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补片修补治疗阴道前壁膨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江苏海门市人民医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66例采用自体补片修补治疗阴道前壁膨出患者,并随访术后两年的临床疗效,通过性生活问卷(PISQ-12)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性生活质量.结果 6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单纯行自体补片修补治疗阴道前壁膨出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3.3±5.1)分钟,平均术中出血(16.3±4.8)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6±1.5)天,无手术并发症,随访两年无阴道前壁膨 出复发,尿失禁症状消失.排除手术前有21例性生活不活跃者,通过邮寄性生活问卷,评价其余的45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性生活情况,问卷术前评分83.1±12.1,术后评分79.5±16.3,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62,P>0.05).结论 自体补片修补治疗阴道前壁膨出体现了自体移植的优势,该术式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术式,对性生活无显著性影响,效果肯定,远期疗效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10个月前,吉林某地工人小许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疾患,在解放军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10个月来,小许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现在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行动不再依赖“双拐”。据该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杨晓凤介绍,这表明这位股骨头坏死患者所移植的干细胞已经成活。这位27岁的青年成为我国首位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蛛网膜下隙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早期脊髓损伤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蛛网膜下隙移植组38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静脉移植组32例患者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26例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三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130.9±41.6)、(131.2±22.7)分]均显著提高,与同期对照组[(109.3±3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出现明显提高;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隙移植组感觉功能评分[(151.6±46.9)分]较同期静脉移植组[(134.6±40.7)分]有显著提高(P< 0.05).随访各项检查结果中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均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但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优于静脉注射途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胡基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76-477,47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9年6月施行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肺叶切除治疗的36例中心型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癌26例,腺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pTNM分期:Ⅱa期8例,Ⅱb期12例,Ⅲa期16例,行左上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14例,右上肺动脉支气管成形术2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4例出现肺不张,4例并发肺感染,2例并发心律失常,均经对症、抗感染等处理后治愈,无支气管胸膜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65个月,平均32个月,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32/36)、55.6%(20/36)、44.4%(16/36)。[结论]肺动脉支气管成形术肺叶切除符合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又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用于心肺功能储备差、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9年8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均接受NP化疗方案。观察组于化疗结束后回输自体CIK细胞。随访1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较高,随访期间死亡率较低,QOL评分较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勇  崔社怀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99-2601
[目的]明确支气管动脉灌注和常规静脉滴注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紫杉醇脂质体化疗的影响。[方法]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奈达铂,分别通过外周静脉滴注和支气管动脉灌注两种方式应用于共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静脉给药组相比,支气管动脉灌注组实体瘤总有效率明显增高,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及关节肌肉痛等药物毒性反应明显减少,患者更易耐受。[结论]紫杉醇脂质体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方式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不仅可以明显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还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证,术中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自1987年10月~2004年12月对96例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8%(19/96),术后30d病死率为3.1%(3/96),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6/91)、57.8%(37/64)和39.1%(18/46)。结论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肺癌是可行的,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且为部分肺功能差的患者提供了切除病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侵犯肺动脉的ⅡB、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ⅡB、Ⅲ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5例,肺不张3例,经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肺通气及灌注恢复良好.29例患者术后随访1~9年,患者生存质量良好,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4/29)、48.3%(14/29)和31.0%(9/29).结论 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侵犯肺动脉的ⅡB、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提高切除率,最大限度保存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牙移植改良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明-2010年4月接受自体牙移植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为下颌后牙与下前牙两个小组,全部都接受自体牙移植改良术式治疗。结果下颌牙组4例(7.69%)轻度吸收,14例(26.92%)牙根完好,5例(5.76%)牙根未完全发育,5例(5.76%)骨性愈合,28例(5;5.85%)牙周膜清晰;下前牙组5例(17。86%)轻度吸收,8例(2.8.57%)牙根完好,2例(7.14%)牙根未完全发育,4例(14.29%)骨性愈合,9例(32.14%)牙周膜清晰。结论自体牙移植改良术式具有充足的临床应用理论依据,相关人员应正确施行手术治疗,迅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20例22条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全部为2型糖尿病的下肢血管并发症。