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桂西地区HIV/AIDS患者的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我地区更好地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桂西地区2014年6月~2015年6月确诊为HIV/AIDS的25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设计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含:一般资料,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等。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以便为艾滋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结果我地区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较差,大部分艾滋病知识题目的正确率<60%,例如对于与艾滋病病人日常行为接触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正确率仅为22.87%;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相关态度较好,绝大部分患者支持尊重和保护被感染者;HIV/AIDS患者选择安全性行为的比例较低,部分患者经常存在高危性行为。结论桂西地区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不全面、存在高危性行为。针对我地区HIV/AIDS患者的实际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干预和健康教育,尽可能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我区AIDS/HIV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为今后政府制定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前后我区发现的AIDS/HIV感染者从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和分析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区AIDS/HIV感染在2005年前属低流行期,2005年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8、2009年发现的患者数均成倍增长,总体呈递增的趋势,且与感染者的年龄、职业、籍贯、传染途径等因素有关。结论我区AIDS/HIV感染者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女性感染者和中老年感染者明显增多,以性行为传播途径的感染者逐年增多,艾滋病的流行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作者分析了南京地区HIV/AIDS感染现状,为制定控制HIV/AIDS增长的合理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HIV/AIDS疫情来自我市20余所医院HIV初筛实验室、市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省、市血液中心、血站及国际卫生检疫局等HIV检测网络的报告,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设在南京市疾控中心,对全市发现报告的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进行复检,若是复检HIV-抗体阳性,即送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后由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结果从1991~2001年发现HIV感染者54例,含10例AIDS现症病人。其中6例为本市户口。男性47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6.71:1。年龄分布在10~67岁之间;高峰年龄段是20~34岁之间,共40例占74.07%。54例HIV感染者中,经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途径感染28例占51.85%;检测献血员途径发现5例占9.26%;同性或异性接触途径感染9例占16.67%;不详12例占22.22%。南京市自1991年检出首例HIV感染者,以后年发现HIV感染者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群分布由涉外劳务,新疆籍的外地流动人口,向本地人口转移;由静脉吸毒人群向输、受血、性乱转移,由发现HIV感染者向AIDS病人转移。仅2001年1月至12月底市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及23家初筛实验室上报检测各类高危人群149689人份,发现HIV-抗体阳性27人,与去年同期(7例)相比增长286%。结论南京市的HIV/AIDS感染现状为广大卫生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各类高危人群HIV-抗体的主动检测,同时加强人群HIV/AIDS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以预防HIV/AIDS通过无保护性性接触途径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故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现象的现状及危害,分析原因,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网络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交流及查阅文献,并调查2014年湖北省大冶市新发HIV/AIDS患者婚外性行为、性伙伴数等数据佐证。结果:经故意性途径感染HIV的人群客观存在,老年和青少年尤甚,而湖北省大冶市2014年新发137例HIV/AIDS患者中100%经性途径感染,有婚外性行为者占89%,有2个及以上性伙伴者占81.8%。结论: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主要感染方式,其中故意传播现象客观存在,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故意性途径传播现状,保护易感人群,加大对故意性途径传播者的打击力度,重视受害人群心理干预、安抚受害者,避免其成为下一个传播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艾滋病可能在一般人群中传播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艾滋病的预防提供帮助. HIV的抵抗力 HIV感染者(包括AIDS患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病毒在体液内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乳汁、唾液等.明确阳性体液中HIV在体外自然状态下的抵抗力,对减少不明原因的HIV感染、确保可能接触阳性体液人群的安全极为重要,也是AIDS预防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经性途径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现状,为更好管理和开展宣传干预HIV感染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对202例经性途径感染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及HIV抗体检测,分析经性途径感染HIV感染者高危行为情况。结果本次调查的HIV感染者以女性、中青年、农民为主,文化程度偏低。HIV感染者最近6个月与配偶或同居者、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41.01%,14.28%,6.25%。结论经性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普遍存在高危行为,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宣传教育和危险行为干预,以有效地控制HIV经性途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7.
