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宁  李智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225-122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与非SB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8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腹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胆固醇(C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腹水总蛋白、血清钠均明显低于非SBP组,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C级比例明显高于非SBP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ALB、腹水白蛋白、血清钠是肝硬化并发SBP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腹水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肝硬化SBP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8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研究组88例和对照组695例,对并发SBP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共88例发生SBP,发生率为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静脉直径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腹泻、腹水蛋白含量(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度(PTA)和Child-Pugh分级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腹泻、ALB<10g/L和TBIL>50μmol/L是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SB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注意观察以上指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SBP发生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防措施,以为临床防治疾病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宝应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45例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检测生化指标,对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中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及PT延长均为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OR=1.311、1.436、1.644、1.568、1.430)(均P<0.05)。结论 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及PT延长均为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  相似文献   

4.
分析诱发低蛋白腹水(≤10g/L)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结果,SBP的初发率为23.8%,再发率为35.9%。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50μmol/L(P<0.01),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5)和既往有SBP发作史者(P<0.05)与SBP的发生独立相关。结果表明,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和有SBP发作史可作为低蛋白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山市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SBP分为合并组(37例)和未合并组(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腹水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组中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腹穿史、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为C级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合并组;全血中性粒细胞(NE)、腹水腺苷脱氨酶(ADA)、腹水白细胞计数(WBC)、腹水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60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为C级及腹水WBC升高均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的危险因素(OR=2.018、3.162、4.011、5.037、3.922,均P<...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49-650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单纯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76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组,收集可能导致肝性脑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研究组的血氨(AM)、血糖、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发生率均高于照组(P<0.05),而血钠(Na+)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63.16%,低于对照组的83.13%(P<0.05)。结论针对肝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提前干预,可预防肝性脑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124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腹胀、腹痛;124例患者中共有81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65.32%,共检出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阳性55株占62.50%,革兰阴性菌31株占35.23%,真菌2株占2.27%;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是否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血常规WBC水平、腹水常规WBC水平、白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经单因素分析,血清白蛋白、腹水WBC、腹水白蛋白以及伴有消化道出血与SBP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出血和腹水蛋白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导致,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多见,患者腹水蛋白≤10g/L和消化道出血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韶关市粤北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120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等。对于观察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内镜止血,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PT、脾脏厚度、胃左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蛋白≤33.0 g/L、PT16 s、脾脏厚度40.00 mm、门静脉内径13 mm以及中度以上食管静脉曲张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观察组患者在给与治疗一月后,死亡总人数为14例,存活人数106例。死亡组入院前呕吐鲜血以及治疗过程并发肝性脑病的例数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前呕吐鲜血和治疗过程并发肝性脑病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风险因素(P0.05)。结论白蛋白≤33.0g/L、PT16 s、脾脏厚度40.00 mm、门静脉内径13 mm以及中度以上食管静脉曲张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而入院前呕吐鲜血和治疗过程并发肝性脑病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以选择抗生素预防治疗的对象。方法;分析48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无SBP的配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SBP组原有肝性脑病史、SBP史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管压迫和血管加压素或奥曲肽治疗者PT延长逾10s及腹水总蛋白低于15g/L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而且SBP组患者血清和腹水补体均值明显降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结论: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各项指标可作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内易感SBP的危险因素,对具这些因素的患者宜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防SBP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感染型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ionitis SBP)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合并症、相关临床表现、血清白蛋白、腹水总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归纳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细菌结果检出阳性的患者共49例,阳性率为40.83%,而12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以腹胀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49例病原菌检测患者的标本中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51株占61.45%,革兰阴性菌29株占34.94%,真菌3株占3.61%;消化道出血、腹水白细胞、腹水白蛋白及合并糖尿病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临床需高度重视高危患者,依据导致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特点对其进行及早的干预和针对性的治疗,以保证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及耐约状况.