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05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研究组,宫内感染13例,宫内未感染92例)和42例血清HBsAg阴性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和细胞因子IL-12、IL-18、IFN-γ、IL-4水平;测定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水平。结果宫内感染组孕妇的IL-12、IL-18、IFN-γ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IL-4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均P<0.01)。宫内未感染组的IL-12、IL-18、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外周血IL-12、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956、0.927、0.885及r=0.926、0.943、0.856,均P<0.01),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26、-0.921、-0.913及r=-0.935、-0.982、-0.939,均P<0.01)。结论IL-12、IL-18既可加强HBV感染的T细胞的反应和IFN-γ的生成,又能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HBV宫内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体内外周血IL-12的表达及辅助性T细胞(Th)表面白细胞介素12受体(IL-12R)的表达情况,探讨IL-12及其受体对ROU患者的Th细胞的免疫失衡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例ROU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T细胞上IL-12R的表达量,ELISA检测外周血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 ROU患者Th细胞表面的IL-12R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ROU患者外周血IL-12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患者体内免疫紊乱,IL-12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相关,为ROU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黄妩姣  黄宪章  庄俊华  李强  黄惠  张强 《检验医学》2012,27(11):900-903
目的对A和B 2种定性检测人血清抗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评估,为实验室选择合适的HBeAb试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2-A2文件推荐方法,对A和B 2种HBeAb检测试剂做偏倚和不精密度分析,比较2种HBeAb检测试剂的C50、C5~C95区间以及不精密度曲线。用2种试剂同时检测910份标本的HBeAb,计算检测结果一致程度的95%可信区间(CI),计算(Kappa)值,评价一致性。结果 A试剂检测血清HBeAb的C50小于B试剂的C50,A试剂的C5~C95区间比B试剂的窄,A试剂的不精密度曲线比B试剂的陡峭;2种试剂检测标本HBeAb一致程度的95%CI为93.2%~96.1%,Kappa值约0.87。结论 EP12-A2作为定性检测的性能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体积、传导率、激光散射(VCS)参数与异型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检测82例病毒感染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常规,并分析白细胞(WBC)VCS参数[包括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体积分布宽度(LDW)、淋巴细胞平均高频传导(MLC)、淋巴细胞平均激光散射(ML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MV)、单核细胞体积分布宽(MDW)、单核细胞平均高频传导(MMC),单核细胞平均激光散射(MMS)]。根据显微镜镜检结果将82例病毒感染患者分为A组:20例,异型淋巴细胞比率2%~5%;B组:40例,异型淋巴细胞比率>5%~10%;C组:22例,异型淋巴细胞比率>10%。结果 A组LDW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MLV、LDW、MMV、M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VCS参数可以反映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是一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白细胞介素(IL)-6和IL-37在多发性骨髓瘤(MM)血清中的变化及其对首次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血液内科初诊的采用VRD方案治疗的MM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NLR、MLR、IL-6及IL-37水平的变化。观察组患者按照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分为Ⅰ期(n=12)、Ⅱ期(n=18)、Ⅲ期(n=20);按照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n=39)和复发难治组(n=11)。进一步分析MM患者不同分期、不同疗效血清NLR、MLR、IL-6及IL-37水平的变化。并分析NLR、MLR、IL-6和IL-37水平对患者首次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NLR、MLR、IL-6水平分别为1.96±0.69、0.18±0.10、(136.45±48.36) pg/L,均高于对照组[1.41±0.57、0.14±0.05、(28.63±7.57) pg/L],IL-37水平为(56...  相似文献   

7.