结果总的疼痛缓解率为85.0%,截肢3例(13.6%)。对缓解患者的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0%。7例患者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绝大多数高于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0mmHg(1mmHg=0.133kPa)。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血管处理顺序的选择对癌细胞入血的影响。方法收集56例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2组,即:先结扎肺静脉组和先结扎肺动脉组;术前1d和术后第7天分别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巢氏PCR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K-19mRNA、CEA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K-19mRNA、CEAmRNA的表达低于术前,先结扎肺静脉组的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K-19mRNA、CEAmRNA表达的阳性率低于先结扎肺动脉组。结论手术操作影响癌细胞的入血。先结扎肺静脉可减少癌细胞入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叶肺癌最大限度保留健肺的手术方法。方法: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对16例中叶肺癌分别采取了中叶切除加气管楔形切除12例,其中6例伴肺动脉部分切除,2例肺动脉袖式切除;另3例行中叶切除加支气管袖式切除,其中1例伴肺动脉部分切除;另1例行中下叶切除、肺上静脉与肺下静脉重建。结果:16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1年生存率88%,3年生存率50%。结论:中叶肺癌采用支气管肺血管成形重建术,既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又充分保留健肺,扩大了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25、VEGF、SGF、TS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胶乳凝集法和比色法检测9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48例肺良性病变病人(对照组1)及4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2)的血清中CEA、CA125、VEGF、SGF和TSGF的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5项肿瘤标志物含量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及正常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逐步升高,CEA、CA125和VEGF阳性率水平升高(P<0.05);NSCLC患者血清CEA、CA125、VEGF、SGF和TSGF含量在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5项联合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达95.9%、62.5%。结论运用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记物可以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同时对于确定其临床分期和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7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采用以支气管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为核心的多种切除重建术式治疗79例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988年6月~2005年6月,对7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施行以支气管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为核心的多种切除重建手术。支气管环状切除成形及支气管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57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15例;气管隆突及半隆突切除重建合并肺叶切除术6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次,发生率为8.86%。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5%,59.5%,35.4%,17.7%。结论以支气管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为核心的多种切除重建术式能最大限度保护了肺功能,提高了中央型肺癌的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CT资料。结果:17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17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深入观察影像学表现,对纵隔型肺癌可以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9例中晚期肺癌进行BAI治疗,根据不同病期、组织类型、病变部位、肿瘤血管构型、血供类型及操作技术进行分析。结果:(1)中央型,小细胞未分化癌及鳞癌、多血管构型、少血供者与周围型、腺癌、少血管构型、多血供患者之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前者优于后者(P<0.05)。(2)69例中BAI后肺内局部病变完全缓解(CR)15例(217%),部分缓解(PR)32例(464%),缓解(CR+PR)47例,缓解率681%。其中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腺癌的缓解率分别为932%、794%、515%。结论:(1)Ⅳ期病人不适合BAI治疗。(2)鳞癌首选BAI治疗,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全身化疗为基础,辅助应用BAI治疗,腺癌可先行BAI治疗,几次BAI治疗中间或之后,配合全身化疗或放疗,治疗或消灭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rs)和传统手术外科(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ery,CTS)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01月至2010年05月在本科对40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FTS治疗(FTS组);和同期40例按CTS围手术期处理的同种患者(CTS组)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持续漏气〉7d)的发生率;同时分析两组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手术结束时体温、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FTS组较CTS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34.21%VS8.33%,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的中位数相差1天;grs组住院天数较CTS组明显减少[(11.1±3.6)dvs(16.6±5.7)d,P〈0.01]。结论按照FTS原则对NSCL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8.
陈志军  史莉瑾  王忠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48-1049,105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原发性非小细胞癌肺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在2006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某院共收治周围性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7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病变范围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共28例(VATS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治疗患者19例(常规开胸组)。两种患者之间进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d1白细胞、血清前白蛋白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术程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两组不同术式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1检测白细胞、血清前白蛋白,VATS组白细胞低于常规开胸组,血清前白蛋白高于常规开胸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创伤小、急性期反应低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作为早期原发性非小细胞癌治疗的一种常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