方法 分析108例肝硬化并发SBP住院的患者其腹水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率.结果 腹水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的比例最高,占39.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比例分别占27.3%和23.0%.结论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应及时行腹水培养,并结合临床症状及约敏报告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并发SBP患者及同时期非SBP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水检查SBP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占83.05%,而非SBP比值≥0.50的患者占1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P<0.01);SBP组药物治疗后治愈率为37.29%.结论 SBP是肝病晚期的严重的并发症,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的指标;最佳的治疗药物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相似文献   

13.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HD)的临床特点,了解HD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方法] 用酶联(ELISA)法检测3460例乙型肝炎(HB)患者血清HDAg、抗HD-IgM,提出HB重叠HD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HDV的感染率7.2%,250例HDV感染者起病隐匿占43.6%,有HB家族史28.8%,有明确输血史14.8%,有多次肝炎复发史者占48.8%,肝炎后肝硬化达46.0%,重症肝炎发生率14.4%。病死率14.0%。HD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88.8%,提示HBV复制与HD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HD的肝硬化及重症肝炎发生率高于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HBV和HDV感染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导致肝损害加重并加速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9月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患者613例,所有入选病例经明确诊断后详细收集和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并发症等相关危险因素,并充分结合实验室及其特殊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3例肝硬化患者中,9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5.01%年龄大、白蛋白低、住院时间长、有侵入性操作、有并发症、有合并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患者感染率为19.75%,白蛋白<3.0 g/dl患者感染率为19.71%,住院时间≥20 d患者感染率为21.43%,有侵入性操作感染率为18.23%,有并发症、合并症患者感染率为18.05%、25.2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为19.61%.结论 只有充分重视引起肝硬化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积极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防治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将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的比率控制在最低范围.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2000年3月-2005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14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占39.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2%。结论诊断SBP除应尽早进行腹水培养外,还要结合临床症状,依据药敏报告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控制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118例SBP的病历资料,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按照CLSI规则评价。结果肝硬化合并SBP的129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第1位,占51.9%;肺炎克雷伯菌居第2位,占28.7%;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感染科必须预防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生,以免加重病情恶化而导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转归情况,使今后能在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感染内科1999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慢性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1.31%。56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膜炎体征不典型。结论慢性肝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多样,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是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可以通过综合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而得到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及时救治肝硬化合并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以提出早期诊断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07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SBP发生率及院内感染率、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并设置对照组比较肝功能、血常规、腹水常规、B超、Child-pugh分级和并发症。结果肝硬化病因以HBV感染为主(83.2);男性居多,同期住院病人中合并SBP者为21.6%,其中医院内感染率16.8%腹水培养致病菌阳性率14%,以单菌株G-杆菌为多数(66.7%)。药敏试验提示耐药率超过50%的依次为青霉素、氨曲南、氧氟沙星。与对照组比较ChildC级例数明显增多(P<0.05);腹水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Rivanlta试验(+)率显著增加(P<0.001)血清ALB值有降低的趋势(P=0.089)。末梢血WBC计数及腹水Rivanlta试验(+)与Child分级、血清BUN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SBP多为单菌株、G-杆菌感染,青霉素及奎诺酮类耐药。早期诊断性腹腔穿刺非常必要。ChildC级、低ALB血症是SBP的罹患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体温>37℃者占67.11%(51例);43.42%(33例)的患者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积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3×109/L者占38.16%(29例),多形核白细胞>25%者占55.26%(42例)。血培养阳性16例(21.05%),腹腔积液培养阳性19例(25.00%)。经保肝、利尿、支持和合理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治愈、好转率达76.32%(58例)。结论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早期腹腔积液检查和动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诊断有意义。积极有效诊断和治疗SBP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5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细菌培养阳性者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合并SBP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占64.28%,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5.7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16.07%;革兰阳性菌占32.15%,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2.50%)、表皮葡萄球菌(8.93%)和粪肠球菌(5.36%);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3.57%);三代头孢菌素与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增加,而临床上使用较少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较低;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 尽可能对肝硬化患者合并腹水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