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观察发现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多为分娩后6~24小时,剖宫产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多为32~58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常需要辅助于人工喂养。而WHO明确规定:用杯子和小勺喂婴儿,避免使用奶瓶,橡皮乳头及其它安慰奶嘴。但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用杯子或勺喂同样产生乳头错觉,甚至比橡胶乳头更严重。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常造成产妇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为此我们对83例小勺、小杯喂哺产生的乳头错觉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纠正,确保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生儿乳头错觉的预防护理工作效果。方法:为了研究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产妇,采用奇偶法将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61例。予以对照组产妇普通护理工作,予以观察组产妇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乳头错觉例数和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乳头错觉发生2例(乳头错觉发生率为3.27%),对照组产妇发生乳头错觉13例(乳头错觉发生率为21.31%),观察组产妇的乳头错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产生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程度分别为21.31%和3.27%,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进行预防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乳头错觉发生几率,并且提升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物,母乳喂养是最理想的喂养方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文规定,吃母乳是儿童的权利。但在实施母乳喂养过程中,常有新生儿哺乳时乳头错觉的发生,若不及时纠正,往往导致母乳喂养失败。为此,我们分析产生乳头错觉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纠正乳头错觉的护理,确保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1 临床资料   1996~1999年在我院共出生婴儿2 009例,因各种原因导致乳头错觉的新生儿91例,占4.5%。其表现为觅食反射强烈,但触及母亲乳头时或哭闹拒食,烦躁不安;或触及乳头即撮口吸吮致含接困难;或不含接张嘴待乳汁流入。经仔细分析新生儿哺乳时乳头错觉的原因,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护理,除1例因其母亲坚决不接受纠正外,其余90例均获母乳喂养成功。 2 产生乳头错觉的原因 2.1 人工喂养 43例因人工喂养致新生儿乳头错觉,占47%。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甚少,产后最初几天无奶,爱子心切,不听从医护人员指导,在初次喂养成功后,怕婴儿吸吮空乳房吃不饱,瞒着医护人员人工喂养,致使婴儿产生乳头错觉。此类产妇产前多未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培训,并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142-144
目的观察自制吸引器在乳头内陷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50例,对照组为5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吸引器吸出乳头后给婴儿哺乳,对照组直接将乳头给婴儿哺乳。观察并比较两组母亲哺乳的喂养成功率、满意度、婴儿哺乳中的哭闹反应。结果实验组母亲哺乳的喂养成功率与对照组满意度(40%,72%)存在显著差异,且实验组(10%)婴儿哭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86%)患者乳头内陷完全纠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制吸引器吸出乳头后给婴儿哺乳,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及母乳喂养成功率,也能降低婴儿哭闹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2~4月龄儿喂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糖丸(opv)方法。方法: 将102例2~4月龄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将糖丸碾碎以凉开水溶化,用消毒勺分次喂服后停止母乳及水30min~1h。观察组使用改进后的方法,每次喂糖丸前后各1h停止母乳(包括水),特别要求服前停止喂养1h,造成婴儿饥饿感,将糖丸碾成粉末状,用消毒勺直接分次喂服。结果: 对照组出现婴儿拒服,不同程度的呕吐现象,观察组呕吐与拒服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2~4月龄儿服opv前后各1h停止喂养,将糖丸碾成粉未,直接投服,对防止婴儿呕吐、确保糖丸剂量准确、减少资源浪费、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瑞莺 《吉林医学》2013,34(18):3693-3694
目的:探讨分析微量泵鼻饲喂养中度胃食管反流婴儿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中度胃食管反流婴儿,根据喂养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给予微量泵鼻饲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喂养。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奶量、残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结果:入院后经过10 d的喂养,观察组婴儿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儿的体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在奶量、残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鼻饲喂养中度胃食管反流婴儿的应用简便、安全、有效,能够促进婴儿胃排空,减少胃潴留,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促进胃肠动力的发育,促进婴儿的摄奶量,有助于婴儿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乳罩对扁平、凹陷乳头产妇产后哺乳的影响。方法 将67例扁平、凹陷乳头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应用护乳罩帮助产妇产后哺乳,对照组应用真空吸气法帮助产妇产后哺乳。结果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在第7、14天的母乳喂养率,P〈0.01,比较两组产妇乳头皲裂的发生率,P〈0.01,比较两组产妇哺乳时舒适度,P〈0.01。结论 护乳罩可解决扁平、凹陷乳头产妇哺乳时婴儿含接乳头的困难和造成乳头错觉的副作用,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哺乳时母、婴舒适度,减少乳头疼痛及皲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和婴儿湿疹的关系,研究牛奶蛋白过敏早期识别及早期回避对婴儿湿疹的作用.方法 241例婴儿湿疹患儿分为观察组(n=161)及对照组(n=80),观察组再分为A、B、C组,A组纯母乳喂养儿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B组人工喂养儿给予氨基酸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C组混合喂养儿母亲回避牛奶制品及添加氨基酸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照组患儿进食普通配方奶粉或(和)母亲不能回避牛奶制品.于生后6个月内随访观察婴儿皮损情况.结果 6月龄时观察组婴儿湿疹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人工喂养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湿疹的常见病因,早期识别及早期回避可以明显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改善不适症状,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产儿应用IVIG(静脉丙种球蛋白)对IgG(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婴儿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早产儿应用IVIG,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测定用药前后两组婴儿的IgG水平,并观察婴儿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IgG水平在治疗前后变化显著,对照组早产儿的IgG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IgG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应用IVIG药物可以提高婴儿体内的IgG水平,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增加婴儿的喂养热卡数,并促进婴儿体重的增长,且对开始喂养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136-138
目的对未开奶产妇母乳喂养时采用自制乳旁加奶器进行应用,实施护理干预手段,探索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5月期间我医院收治的未开奶产妇进行筛选出240例,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20例给未开奶产妇的婴儿用小杯、小勺喂哺,实验组120例给未开奶产妇的婴儿用自制一次性乳旁加奶器,对两组的应用效果记录包括婴儿乳头错觉发生情况、吸吮初始时间、产后初始泌乳时间、母乳充盈平均时间。并对两组婴儿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吸吮初始时间,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母乳充盈平均时间均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中乳头错觉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大幅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开奶产妇母乳喂养中采用自制乳旁加奶器,有助于促进母乳喂养,效果明显,且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在临床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