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2.
盗汗多属虚证,前贤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如《丹溪心法·盗汗》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本证属虚固多,但未必概缘虚,当详辨论治,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伤湿  相似文献   

3.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彦 《河北中医》2009,31(1):10-10
《景岳全书·汗证》:“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盗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症。早在汉代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首设“盗汗”,认为盗汗乃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其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并将其与自汗相区别,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结论。后虽张景岳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总以虚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历代以来,众医家多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言汗证之病机常囿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范畴。近些年来,笔者在对汗证的诊疗中体会到,汗证的成因与病理机转甚为复杂,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云:"自汗、盗汗,亦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兹举案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根据汗出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自汗和盗汗。《医学正传·汗证》载:"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汗证常见病机有肺气不足、营卫失和、邪热熏蒸、气阴亏虚等,但归其根本在于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6.
黄鑫  高智 《光明中医》2013,28(6):1238-123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白昼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名医掌指·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张景岳以来,历代医家多承其说,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名老中医高智临床治疗汗证,往往能越此篱  相似文献   

7.
非阴虚盗汗     
《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是阴虚."《小儿药证直诀》亦指出:"盗汗未必皆是虚证,阳热太旺者亦有之."笔者临床所见凡湿热郁蒸、邪郁少阳、瘀血阻滞、肾阳虚弱等均能导致盗汗.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9.
小儿汗证,无论自汗、盗汗多由阳虚不固、阴阳失调所致,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龙牡萸肉五味汤治疗小儿汗证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汗症>云:"自汗者,无时不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临床实践验证,引起自汗的原因并非只有阳虚一端,阳虚自汗者崮然多见,但其它原因引起自汗者亦不鲜见,如血瘀自汗等,故不得概从阳虚论治.<丹溪心法·自汗>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景岳全书·汗症>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白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临证时不能拘于"自汗属阳虚"一说,而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汗证,无论自汗、盗汗多由阳虚不固、阴阳失调所致,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龙牡萸肉五味汤治疗小儿汗证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3.
总结导师临证辨小儿脏腑,分小儿阴阳,不拘自汗与盗汗之分,从心肺脾三脏辨治小儿汗证临床经验。临证以补肺健脾固表,或补益肺脾、调和营卫,或益气养心,或滋阴清心,或清热化湿、健脾助运为治则。  相似文献   

14.
刘凡 《光明中医》2014,29(12):2657-2658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的现象,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也不能算是病态.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大汗淋漓的一种症状,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小儿汗证有盗汗、自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多属阴虚.不分寤寐,无故出汗者称自汗,多属阳虚.故需辨别阴阳属性实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汗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疾病与主次症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400例小儿汗病的5个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汗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 400例患儿中,肺卫不固型129例(32.25%)、营卫不和型50例(12.50%)、气阴两虚型84例(21.00%)、湿热迫蒸型57例(14.25%)、气阳不足型80例(20.00%)。肺卫不固型、营卫不和型、湿热迫蒸型、气阳不足型主症均见自汗、盗汗,气阴两虚型患儿主症以盗汗为主。各型次症在传统辨证与聚类分析上基本一致。结论汗病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亦可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小儿汗病中医分型具有各自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7.
非阴虚盗汗治验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周健洪,宋述财关键词盗汗,非阴虚,杂病盗汗为临床杂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多由阴虚所致,但从临床看,也有非阴虚盗汗者。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  相似文献   

18.
盗汗一证 ,近代多从阴虚立论 ,世俗习以盗汗治阴为法 ,自汗多责之阳虚 ,但不能概括全部。《类证治裁·汗证》曰 :“盗汗及睡中自泄 ,水火不交 ,阴阳偏胜 ,虚损心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谓有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之论。《景岳全书·汗证》亦指出 :“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可见盗汗也有属于阳虚者。说明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 ,须详察病机归属 ,进而施以恰当治疗。1 头部盗汗案殷某 ,男 ,2 0岁 ,于 2 0 0 1年 5月 1 7日就诊。患者自年幼 (6岁 )始 ,每晚入…  相似文献   

19.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症证。《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篇》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西医多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肝病,多见汗出症状。  相似文献   

20.
《医宗金鉴》云:"自汗属阳有虚实,或因胃热或表虚,睡中盗汗为阴弱,心虚血热随证医"。也就是说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小儿自汗、盗汗往兼有之。汗证是指小儿在正常环境中及安静状态下,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