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防治和综合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防治资料与护理体会,采用降血糖、全身治疗和局部清创处理及抗生素、胰岛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的交替换药。结果 16例糖尿病足患者15例痊愈,1例出院时创面结痂干燥。结论防治糖尿病足除积极控制血糖和创面感染,局部创面的处理及正确的足部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126例糖尿病足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  杨萍  沈默宇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92-469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内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体会. [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26例糖尿病足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积极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合理清创换药,以及烧伤科植皮、骨科截肢或截趾等综合治疗.本文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8例(69.8%)经内科治疗后痊愈;38例(30.2%)转外科植皮、截肢或截趾治疗;而其中Wagner分级3级以上者69例,内科治疗好转31例(44.9%),转外科38例(55.1%). [结论]糖尿病足与慢性高血糖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需胰岛素控制血糖、抗生素控制感染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加强糖尿病足教育有助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足是指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以及末梢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出现感染、溃疡等深、浅组织的破坏。溃疡是糖尿病足病变中常见的后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患者截肢甚至死亡。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因素当中,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患者的预后,包括截肢、死亡密切相关[1]。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局部创面处理和全身治疗同等重要,只有创面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因素[1]。若在本病的早期即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防止糖尿病足的严重后果。2003年8月~2005年3月,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一期患者32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全部6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均为一期下肢动脉病变病人。临床症状、体征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之临床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的标准[2]:下肢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降糖治疗、抗感染治疗、局部治疗方法对11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患者血糖控制比较满意,2例足部干燥,创面缩小,3例足趾坏死后缺如,七例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D)联合日光浴对2型糖尿病并发2级糖尿病足(DF)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60例DF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外,每日服用VitD,并接受30~60min日光浴。[结果]实验组患者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χ2=8.11,P﹤0.05)。[结论]VitD联合日光浴可促进DF患者患肢的微循环、调节患者的免疫应答和血糖水平,从而促进肢端溃疡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付永琼 《现代养生》2014,(14):110-1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所有病例均积极控制血糖、抗感染、局部治疗并配合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及验方熏足综合治疗,观察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结果:痊愈2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足截肢的患者85%以上是足部溃疡恶化造成深部感染或坏疽所致。国内1992年的回顾性调查显示糖尿病足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2.4%,截肢率为7.3%,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1]。现将我院所作57例糖尿病足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封闭负压吸引(VSD)在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效果,总结护理措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治疗的感染性糖尿病足患者30例,给予VSD治疗,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经常规换药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所得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2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患者11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吸引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感染性糖尿病足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溻渍法治疗糖尿病足局部溃疡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这一年来收治的160例糖尿病足局部溃疡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方法的不同,将这1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西药组的治疗方案是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的治疗方案为中药溻渍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作比较。结果:中药组中,显效50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总疗效96.25%;西药组中,显效30例,有效30例,无效20例,治疗总疗效75.0%,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经统计处理后,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溻渍法在治疗糖尿病足局部溃疡中有着显著的疗效,能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皮肤新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04年4月~2009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足56例患者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体会,对腹主动脉以下狭窄严重伴足部溃疡的患者肢体进行血管搭桥手术。[结果]2例患者在搭桥后1周和1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通过取栓后血流恢复,1例术后3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膝下血管闭塞,自体大隐静脉不能使用,膝下肢体缺血坏疽,取栓术后再次血栓形成,最后导致截肢;1例在半年后流出道腘动脉闭塞行人工血管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2年肢体良好,但死于膀胱癌。另外一例取栓后未再有血栓形成,但至今足部溃疡仍未痊愈;其他患者在血管搭桥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搭桥后下肢血流明显改善,足部溃疡愈合速度加快。3例患者死亡,分别是由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和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加强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可明显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伍云霞 《职业与健康》2014,(18):2683-268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12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住院的患者246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122例)和一般护理组(124例)。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一般护理组采用基础护理方案。收集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诱因、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住院天数、预后等资料,并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每日坚持足部护理的依从性。结果糖尿病足通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病程长、血糖及血压控制差的患者中,61.4%(151/246)的患者有明确的诱因,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30.42,P〈0.01)。循证护理组较普通护理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好(P〈0.01或P〈0.05),住院时间短(P〈0.01),总的治疗有效率(P〈0.01)高,出院后患者每日坚持足部护理的依从性高(χ2=8.739,P〈0.01)。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防治糖尿病足,提高患者长期足部护理的依从性,预防足溃疡的复发,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风险。  相似文献   

13.
彭保康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62-4763,4765
[目的]比较观察坎地沙坦西酯与硝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12月,102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西酯组和硝苯地平组,每组51例,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和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SBP、DB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西酯组治疗后BUN及Cr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西酯组治疗后BUN及Cr水平明显低于同期硝苯地平组(P﹤0.05),而硝苯地平组治疗前后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西酯与硝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均有明显的降压效果,但坎地沙坦西酯具有更好地保护肾脏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肾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89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5例)、糖尿病肾病对照组(30例)和糖尿病肾病治疗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药物常规治疗6个月,糖尿病肾病治疗组除控制血糖常规治疗外,还同时给予贝那普利片口服6个月(10mg/d)。各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和抵抗素水平。[结果]①治疗前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糖尿病肾病治疗组分别与单纯糖尿病组对比,FPG、HbA1c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4hUA和抵抗素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与糖尿病肾病治疗组对比,FPG、HbA1c、24hUA和抵抗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个月后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对比,两组的F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对比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对照组治疗后抵抗素水平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糖尿病肾病对照组治疗后24hUA也明显下降。③治疗6个月后糖尿病肾病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对比,两组的F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对比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治疗组治疗后24hUA和抵抗素水平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糖尿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降低抵抗素水平来改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0年某院收治的156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为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该院2010年全年收治的156例手足口患儿进行调查,总结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转归。[结果]手足口病高发期为春夏季,1~3岁为好发人群,男女比例为1.6︰1,肠道病毒71及柯萨奇病毒A16为发病主要病原体。以发热及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儿出现实验室检查异常,预后一般良好。[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需注意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红  王依妹  黄春文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33-2334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27例重症病例情况,为正确预防、控制、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9年福州市27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手足口重症病例,男性多,80%病例分布在农村,家庭居住条件差;临床以高热、多发皮疹及多系统损害常见;EV71阳性占40.74%。结论农村及农民依然是传染病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重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是手足口病疫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奔放  王民强  周剑波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37-283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检测的意义。方法将8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40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42例,入院时采集静脉血,进行vWF、D-D、AT-Ⅲ的检测;并设40例正常对照。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中vWF、D-D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中vWF、D-D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D-D、vWF的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监测这几项指标对预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叶酸和维生素B12在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糖尿病患者叶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该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丙二醛(MDA)水平,并可升高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氧化应激状态改善,因此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成为一种早期防治糖尿病的新的、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丽银  王红祥  赵堤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2-464,4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白蛋白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83人,均详细记录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白蛋白(ALB)等数据,并根据是否存在糖尿病微血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冠心病),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细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将糖尿病肾病组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比较这些组白蛋白的水平。[结果]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肾病患者245人,微量白蛋白尿163人,大量蛋白尿75人,无肾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组与有无周围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和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马明福  马淑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93-379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清hsCRP,并分析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的hsCRP。[结论]血清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CRP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