参与商业性服务而感染HIV/AIDS是目前我国HIV/AIDS经性接触途径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商业性服务不仅出现时间早,而且发展快,目前我国与商业性行为有关的HIV/AIDS感染报告主要来自于该地区。因此,对当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商业性服务中有关HIV/AIDS的危险行为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海省2009-2013年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情况,为尽早发现机体免疫功能情况,争取更多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定期检测CD_4~+T细胞计数,及时开展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海省2009-2013年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各年度最后一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者按照性别、年龄、传播途径及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等变量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9-2013年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别有171例、243例、359例、485例和671例,各年度进行CD_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分别为34.50%、41.98%、54.60%、76.29%、85.99%。检测者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最多,占48.16%;男男同性性接触传播次之。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以350~500个/μl最多,占32.67%;>500个/μl占28.75%。结论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能明确提供HIV感染病人免疫系统损害状况,也在确定抗HIV药物治疗以及机会性感染、预防性治疗中起关键性作用,还能判断抗HIV药物是否起到较好的疗效,更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要鼓励、督促更多的HIV感染者以及AIDS病人主动地、尽早地进行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以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其机会性感染和病死率,减少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F)中文版评价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调查可能影响生存质量的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有关情况和社会支持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大领域的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4大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生理领域(60.5±16.2)分、心理领域(51.8±17.5)分、社会关系领域(58.1±19.3)分,环境领域(47.5±15.6)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得分越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4个领域得分就越高;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理领域总分低于性途径感染者;有工作/学习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高于无业者;对支持利用度高者,其心理领域得分也高;在环境领域得分中,患者文化程度越高,其得分越高。结论应加强失业、文化程度低、抗病毒治疗患者、静脉注射感染者以及社会支持差者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均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因此,在HIV感染者中常合并HBV、HCV感染。这为人们预防和治疗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HBV、HCV感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应用,肝脏相关性疾病已成为HIV感染者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本文就目前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相互影响、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及接受性,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防止艾滋病的蔓延.方法 将26例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AIDS)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对其心理接受程度进行干预前后的分类比较.结果 性接触感染16例,干预前完全接受占19.23%,不完全接受占26.92%;干预后完全接受占38.46%,不完全接受占7.69%.吸毒感染6例,干预前后完全接受程度均为0.00%;不完全接受干预前为0.00%,干预后为3.85%.说明不同途径感染HIV/AIDS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接受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心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低发病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对我院诊断的11例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HIV感染和AIDS的发病途径以性传播(54.5%,包括不洁性行为和夫妻间性行为)和血液传播(36.4%)为主;HIV感染者无临床症状,AIDS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因此,低发病区综合性医院的HIV感染和AIDS的发病情况有其特辣性,应加强对输血病人、高危人群的HIV抗体检测,预防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深圳市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杀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367例经性途径感染HIV/AIDS的KIR等位基因分型,分析KIR基因型与AIDS疾病进展相关性。结果 367例经性途径感染HIV/AIDS,典型进展组(TP)282例(76.84%),缓慢进展组(SP)85例(23.16%)。TP组优势基因型是KIR 2DS3,35例(12.41%),与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优势基因型是KIR 2DL3有85例(100%),KIR 3DL1有83例(97.65%),与TP组比基因多态性与经性途径感染HIV后病程进展有相关性,KIR 2DS3可能与加速HIV感染者病程相关,KIR 2DL3和KIR 3DL1可能与延缓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HIV/AIDS流行特征及合并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HIV/AIDS流行特点及合并感染情况,为制定爱滋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近年来重庆传染病医院及其他市级医院收治的54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IV感染者中农民占61.11%;以30~49岁年龄段为主(占66.67%);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57.41%).合并多种感染,以肺部细菌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结核病等为主.结论:重庆市爱滋病的传播将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应将外出务工人员纳入爱滋病的防治策略中;临床工作中应对慢性腹泻、持续性发热、进行性消瘦或久治不愈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常规进行HIV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92例农村HIV/AIDS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艾滋病患者农村人群的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的客观支持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均显著低于HIV感染者.