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张赟辉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45-45,44
人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一种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糖蛋白,它主要在肾脏产生,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原始红细胞,促进幼红细胞分裂成熟,促进网织红细胞成熟和释放,最终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因此,可有效地纠正终末期肾衰竭病人的贫血,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它的许多不良反应也凸现出来.现将我院十余年来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均于出生后第2周口服铁剂[元素铁5mg/(kg·d)],观察4周.治疗组第2周给予rhEPO 700IU/(kg·w),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血红蛋白(Hb)、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蛋白(SF)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b和sTf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S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并可能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3.
张文远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F0003-F0003
早产儿贫血是影响早产儿成活及生存质量的常见问题之一,且易出现并发症.引起早产儿贫血的原因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1].本文中我们观察了加用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危重症患者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老年病科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按一定入排标准入组。入组后给予rHu-EPO 10 000 u皮下注射,每周2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入组时和rHu-EPO治疗一个月后的APACHEII评分、血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治疗前后一个月内的输血次数和输注浓缩红细胞的量(简称输血量)。收集使用rHu-EPO后相关不良事件。结果共23名患者入组,使用rHu-EPO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APACHEII评分减低,Ret升高,一个月内输血次数及输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ICU长期住院的危重症患者,使用rHuEPO可以提高Ret,减少输血次数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5.
薛晓弘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10):30-32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6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经皮下注射rhEPO 10 000 U每周3次治疗,无反应者增加至20000 U每周3次,4~6周为1个疗程.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Hb)明显上升,有效率为60.87%(28/46).治疗前Hb为(67.45±2.05) g/L,治疗2周后为(71.05±1.73)g/L,治疗4周后为(78.45±2.20) g/L,治疗6周后为(90.65±3.4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02,P< 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b水平逐渐升高,除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偶有头晕、乏力.治疗前KPS评分为40~70分,治疗后为60~90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 应用rh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Hb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皮下、静脉注射给药2组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对比,借以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理应用。方法 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组,观察Hb、Hct、ADRs。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效性渐趋同,安全性的差异扩大。结论个体化用药要权衡安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453-1454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性贫血患者共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原发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变,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方面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4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2周后观察他们的肾功能、血红蛋白及血色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的血色素、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上升,肾功能也趋于稳定,行为状况也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效率达到90.62%,并且治疗前后,治愈有效的58例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方面显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效果。方法选择胎龄〈32周、需机械通气(包括常频及高频)治疗的患儿103例,随机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51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比较两组在生后28dBPD发生率、纠正胎龄36周时BPD严重程度、死亡率、住院时间、呼吸机治疗时间、氧疗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常规治疗组BPD发生率(11.8%和28.8%)、纠正胎龄36周时BPD严重程度、住院时间[(32.6±11.2)d和(44.3±9.7)d]、输血量[(28.6±12.7)ml/kg和(39.6±10.6)ml/kg]和贫血发生率(35.3%和6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Epo治疗有BPD风险的早产儿可减少BPD的发生率及减轻BPD程度,减少氧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未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蒋笑琰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5):110-111
肾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是指肾脏病患者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数据[1]。导致肾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某些因素使肾脏病患者体内红细胞寿命缩短或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出现不足[2]。另外,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一些毒素物质也会影响患者体内红细胞生成和代谢而出现肾性贫血症状。肾性贫血是肾脏病患者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症状[3]。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联合硝酸甘油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方法将72例急诊脑出血手术(入选标准为SBP≥200 mmHg)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n=36)为艾司洛尔联合硝酸甘油;B组(n=36)硝酸甘油组。观察分析A、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术中出血及麻醉时间。结果两组MAP与同组T0相比较T1、T2、T3均明显降低(p<0.05),A组与B组MAP在各时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HR在T1、T2、T3较T0时点明显增快(p<0.05),A组T2、T3、T4心率较T0时点明显减低(p<0.05);A组T1、T2、T3、T4时点HR较B组同时点降低(p<0.01)。结论艾司洛尔联合硝酸甘油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干预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频数匹配对照的临床实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住院高血压脑出血病例328例,其中17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89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3例,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38例。观察3组患者手术疗效与保守治疗疗效,并比较与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量、脑疝的关系。[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6~12分,幕上血肿30~80ml,幕下血肿﹥10ml,手术组疗效优于内科保守组疗效。单侧瞳孔散大,手术组优于保守组。[结论]GCS为6~12分的中、幕上血肿30~80ml,幕下血肿10~15ml,特别在单侧瞳孔散大情况下则应首选手术治疗。至于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2006年在我科住院的13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4%和56.8%(χ2=10.790,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4.2%和11.3%(χ2=3.165,P<.05).发病d7:治疗组水肿带不明显,对照组有轻度的水肿;发病d14:治疗组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有轻微低密度水肿区;对照组血肿吸收不明显,周围水肿明显;发病d28:治疗组大部分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水肿带明显缩小,部分患者水肿带完全消失;对照组部分患者血肿完全吸收,大部分血肿周围水肿明显. [结论]三七总皂甙能改善血肿周围缺血区的微循环,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并且显著缩短水肿带的消失时间,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58例,分别采用微创小骨窗开颅30例,大骨瓣开颅28例,分析两组手术方法、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3个月,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观察病例中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方法优于大骨瓣开颅法。 相似文献
17.
用HAT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HAT评分(溶栓后出血评分)与使用rt-PA(0.6mg/kg体重)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颅内出血情况的关系,为使用HAT指导溶栓治疗做准备。[方法]对162名进行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按0.6mg/kg体重)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别记录HAT评分的各分项评分情况,按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为5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分为非症状性、症状性及致死性颅内出血)和90d后的功能结局(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表示),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各组的总颅内出血的百分比分别为2.7%、10.2%、20.0%、31.2%和50.0%;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0.0%、2.0%、5.0%、12.6%和50.0%,卡方检验得χ2=28.0,P﹤0.001(Monte Carlo确切概率法),提示HAT分值的增加,颅内出血的比例及严重程度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HAT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306,P﹤0.001;说明HAT得分和出血程度正相关。本研究患者队列的症状性出血比例为3.1%,低于NINDS研究的5.9%。随着HAT评分的增加,取得良好预后(mRs≤2的比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结论]对于按0.6mg/kg体重,时间窗为4.5h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AT评分的增加与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正相关。HAT可能作为预测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的一个简单易行的实用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18.
对96对脑出血病例及对照进行配比分析.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与脑出血有关:高血压史、脑出血家族史、同胞高血压史、喜食肥肉.通过将高血压患病病程、血压值、血糖做为连续变量引入条件Logistic模型,发现脑出血发病的OR值与三个连续变量呈剂量反应关系.同时发现血压不稳定者易发生脑出血.还有些因素如冠心病史虽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但经高血压病史调整后,冠心病对脑出血的作用失去统计学意义.说明冠心病与脑出血的关系是通过高血压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出血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应用共14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同依达拉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75,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6,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米索前列醇配伍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配伍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妊娠 37~ 4 1W ,硬膜外麻醉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 180例 ,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配伍催产素组 (观察组 )和催产素组 (对照组 )各 90例。观察组在胎头娩出时肌注催产素 2 0u ,胎儿完全娩出后口服米索前列醇 4 0 0 μg ;对照组只在胎头娩出时肌注催产素 2 0u。结果 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 2小时内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米索前列醇配伍催产素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缩短第三产程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