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联合使用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使用全胃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术后早期联合使用肠内外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按优质护理要求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营养指标、肠蠕动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差别。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营养指标上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时间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胀,吻合口瘘、切口感染、静脉炎、肺部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联合使用肠内外营养支持较单纯使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效果突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留置鼻肠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未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体重变化、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较EN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术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58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暂停肠内营养,情况稳定后再继续管饲,1个月后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腹泻,经用肠道解痉药及收敛药及更换营养液后,13 d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的,具有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同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和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28例胃癌和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226例和静脉营养对照组102例。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分别测定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体重,观察其肛门排气时间,术后1d称体重,并结算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7d,两组比较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营养组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生化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短(P<0.01),住院费用低(P<0.05)。结论:在胃癌和食管癌患者术后使用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所需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改善病人术后早期的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未施行肠内营养(N-EEN)组(n=38),EEN组于胃癌术后24 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应用能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N-EEN组为术后静脉营养,术前、术后7 d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体重、记录术后肠蠕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EEN组和N-EEN组术后体重、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减轻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胃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n=27)。在术后24 h行EN和PN治疗;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提前,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消耗值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营养结束后的第2天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EN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也减少了住院经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60例进行研究讨论,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未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液的应用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患者的治疗后7天内的血清白蛋白值、血红蛋白以及氮平衡的值。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值、血红蛋白以及氮平衡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增强机体的营养需求,为患者疾病康复创造条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性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术后老年性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35例。观察组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施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P)、转铁蛋白( TF)、白蛋白( ALB)含量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出现肛门排气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含量低于对照组,TF及ALB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34.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的老年性胃癌患者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迅速恢复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57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国  刘璟 《吉林医学》2010,31(23):3892-3893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选择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有增高,但两组相比,总蛋白和清蛋白的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白蛋白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徐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21-3222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和积极的护理,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患者(实验组)54例,对比同时期肠外营养途径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评估指标(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排气及相关肝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营养评估方面的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肝功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早期为机体提供术后恢复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重要营养支持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减少出院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是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11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给予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59例术后则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清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持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3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65例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关胃肠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预后营养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提升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肠胃功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伴营养风险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新入院胃癌患者运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评分在3~5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后早期给予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30例)和对照组(术后早期给予普通肠内营养,30例),两组术后给予7 d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和CD4+/CD8+比值)、营养状态指标(血浆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同时观察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炎性肠梗阻、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试验组患者CD4+/CD8+、转铁蛋白、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提前〔(63.5±7.3) h vs. (72.8±8.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严重腹胀、炎性肠梗阻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促进了胃癌伴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和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回升,促进了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生大黄联合液囊空肠导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分析22例胃癌术后应用生大黄联合液囊空肠导管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及13例胃癌术后肠外营养(对照组)两组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第8天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临床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总蛋白、白蛋白术后第8天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白蛋白术后第8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术后第8天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联合液囊空肠导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能加快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并分析给予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胃癌术后患者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性的全面的护理干预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肠内恢复时间得到了明显减少,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针对性强的优质全面护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情况,效果较为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胃癌根治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加以分析和探究。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4人,通过抽签方式将44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人,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对照组患者只采用术后早期普通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方法以及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护理的患者恢复速度以及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肠内营养的治疗质量与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责任制小组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EEN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责任制小组护理方式.结合住院观察和血液生化检查,对比性分析两组术后恢复和营养状况差异,统计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清营养学指标TP、AIB、PA、TRF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EN相关并发症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小组护理方式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后患者EEN的干预效果,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共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营养指标: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肠功能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伤口感染、腹痛、腹胀、静脉炎.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P、Alb、Hb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TP、Alb、Hb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组间及组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静脉炎,对照组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围术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干预、营养管护理、消化道护理等,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