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溶血标本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的试剂、方法也已成熟,因其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验条件要求不高,而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广泛采用。虽然检测时标本要求空腹采集,不能溶血,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因种种原因造成标本溶血。  相似文献   

2.
刘玲玲  董振芳  闫振华 《临床荟萃》2004,19(14):825-826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特点是敏感性、特异性好。许多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是衡量乙型肝炎传染性的最精确指标.是确定HBV感染不同复制状态的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手段。有关FQ-PCR法进行HBV-DNA定量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相关性研究较少见报道。我们用FQPCR检测了635例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儿童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HBV宫内感染21例及宫内未感染25例脐血IFN-γ、Ⅱ-4并追踪检测其1周岁时外周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指标及IFN-γ、IL-4水平.结果 出生时,宫内感染组及未感染组IFN-γ[(12.23±2.41)与(12.91±2.38)ng/L]及IL-4[(21.37±2.13)与(21.14±2.15)ng/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儿童1岁时HBsAg阳性,抗HBs≤10 mIU,免疫失败.宫内未感染组及免疫有效组IFN-γ水平增加高于免疫失败组[(39.05±6.92)、(36.21±6.45)、(23.40±4.1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IL-4增加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6 ±9.01)、(28.53±8.49)、(26.51±4.67)ng/L,P>0.05].结论 新生儿细胞因子水平低下,1岁时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7例重型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者血清IL-15水平,同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分析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5水平与ALT、TBIL、PTA等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IL-15为(18.9±7.5)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0)ng/L(P<0.01);死亡组血清IL-15为(24.1±7.5)ng/L,显著高于存活组(15.7±5.4)ng/L(P<0.01);存活组患者血清IL-15浓度随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恢复而下降.此外,重型乙型肝炎组IL-15与TBIL呈正相关(r=0.570,P<0.01),与PTA呈负相关(r=-0.529,P<0.01),与ALT则无显著相关性(r=0.099,P>0.05).结论 IL-15可能参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IL-15水平与病情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与病情的转归密切相关.血清IL-15水平的检测可能对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白细胞介素27(IL-27)的相关性,并在体外通过RT-PCR基因表达探讨HBV对IL-27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转染HBV感染性克隆后,检测HBV感染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L-27的水平。结果 IL-27的水平在HBV感染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IL-27的水平在肝纤维化患者和肝癌患者较急、慢性肝炎患者高(P0.05);HBV e抗原影响IL-27的表达;此外,体外试验表明,转染HBV感染性克隆后,IL-27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结论 IL-27水平可能是HBV感染患者临床诊断的1个新的细胞因子,可作为HBV的试验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包含不同变异位点的HBV表面抗原表达载体,体外表达评价HBVS区不同位点突变对于我国乙肝表面抗原ELISA检测的影响。方法以C基因型野生株HBV的表面抗原基因为模板,采用定点诱变方法引入不同位点的变异序列,分别构建包含S区的8个突变位点表达载体(118Met,122Asn,123Ala,129Asn,141Glu,145Arg,145Lys,154Thr),体外瞬时表达后用国内16家供应商提供的HBV表面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A-P)检测,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经鉴定、测序比对,成功构建HBV表面抗原突变表达质粒共8株。分别转染293T细胞后,上清中均检测到HBsAg的表达,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检测试剂的反应格局及检测灵敏度各不相同。结论 HBV表面抗原变异对国内ELISA检测存在显著影响,不同厂商对变异株检测有着不同的检测谱,适当选择不同的组合能有效提高检测覆盖谱。同时重组表达变异表面抗原是进行ELISA试剂评价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18(IL -18)、白细胞介素4(IL- 4)、γ干扰素(IFN- 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 例正常人,35 例慢性乙型肝炎,45 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 18、IL- 4、IFN-γ的水平。结果 IL- 18、IL- 4 在3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 -γ在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 -18、IL -4 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 -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 -18、IL- 4、IFN -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IL 4与IL- 18呈正相关( r=0.6,P<0.01);IL- 4 与IFN -γ呈正相关( r=0.54, P<0.01)。结论 IL- 18、IL- 4、IFN -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耐受性破坏的结果,最终导致组织损伤,但病因尚未阐明。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reg/Th17失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IL)-17主要由Th17分泌,具有促炎效应,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IL-35是IL-12家族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主要由Treg产生,具有免疫负性调节作用,是Th17/Treg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IL-17与IL-35的功能、效应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以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市高考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HBV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合问卷调查方式,对本市4县(市)区高考学生进行HBsAg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受检者13157人,HBsAg阳性者568人,阳性率4.32%。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佳方案,提高学生防病意识,把好“病从口入”关,杜绝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载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方法 891例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LightCylce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共检出11种血清学模式,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06.63 copy/ml和103.13 copy/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eAg( )模式组HBV-DNA阳性率最高(100%),平均病毒载量达107.05 copy/ml,其次为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组,阳性率为97.0%,平均病毒载量为106.14 copy/ml.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eAg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毒的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 HepG2细胞,转染绿色荧光标记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分别在正常和饥饿条件下培养,另共转染 HBV WT 和GFP-LC3,正常条件培养,免疫荧光观察细胞自噬;分别转染1.3 mer HBV 野生型质粒(HBV WT)与 HBV 突变型(HBV X-)质粒,正常和饥饿两种条件下培养,蛋白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 LC3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c)的表达;细胞转染 HBV WT 后,分别正常条件培养(对照组),无血清饥饿培养(饥饿组),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培养(3-MA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的含量。结果转染 HBV WT 质粒的细胞内自噬荧光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发生自噬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3%和2%;饥饿组 HBsAg 含量(1.856±1.415)较对照组(1.531±0.944)升高,HBeAg 含量(0.533±0.391)较对照组(0.334±0.1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噬抑制剂组 HBsAg 含量(1.184±0.759)较饥饿组(1.856±1.415)降低,HBeAg 含量(0.306±0.130)较饥饿组(0.533±0.391)降低(P <0.05);蛋白印迹显示,转染HBV WT 质粒的细胞中 LC3蛋白表达较 HBV X-组增高,且在饥饿条件下,HBc 蛋白的表达增高。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且自噬可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
