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02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从年龄、临床诊断、入院方式、住院次数、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首次住院患者冲动人数明显多于多次住院者,被骗、拉入院的患者冲动较多,冲动一般发生在住院时期2周内,冲动原因为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对新环境恐惧有关.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冲动发生的次数,避免了严重意外事件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诱因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冲动行为的发生率、攻击对象、常见疾病、诱因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为5,34%,攻击对象以医护人员为主,常见于精神分裂症29例(50%),情感性精神病10例(17,24%),癫痫所致精神障碍8例(13.73%)等疾病,诱因主要为受精神症状支配(55.17%)、被激惹者(24.14%)、意识障碍(13.73%)等。结论 冲动行为给病房管理增加了困难,也影响着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全面了解病情,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注意服务态度,能够预见患者的行为,改善病房环境,遵守规章制度,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3例发生突发冲动行为精神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从而减少精神病患者突发冲动行为的发生及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进行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冲动行为2例(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20.00%),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进行护理干预对策预防,可有效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单正凤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802-802,816
对精神科门急诊中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兴奋、躁动、情绪失控、幻觉、妄想状态及处置不当等可能原因与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精神科门急诊中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兴奋、躁动、情绪失控、幻觉、妄想状态及处置不当等可能原因与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有冲动行为史的流浪精神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因毁物入院28例,因冲动伤人入院17例,因影响公共秩序入院12例,因纵火入院2例,因自残入院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冲动行为22例,其中冲门19例,伤人1例,毁物1例,砸玻璃1例。干预组发生冲动行为5例,其中冲门4例,毁物1例。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提前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对冲动行为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的冲动行为发生率(16.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8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减少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减少了冲动行为对精神病患者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付秀华  王丽波 《吉林医学》2008,29(20):1718-1719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有冲动病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发生冲动行为30例,其中致死1例,致残1例,咬人1例,纵火2例,毁物13例,给人造成不同伤害12例;住院期间发生冲动行为5例,2例毁物(砸玻璃),1例致右手腕部肌腱割伤,另1例右手轻微划伤,1例右耳部咬伤,1例掐人,1例徒手伤人。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及其伤害结果,可以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进行预防,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有冲动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的年龄、临床诊断、临床表现、入院方式、住院次数及时间等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次住院者;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对新环境恐惧也是导致冲动攻击行为的因素。结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了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避免严重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1.
张秋玲  邹文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434-1436
目的:针对精神病患者的高危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有效避免各种意外医疗事故发生的目的。方法:设置长沙市精神病医院男病室2009年3月至9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60例,作为非护理干预组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66例(因提前出院20例),实际146例,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4周;将两组患者的伤人毁物、行为紊乱、自杀自伤、外走、暴饮暴食、拒药藏药、体位低血压与跌倒、吞咽困难与噎食等症状列为高危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将这些行为与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病程、病种、用药等因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高危行为比较,护理干预组中的伤人、毁物、行为紊乱、自杀自伤、外走、拒药藏药、暴饮暴食、体位性低血压与跌倒、吞咽困难与噎食等均比非护理干预组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因素对照显示:3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下,首次住院者,病程4年之内者,病种精神分裂症,联合用药者的高危行为得分更高(P<0.01);经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不同病程,不同用药患者的高危行为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精神科病房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护理业务素质,高危行为风险知识,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病室内的环境和设置要适应精神科患者的需求,这样有利于预防和有效避免精神病患者的各种意外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以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护理后的心理应激方面、暴力因子的NO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因子的NO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有助于稳定精神病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3.
吴玉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72-2273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行为的原因,探讨意外事件的防范与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近三年发生的97例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为3.77%,其中,精神疾病本身原因占52.58%,其它原因(医院管理不到位、医护人员疏忽、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占47.42%.结论:精神症状本身是引起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行为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能从多方面完善医院管理和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改善住院环境,则可大为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韦丹 《华夏医学》2001,14(5):607-608
在精神科病房中 ,患者藏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 ,个别可造成自杀的危险 ,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 ,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服药护理 ,准确地按时按量给药 ,并保证患者服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对36例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范措施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1997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在我科住院的 36例患者中 ,男 19例 ,女 17例 ;年龄最大 45岁 ,最小 11岁 ;未婚 14例 ,已婚 2 0例 ,离异 2例 ;30岁以下 2 4例 ,30岁以上 12例 ;第 1次住院者 2 3例 ,2次以上者 13例。疾病均符合 ccm D- 2诊断标…  相似文献   

15.
王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23-232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度住院精神病患者4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2.03%,其中I级攻击行为发生率占16.85%(78/463)。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不容忽视。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效果。方法对曾经发生过暴力冲动行为的回顾性研究患者(回顾组)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运用到评估预测性患者(评估组),观察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与其精神症状、拒绝入院及治疗、护患关系有关,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了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评估组与回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降低精神疾病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男性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观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收集34例具有自伤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伤以20~、30~年龄组最多,职业以农民居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者占多数;撞头是自伤的常见方式,大多发生于住院初期。结论:预防是最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住院早期的健康教育、积极正向引导,可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陆叶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366-367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吞食异物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精神病患者吞食异物的种类、时间、地点、动机及疾病的构成比,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共有8例吞食异物患者,均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其中吞食体温表2例,吞食铁钉1例,吞食指甲钳1例,吞食地角灯外罩1例,吞食钱币1例,吞食纽扣1例,吞食棉花、卫生纸1例。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能够及时预防精神病患者吞食异物行为的发生,确保精神病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19.
朱蕾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7):2215-2216
目的:分析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方法:观察记录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藏药行为,分析患者藏药行为的阶段、藏药的部位和原因。结果:精神病患者藏药多发生在首次住院2周以内,藏药部位最常见的是舌下(50%)。藏药原因以疾病病理因素影响最常见(占55.6%),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占30.6%。结论:护士应掌握精神疾病知识,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预防患者藏药行为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陈明慧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09-1810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的原因和方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护理记录和护理交班本为线索,调查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精神科病房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藏药行为。结果:藏药的原因主要为无自知力50例(46.73%),药物不良反应30例(28.037%),被害妄想14例(13.08%),担心药物引起肥胖或刺激7例(6.48%),藏药企图自杀4例(3.74%);藏药的方式主要为直接拒绝服药24例(22.43%);巧用手段藏药83例(77.57%),包括①将药片吐在水杯中18例(21.69%),②舌下,两面颊,龉齿洞内27例(32.53%),③藏于手指缝中12例(14.46%),④衣袋裤袋内11例(13.25%),⑤滑入袖口内8例(9.64%),⑥存于咽喉部到厕所洗刷间又吐出7例(8.43%)。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段繁多,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