黄晖  刘鹏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36-1338
目的:比较Graves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10、IL-18的变化,考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血清IL-10、IL-18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Graves病初诊患者,给予丙硫氧嘧啶(PTU)治疗。病情缓解后开始药物减量,3~5个月后改维持量。每次均采集病人治疗前、缓解后、维持治疗期、停药1年后及复发后的静脉血,以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及IL-10、IL-18浓度的改变。比较血清IL-10、IL-18浓度及淋巴细胞亚群在健康人群及不同治疗阶段的变化,并研究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中IL-10、IL-18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外周血中CD3+CD4+淋巴细胞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明显减少(P〈0.05),而CD3+CD8+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血清中的IL-10和IL-18浓度显著升高(P〈0.01)。在给与药物治疗1~3个月后病情均出现缓解,其NK细胞明显增加,CD3+CD8+细胞数开始减少(P〈0.05)。血清中免疫因子IL-10、IL-18则显著降低。改为维持治疗后,患者IL-10、IL-18的浓度继续回落,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外周血CD3+CD4+、CD3+CD8+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比治疗前升高,已接近正常。有21例患者在停药半年到1年后复发,复发者体内CD3+CD4+、CD3+CD8+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均出现异常(P〈0.05),血清IL-10、IL-18又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CD3+CD4+、CD3+CD8+、CD4+/CD8+、NK与IL-10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Graves病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失调。抗甲亢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逆转这种免疫失调,但这种逆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失调的纠正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临床病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60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血清IL-4、IL-1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LSA法检测32例一期、1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3例对照组血清IL-4、IL-12含量。结果:一期梅毒组和二期梅毒组血清IL-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4.352,P〈0.01;t=4.334,P〈0.01),一期梅毒组和二期梅毒组血清IL-4含量差异无显著性(t=1.692,P〉0.05);一期梅毒组血清IL-12含量明显高于二期梅毒组和对照组(t=15.039,P〈0.01;t=6.015,P〈0.01),二期梅毒组血清IL-1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12.076,P〈0.01)。结论:体液免疫清除梅毒螺旋体的作用有限;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随着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的慢性炎症,累及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伴随疾病进展,肺功能会进一步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COPD的发病机制仍无定论,近年研究发现,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白细胞介素(IL)-2、IL-8、IL-10与COPD的发生密切相关.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在COPD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患者外周血、痰液等标本检查中IL-2、IL-8、IL-10发生了量的变化.此外作为体内的重要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亚群也在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L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该院初治白血病患者39例,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LL)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11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总数以及骨髓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等临床指标。同时选取30例正常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结果 39例AL患者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分别为(28.45±8.07)、(24.77±9.63)和(21.34±8.76)ng/L,与对照组相比,AL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L-12和IFN-γ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化疗后27例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IL-10较AL组明显下降(P0.01),且IL-12和IFN-γ水平与之相比显著升高(P0.01),而12例未缓解(NR)患者与化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除患者年龄外,不同性别及病理类型间的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IL-10与IL-12和IFN-γ水平均显著负相关(P0.01),IL-12和IFN-γ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清IL-1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IL-12和IFN-γ水平均显著下降,且与化疗疗效存在一定关联,提示其可能对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7和IL-10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及门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各组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结果又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比较各组MIF、IL-17、IL-10水平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IL-17、IL-10水平与血清HBV DNA、ALT及AS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IL-17和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外周血各细胞因子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高于其他两组,中病毒载量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最低;与中病毒载量组相比,高病毒载量组患者MIF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08,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26,P=0.046),其余均无相关性。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其中48例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19 ̄58岁;52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1例、女11例,年龄23 ̄69岁;38例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21 ̄70岁。正常对照组60例,均为健康献血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IL-12水平。