PCR—ELISA检测HBV DNA方法学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建立PCR-ELISA检测HBV DNA的方法学,探讨其最佳实验条件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常规PCR引物用地高辛标记,使扩增产物带有地高辛标记成份,再通过亲合素-生物素系统把生物素标记探针包被在固相聚苯乙烯小孔中,通过固相探针与HBVDNA扩增产物进行杂交,与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反应,经NPP显色,根据其A405nm值大小,推算样品中HBV DNA模板含量。建立PCR-ELISA的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HBV基因型和病毒载量(HBV-DNA定量),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6种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9例标本中能检出基因型者115例,其中B型28例(24.3%),C型56例(48.7%),D型9例(7.8%),混合型22例(19.1%),没有发现A、E和F型。不同基因型的HBV-DNA定量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0.05)。不同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3〉0.05)。结论东莞部分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要检出型,混合型检出率偏高。HBV病毒复制与病毒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10患者的常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本组HBsAg(+)、HBeAg(+)、抗-HBcAg(+)血清样本226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85.84%;HBsAg(+)、HBeAg(+)血清样本45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93.33%;HBsAg(+)、抗-HBeAg(+)、抗-HBcAg(+)血清样本298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44.97%;HBsAg(+)、抗-HBcAg(+)血清样本41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70.73%。HBeAg(+)组Pre—S。Ag检出率为87.08%,HBeAg(-)组Pre—S1Ag检出率为35.80%,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cAg(+)组Pre·S1Ag检出率为64.50%,抗-HBcAg(-)组Pre-S1Ag检出率为82.55%,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是HBV复制的可靠指标,与乙肝标志物联合检测可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定性与定量方法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合理选择。方法收集9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分别用胶体金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阳性标本再用中和确认试验进行验证和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920例标本中胶体金法检出阳性96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出阳性104例,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出阳性112例,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方法与胶体金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中和确认试验确认112例标本均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12例标本HBV-DNA阳性78例。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日常检测方法应由准确性高的定量方法替代目前常用的定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大蛋白(HBV-LP)水平与HBV复制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HBV-LP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V 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结果 293份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检出率(75.1%)与HBV DNA阳性检出率(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LP与HBV DNA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24),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定量结果与HBV DNA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68).结论 HBV-LP较HBeAg能够更好地反映血清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eAg定量检测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血清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培养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研究细胞内HBV的复制情况及持续时间,为临床抗病毒试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分离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进行体外培养.14 d后,测绘细胞的生长曲线和细胞核型分析.分别用巢式PCR和ELISA法对细胞匀浆及培养上清液进行HBV-DNA和HBsAg、HBeAg的检测.结果: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可检测到HBV-rcDNA,培养上清液内检测到HBsAg和HBeAg.细胞培养3周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结论:该细胞体外培养期间仍能保持对HBV感染和复制的特性,为体外研究HBV感染情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在检验日常工作中,人为操作因素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HB-CAB),对加样后加酶结合物间隔时间、终止反应后延时比色时间、洗板次数、反应温度等四个人为操作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BCAB随着加入样本后再加入酶结合物间隔时间的延长,无论是阴性对照、质控品还是血清样本的吸光度均呈下降趋势,假阳性率增加;HBSAG随着终止反应后比色时间的延长,其吸光度呈下降趋势,虽然幅度不大,但延时30分钟与立即比色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从洗板次数来看,洗板4次、5次与6次的吸光度值随着洗板次数增加而降低,且各组间差异均呈在统计学意义;HBSAG在25℃反应温度时的吸光度明显要低于37℃反应温度时的吸光度,且强阳性的标本吸光度下降幅度更加明显。结论人为操作因素对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影响很大,甚至会直接影响阴阳性结果的判断。为避免这种人为误差,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各实验室应根据所用试剂的说明书编写各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文件(SOP),并要求各操作人员严格执行,以尽量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乙肝患者血清HBV外膜大蛋白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HBV DNA的检测,探讨二者在判断乙肝病情和HBV复制情况时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38份乙肝患者血清的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HBV-LP和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模式的检测。结果:HBV-LP检出率与HBV DNA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LP的表达有相关性(r=0.677,P<0.001)。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HBV-LP尚不能完全代替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