结论: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作者分析了南京地区HIV/AIDS感染现状,为制定控制HIV/AIDS增长的合理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HIV/AIDS疫情来自我市20余所医院HIV初筛实验室、市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省、市血液中心、血站及国际卫生检疫局等HIV检测网络的报告,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设在南京市疾控中心,对全市发现报告的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进行复检,若是复检HIV—抗体阳性,即送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后由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结果 从1991—200l年发现HIV感染者54例,含10例AIDS现症病人。其中6例为本市户口。男性47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6.71:1。年龄分布在10—67岁之间;高峰年龄段是20—34岁之间,共40例占74.07%。54例HIV感染者中,经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途径感染28例占51.85%;检测献血员途径发现5例占9.26%;同性或异性接触途径感染9例占16.67%;不详12例占22.22%。南京市自1991年检出首例HIV感染者,以后年发现HIV感染者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群分布由涉外劳务,新疆籍的外地流动人口,向本地人口转移;由静脉吸毒人群向输、受血、性乱转移,由发现HIV感染者向AIDS病人转移。仅200l年1月至12月底市艾滋病检测初筛中心及23家初筛实验室上报检测各类高危人群149689人份,发现HIV—抗体阳性27人,与去年同期(7例)相比增长286%。结论 南京市的HIV/AIDS感染现状为广大卫生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各类高危人群HIV—抗体的主动检测,同时加强人群HIV/AIDS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以预防HIV/AIDS通过无保护性性接触途径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服药现状及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3-8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AIDS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及世界卫生组织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质量简表(WHO QOL-HIV-BREF),调查AIDS药物治疗患者服药现状、生命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本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37份。调查结果显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0%(19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前三位的症状为消化道症状71.7%(170例),睡眠质量降低65.8%(156例),皮肤症状58.6%(139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总体评分为(84.2±18.5)分,其中生理领域评分(15.3±2.8)分、心理领域评分(13.1±3.1)分、独立性领域评分(15.3±2.9)分、社会关系领域评分(13.4±3.1)分、环境领域评分(12.9±2.8)分、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评分(14.2±3.7)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13.5±2.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因素影响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不同领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12.902),其次为患者是否住院、受教育程度及感染途径(标准化回归系数=10.255、2.444、-2.374,P<0.05)。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患者间应及时沟通交流服药感受、缓解内心压力,减少漏服现象的发生,提高服药依从性,确保抗病毒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和是否住院治疗成为影响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AIDS药物干预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改善药物治疗方案、探索更为有效药物治疗和干预方式、完善支持疗法,以及通过更为综合的干预方式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以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州市近年艾滋病流行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州市1999—2006年12月底29例HIV/AIDS阳性者的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州市HIV/AIDS流行近年来呈上升趋势;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以涉外婚姻家庭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为主;以异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加大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预防艾滋病的认识水平,扩大人群的搜索与监测,做好涉外(尤其是外籍人员)的婚前检查,是预防控制艾滋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男男性接触者(MSM)在HIV/AIDS/STDs传播中的作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焦点[1],据估计,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SIDs患者中,通过MSM方式传播感染者占11%,而在新发感染者中占12.2%[2]。既往针对MSM的研究多关注其AIDS知识、态度、行为及感染状况,而对MSM的内在感受与AIDS高危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调查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线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随访并初次接受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的成年HIV/AIDS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94例HIV/AIDS患者,其中男性1012例,女性82例,以30~44岁者居多,以性传播途径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其中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达53.3%,其次为消化系统机会性感染(28.9%)。肺部感染、PCP、口腔真菌感染、带状疱疹、CMV视网膜炎和淋巴瘤的发生率在CD4<200个/μl组显著高于CD4≥200个/μ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机会性感染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CD4细胞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密切观察HIV/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期检测CD4细胞,有利于早期预防和控制机会性感染,提高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