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后予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中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56例,常规灌注的28例为对照组,早期灌注的28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后予以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效果确切,可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浅表性膀胱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保留膀胱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4周后行二次电切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肿瘤残留率及并发症。结果第一次手术后2组患者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再次手术后残留率为6.67%显著低于常规组4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尿道狭窄、出血、电切综合征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6.67%、3.33%和0.00%,常规组分别为3.33%、3.33%、0.00%和0.0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残留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相关指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2年的肿瘤复发率为2.08%和6.25%,低于对照组的16.67%和27.08%;观察组术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 B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辅以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尹三省 《当代医学》2016,(18):143-144
目的:分析与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观察组则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在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张盛龙  刘长  杨兵  刘传浩 《中外医疗》2014,(28):102-103
目的探讨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尿道二次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均等、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实验组的25例在首次电切术治疗后,于原部位行二次电切术,并在术后实施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对照组的25例在经首次电切术治疗后,未实施二次电切术,直接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比较实验组、对照组于治疗后置尿管所用时间、病症恢复所用时间,实验组所用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肿瘤复发率,明显实验组肿瘤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尿道二次电切术,可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增强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31-23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在治疗膀胱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65例,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治疗。术后随访3年,观察患者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36.7%、不良反应发生率15.4%,且复发率随着膀胱肿瘤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相互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16.7%、不良反应发生率33.8%,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灌注药物治疗患者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两者相得益彰,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浅表性膀胱肿瘤采用经尿道二次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首次手术后采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在首次电切治疗4周后进行二次电切治疗,并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13.5±4.6)个月,对照组总体复发率60.0%,观察组总体复发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级别肿瘤的复发率为68.2% (15/22),观察组高级别肿瘤的复发率为21.7% (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二次膀胱肿瘤电切术可明显降低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术后复发率,更准确地进行肿瘤分期和发现残存肿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膀胱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效果较膀胱部分切除术更有优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波 《四川医学》2012,33(12):2139-2141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原发性肿瘤,观察组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术后3个月(2.50%VS 5.00%)和6个月(7.50%VS 10.00%)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12个月(10.00%VS30.00%)和24个月(17.50%VS 37.50%)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吉西他滨、表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扶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经接受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接受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术后接受吉西他滨、表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率、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复发率[8.70%(4/46)]低于对照组[26.09%(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表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NMIB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观察组给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不良反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0.3%,低于对照组的26.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42.3%,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IgM、IgG、IgA、C3、C4、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IBC患者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吉西他滨化疗可预防肿瘤复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可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8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中45例患者采用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研究组中45例患者采用TURBT治疗同时常规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对于肿瘤切除不完全、高级别肿瘤以及T1期肿瘤,术后2周进行二次电切。观察两组术后一年及五年复发率。结果研究组中术后一年及五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URBT治疗同时常规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以及必要的二次电切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TURBT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治疗前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效果优于开腹膀胱肿瘤切除术,能够减轻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于术后4~6周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2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0.0%,其中出血4例,尿道狭窄2例,对照组2例出现穿孔,2例出现发热性尿道感染,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1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膀胱镜,随访2年。治疗组的复发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便于更准确地进行肿瘤分期和发现残存肿瘤,有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李洪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50-151,153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术后联合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一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血尿、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排尿困难和尿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治愈率为86.00%,复发率为1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但术后血尿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择近4年的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TURBt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无菌蒸馏水50mL加吡柔比星30 mg,保留1小时后排出,1次/w ×8次后改为1次/m,持续1年);对照组单纯给予TURBt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留置尿管天数、复发率及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5.0±10.4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34.1±9.2分钟,2组差异无显著性(t=0.3550,P>0.05);观察组留置尿管天数3.2±0.6天,对照组留置尿管天数4.7±0.8天,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8.2158,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7%vs 33.3%,x2=6.6667,P<0.01);2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面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确切,患者复发率低,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加盐酸吉西他滨与卡介苗交替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盐酸吉西他滨与卡介苗交替膀胱灌注。对照组采用盐酸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加盐酸吉西他滨与卡介苗交替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及术后使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定期应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化疗,并经7~72个月随访,观察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62例患者无肿瘤复发54例(87%),复发8例,均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并继续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未见全身药物不良反应,仅有3例膀胱灌注药物后出现短期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具有手术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疾病治疗的18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98例以及观察组86例.对照组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疾病.观察组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疾病.分析结果.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与手术进行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者5年内疾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来讲,为其开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手术历时短,出血量低,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王胜  李绍成 《吉林医学》2015,(7):1331-1332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方面的治疗优势,对比和分析应用化疗联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住院治疗的36例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方案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结局。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临床缓解率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