗-HBs滴度。[结果]3月龄时开始免疫组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抗-HBs滴度均高于出生后24 h内免疫组。[结论]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乙型肝炎发病和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乙型肝炎发病和流行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防治策略,控制乙肝的流行态势。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不同的免疫策略对安定区乙型肝炎流行趋势的影响。结果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特别是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免疫策略后,安定区乙型肝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及发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重点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工作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甲型肝炎免疫水平现状,为建立合理的甲肝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1996~2008)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6~2008)中有关中国各地区甲肝免疫现状相关研究资料,采用多水平Meta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结果]共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0~25岁甲肝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变化呈递增趋势,年龄每增加1岁,抗体阳性率上升1.3%;25岁以上人群甲肝抗体阳性率变化趋于平缓,平均甲肝抗体水平是76.7%。[结论]5岁以下儿童是甲肝免疫的重点人群,根据目前中国甲肝免疫现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免疫策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方法以2012年2~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为调查对象,发放“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知识调查表”,调查其对HBV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重点调查HBsAg阳性孕妇对HBV母婴预防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共发放问卷465份,收回有效问卷374份(80.4%),其中HBsAg阴性者221份(59.1%),HBsAg阳性者153份(40.9%)。HBsAg阳性者中,96.1%知晓HBV有传染性,但仅49.7%能正确回答其传播方式;84.3%清楚HBV可以预防,但仅58.2%知道疫苗正规接种应包括3针;88.9%知其子女易感,45.1%因此有延迟怀孕的想法,仅20.9%知道必须同时给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eglobulin,HBIG)以防止母婴感染;分别有45.8%和23.5%错误地认为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可以有效防止母婴传播。结论HBsAg阳性孕妇对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不高,应制订相应的宣教措施,提高孕妇对合理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8.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特征,为今后各型病毒性肝炎防制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2008年8~11月全市12个区、县级市1~59岁户籍人口,其中家庭成员完全接受调查的完整户数为3101户。用自制统一问卷对人口学基本特征、相关疫苗免疫史、既往患病情况等进行调查,并现场采集静脉血进行各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分析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甲、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特征。[结果]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甲、戊型重叠感染的家庭聚集率分别为:68.94%,10.94%,10.54%,11.16%。对各型肝炎的家庭聚集性地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甲肝的家庭聚集率农村与城市之间有差异(P﹤0.05),农村高于城市,其余各型肝炎聚集率地区之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对降低广州市各型肝炎的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一针加强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为完善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210名24~38月龄儿童,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种1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对照组接种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免后1个月,采用定量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肝抗体,采用抗-HBs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抗体,评价免疫前后甲、乙肝抗体水平(GMC)和阳性率。并对受试者进行连续3d体温及可能发生的任何临床症状观察和随访,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对照组(甲肝疫苗组)加强免疫1个月后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95.20%上升到100.00%,GMC增长倍数达55.74倍。实验组(甲乙联苗组)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88.80%上升到98.90%,GMC增长58.35倍。乙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的72.90%上升到97.80%,增长24.90%;GMC由免前的22.20mIU/ml上升到1226.10mIU/ml,增长54.50倍。观察到12例不良反应,均为发热,发生率为5.74%,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建议增加1剂次甲乙联苗加强免疫程序,帮助接种者获得长期的甲肝、乙肝抗体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