结果三组IL-6、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IL-6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IL-12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6的变化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IL-12则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病向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2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疾病的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对128例RA患者的血清及滑膜液(SF)IL-12水平和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跟踪检测,并作了比较,且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在RA、其他骨关节疾病及正常人中IL-12水平存在明显差别,血清IL-12水平同CRP、RF明显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8、0.557;在药物治疗后改善组患者中,治疗前后的IL-12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同时血清及SF中IL-12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血清中IL-12水平与IL-6、IL-10、IFNγ、IFNγ/IL-10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分别为0.565、-0.550、0.568、0.817),而SF中,IL-12水平与IL-6(r=0.489)、IFNγ(r=0.497)存在明显相关.结论研究证实,在RA中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不平衡,IL-12水平能反映RA的病情,并与IL-6、IFNγ等前炎症因子相关,降低IL-12水平有助于治疗R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i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 -12(IL-12)及白细胞介素 -17(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80 例新生儿 NEC 作为病例组和 65 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80例 NEC 新生儿根据修正 Bell 分期分为Ⅰ期组(31 例),Ⅱ期组(37 例)和Ⅲ期组(12 例)。对照组于出生 3 天后,病例组于治疗前检测血清 IL-12 及 IL-17 水平变化。应用 ROC 曲线分析血清 IL-12 及 IL-17 水平对新生儿 NEC 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 IL-12(63.80±10.27ng/L vs 20.62±5.83 ng/L)及 IL-17(22.73±6.50 ng/L vs 6.35±2.28 n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40,9.572,均 P<0.05)。Ⅲ期血清 IL-12(79.30±14.80 ng/L vs 62.40±9.52 ng/L,51.72±7.40 ng/L)及 IL-17(34.60±9.72 ng/L vs 20.85±6.17 ng/L, 14.20±4.38 ng/L)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05,7.228,均 P<0.05);且Ⅱ期血清 IL-12 及 IL-17 均明显高于Ⅰ期(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 IL-12 及 IL-17 水平诊断新生儿 NEC 的最佳截值分别为 48.75ng/L 和 15.60 ng/L,两项联合诊断新生儿 NEC 的曲线下面积(0.902,95%CI:0.845 ~ 0.963)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0.3% 和 83.5%。结论 血清 IL-12 与 IL-17 水平在新生儿 NEC 中明显升高,且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两项联合检测对新生儿 NEC 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IL-6、IL-8、IL-10水平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分别测定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的IL-6、IL-8、IL-10水平.结果肝硬化伴骨质疏松病人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氧化苦参碱治疗一个疗程后肝功能减退组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IL-10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一个疗程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IL-6、IL-8、IL-10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有关,其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单采献血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OBI)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HbsAg(-)、核酸检测(NAT)无反应的献血者1 158例为研究对象,提取献血者血液DNA,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IL-28b基因分型,cobas HBV定量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液HBV-DNA载量,Logistic回归分析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与OBI的关系。结果 与非OBI比较,OBI献血者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TG+GG基因型频率显著降低,T等位基因频率、TT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χ2=22.137,22.163,均P<0.01);rs12979860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CT+TT基因型频率显著降低,C等位基因频率、CC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χ2=16.378,19.091,均P<0.01)。OBI献血者rs8099917位点,与TT基因型比较,TG+GG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显著降低(t=5.257,P<0.01);rs12979860位点,与CC基因型比较,CT+TT基因患者HBV-DNA载量显著降低(t=17.398,P<0.01),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8099917位点,与TT基因型比较,TG+GG基因型可显著降低OBI发生风险(95% CI:0.288~0.843,P<0.05) ;rs12979860位点,与CC基因型比较,CT+T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OBI发生风险(95% CI :0.207~0.761,P<0.05)。结论 单采献血者OBI可能与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肉芽肿可定义为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T细胞及B细胞)的聚集,伴随或不伴随其他炎症细胞的出现。新近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2(IL-12)家族与肉芽肿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IL-12家族与肉芽肿相关疾病作一综述,为揭示和研究以IL-12家族为靶点的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奠定基础。1 IL-12家族IL-12家族包括IL-12、IL-23、IL-27和IL-35,是一类由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2(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原发性肝癌组,58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良性肝病组及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并分析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Ⅱ期组及Ⅰ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sIL-2R水平高于Ⅱ期组及Ⅰ期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sIL-2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原发性肝癌存活组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死亡组,sIL-2R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INF-γ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sIL-2R为0.880,IL-12为0.787,指标联合测定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931。结论 INF-γ、sIL-2R、IL-12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以上指标能够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而且可作为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