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60例患者,分析血液各指标检测结果所受影响因素,并依照影响因素制定对应预防措施.结果 不同采血时间,不同储存温度及不同储存时间患者血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储存温度、储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82份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按照送检时间、采血部位及血液标本保存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结果按照送检时间分析,2 h内送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24 h后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此外,按照采血部位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结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临床务必要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血常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血常规检测病例100例,45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观察静脉血常规的检查结果,观察室温下10min、2、5、7、8、12及24h以后常规测定差异。55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观察静脉血常规和末梢血常规值的差异。结果2h内静脉血常规、红细胞、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各项参数与即刻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小板在12h的检测值与5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时,血常规检测结果会受到血液样本送检时间及采血位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血液样本一旦收集应当及早送检,以免造成过失误差。  相似文献   

4.
血常规检查工作指的就是对人体血液中包含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含量进行统计,在进行临床治疗时,相关的医疗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指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定,对于临床治疗来说,血常规检查可以为医生的诊断工作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便利抽签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来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压脉带时间为3 min时,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高于0 min时的水平,而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0 min时的水平(P<0.05);标本放置时间为6 h时,WBC水平明显高于0 h时的水平,而RBC和PLT水平明显低于0 h时的水平(P<0.05);标本保存方式为室温时,WBC水平与冷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PLT和HGB水平与冷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RBC、WBC和HG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采血,而PLT明显低于静脉采血(P<0.05)。结论压脉带使用时间、血液采集部位、保存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均会对血常规检查产生显著影响,应在实际操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抽取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历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误差的原因。结果本组400例新鲜血液标本中出现较大误差者9例,占2.25%。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行血常规检查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则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对应的解决措施的状态下实施检查,对比检验误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检验准确率94.12%、检验质量评分(88.36±7.05)分、血小板检验误差3.92%、白细胞检验误差1.96%、红细胞检验误差3.92%、操作不当误差3.92%、仪器使用检验误差发生率5.88%均优于对照组78.43%、(75.24±6.77)分、11.76%、11.76%、13.73%、13.73%、15.69%,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以检查人员操作技术、患者本身原因等为主要误差原因,针对原因而采取对应措施可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升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常见的误差来源 ,便于建立室内质量保证措施 ,确保结果准确。方法用全自动血球仪对我院 2 2 6例就诊患者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 ,对其血常规检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包括方法学、仪器、试剂、标本采集、外部环境以及操作过程等综合分析。结果针对引起结果偏差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确保每一份标本检测结果在质量控制范围内 ,减少非疾病因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结论针对血常规检测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标本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 ,影响结果的一些因素是可以防范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100例血液样本资料,分析不同采血部位、放置时间、温度的检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的WBC、RBC显著较高(P<0 05),PLT明显较低(P<0 05);②与立即送检结果相比,放置2、4h的PLT、HGB、RBC均显著降低(P<0.05),且WBC明显增高(P<0.05);③不同温度下保存的HGB、RBC、WBC、PLT差异均较小(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主要有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50-1150,115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样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有无影响。方法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min、2h、6h采用SysmexK-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放置6h后,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测定应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3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样本均分为A、B两份,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检查。以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白细胞异常检测结果。结果 A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0.99%,特异度为99.69%;B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7.30%,特异度为99.93%。B组检测的灵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在白细胞异常检测中的灵敏度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但仍不能替代人工镜检。  相似文献   

13.
牛玉峰  樊卫  夏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70-2871,2873
目的了解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分别取静脉血经肝素、EDTA-K2抗凝,于即刻,0.5、1、2、3、4、5、6、12h在MET(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上以全血模式检测WBC、RBC、Hb、Hct和PLT。结果 WBC在3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在6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内,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在12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即刻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1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4.
陈宁  苏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19-1720
目的探讨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次数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方法 46例接受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抗凝,颠倒混匀3次、6次、9次、12次,采用MEK-6318K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颠倒混匀9次以上,中间细胞百分比(MX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颠倒混匀3次血细胞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保证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3~6次以减少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血常规的检测水平,分析影响室间比对结果的主要原因。方法随机抽取4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进行现场调查和血常规项目室间比对。结果室间比对合格率41.9%,平均72.37分,明显低于省临检中心合格率(94.1%)和平均分(95.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参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平均合格率均低于安徽省临检中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基层实验室人员学历偏低,非检验专业人员占18.80%;血常规分析仪以国产为主,且53.49%的仪器使用时间超过5年;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结论合肥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血常规检测水平远不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需做好日常实验室室内质控,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谭晓青  李冬敏   《护理与康复》2021,20(1):13-16
目的 分析影响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和入组时空腹血糖值是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的危险因素,48周内复诊次数、服药依从性和接受医生电话随访次数是保护因素.结论 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受年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8例MP感染后小儿和58例同期健康小儿分别检测血常规,将两组小儿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P感染小儿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感染MP。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血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发现血细胞检测结果受环境温度、放置时间、采血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检验人员在采血和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末梢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以此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工作效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50名健康儿童的右手无名指末梢血各300μL,室温下(20~25℃)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于采集即刻(0min),5、10、15、30min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以15min的测定结果为对照,与其他时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min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压积(P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安排时间,消除分析前误差,减少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对临床数据的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血常规检测时间控制在10~30min内,以此提高临床检测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