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中下段食管癌二野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碧洋  黄绍华  罗强  张晓安  马汇斌 《广西医学》2011,33(10):1270-1272
目的比较经左胸单切口、右胸胸腹二切口行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二野淋巴结清扫的优劣,探讨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最佳手术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手术切除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左胸入路组(A组)80例和右胸入路组(B组)105例,比较两组的胸/腹淋巴结清扫数、各区域淋巴结转移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生存率及术后恢复时间。结果经左胸单切口、右胸胸腹二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是7.69%和11.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病死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经右胸胸腹二切口入路对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清扫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综合疗效,将160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左胸路径组70例和右胸路径组90例。左胸路径组患者行左胸两切口入路手术,右胸路径组患者行右胸三切口手术入路。结果显示:与左胸路径组相比,右胸路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淋巴结清扫率明显升高(P<0.05),1年转移率、3年转移率明显降低而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VEGF、VEGFR、HI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而PTE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右胸路径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因此,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中VEGF-HIFα-PTEN表达水平和肿瘤转移有不同影响,临床上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左胸入路治疗(左胸组)和42例行右胸入路治疗(右胸组)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径路的手术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清扫淋巴结12.1±5.3枚,右胸组清扫淋巴结16.9±6.4枚(P<0.05);左胸组3年复发率高于右胸组(P<0.05),3年总生存率低于右胸组(P<0.05);左胸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53%,低于右胸组的47.62%(P<0.05);左胸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5±38.9 min和459.4±50.2mL,优于右胸组的288.3±49.8min和519.1±69.2 mL(P<0.05)。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切除术不同术式在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这三种术式的优劣。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104例行胸中段食管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人路的不同,被分为三组,左后外切口组(左切组),左颈、左胸两切口手术组(两切组)及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手术组(三切组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病例6例。左切组、两切组和三切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分别为10(2~24)枚、13(3~34)枚和 14.5(9~40)枚(P〈 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1.4% (59/547 枚)、29.3%(47/579 枚)和 50%(8/194 枚)(P 〉0.05).结论在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位淋巴结清扫总数及范围以右胸三切口组占优势,进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手术疗效,尽可能降低局部复发及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现代二野清扫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30例可手术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研究组):经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现代二野清扫术;B组(对照组):经左胸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标准二野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切除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切除率均为100%。两组在胸部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喉返神经链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和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经右胸三切口行现代二野清扫操作安全可行,可更彻底清扫胸中段食管区域淋巴结,术后病理分期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戴伟  柯怀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57-57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的合理手术径路以及治疗方法。方法: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手术128例,随机分成两组,左胸后外侧切口+左颈切口(A组)66例和右胸后外侧切口+上腹正中切口+左颈切口(B组)62例。结果:128例中手术切除120例。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1%。结论:左胸后外侧切口+左颈切口的手术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胸中段食管癌选择的常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左右胸不同路径手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施行手术的12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作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手术;对照组行单纯左胸入路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及留置胸管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食管残端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及2年存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及2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残端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与单纯左胸入路手术相比,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的右胸路径手术的疗效更佳,对上纵隔及腹腔的淋巴结清除更彻底,不易复发,2年存活率高,但手术耗时较长,术后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偏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研究纳入10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左胸入路组和Ivor-lewis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并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淋巴结切除情况以及其他临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的一般特征、总体生存时间(P=0.315)、无复发生存时间(P=0.246)、术后胸腔总引流量(P=0.241)、淋巴结切除个数(P=0.065)、阳性淋巴结个数(P=0.188)等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左胸入路组患者失血量显著少于Ivor-lewis组(P=0.007),手术时间也明显较短(P=0.042)。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0.001)、N分期(P=0.007)和转移淋巴结率(MLR,P=0.040)均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vor-lewis和左胸入路均为胸中段食管癌手术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铮  何纯  黄东  张绍宇 《医学综述》2015,(6):1129-1130,1133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绵阳江油九〇三医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4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左胸入路组(183例)、上腹右胸入路组(192例)及颈胸腹入路(55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2年生存率。结果左胸入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上腹右胸入路和颈胸腹入路,且上腹右胸入路也显著少于颈胸腹入路(P<0.05);左胸入路组患者的体力、角色及情感得分均显著高于上腹右胸和颈胸腹入路(P<0.05);但左胸入路组患者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上腹右胸入路组和颈胸腹入路组,而上腹右胸入路组与颈胸腹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较大、病变位置偏低、分期较早的患者建议采用左胸入路手术;病变位置较高、一般情况较好或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可选用上腹右胸入路;颈胸腹入路仅针对胸内无法完成吻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食管癌手术的特点及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134例经左胸单切口术(Ⅰ组)、右胸+上腹正中双切口术(Ⅱ组)及右胸、腹部和颈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Ⅲ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Ⅲ组术后恢复时间最长(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Ⅰ、Ⅱ、Ⅲ组依次递增明显(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三种手术方式各具特点,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及医院实际情况选择术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向绍华 《中外医疗》2016,(16):118-119
目的:分析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手术方案时将行常规左胸外侧切口治疗的设为对照组(46例),将行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的设为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清扫数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显著低于对照组2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具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且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微创McKeown术与左后外切口路径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0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100例,行微创McKeown术;对照组120例,行传统的左后外切口路径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试验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试验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胸胃坏死穿孔、胃排空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上纵隔及左、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采用微创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符合微创手术要求;但术后胸胃坏死穿孔、胃排空障碍发生率及上纵隔、左侧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业  陈树群 《广东医学》2002,23(7):719-720
目的 探讨剖右胸三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剖左颈、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58例,观察其效果,并与剖左胸作比较。结果 根治性切除54例,姑息性切除1例,探查1例,切除率98%(55/56),术后并发症8例,发生率14%(8/56),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49/56),71%(40/56),32%(18/56)。结论 剖右胸三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率高,解剖有优势,淋巴结清扫易于进行,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好,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4.
李明军 《中外医疗》2013,32(17):13-14
目的探讨经右胸及左胸治疗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寻找有效的手术径路。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右胸入路手术(观察组)和40例经左胸入路手术(对照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淋巴转移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入路手术治疗食管癌操作相对复杂,并发症较多,手术创伤大,但是手术疗效好,术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改变体位经右后胸、颈、腹和术中不改变体位经右前胸、颈、腹三切口切除胸中上段食管癌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对60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术中改变体位经右后外侧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组30例,B组为术中不改变体位经右前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组30例。结果两组手术切除率均为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16.6%;死亡率为3.3%、10%;5年生存率为33.3%、26.7%;切端癌发生率分别为3.3%、6.6%;胸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284、162,胸、腹淋巴结清扫均数分别为17.6、13。结论在胸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中,采用术中改变体位经右胸后外侧、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切除术,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好、手术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胸中下段的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为中下段食管癌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35例下段食管癌手术病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左胸单切口组(Sweet术式)110例和右胸+上腹正中两切口组(Ivor-Lewis术式)125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手术时间(手术计时从切皮至缝皮结束);(2)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数目;(4)术后住院时间;(5)食管切缘阳性率;(6)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胃排空障碍。结果:单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两切口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两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切口组术后平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双切口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上切缘阳性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两组病例的比较又可以看出Sweet术式组比IvorLewis术式组手术时间短。Ivor-Lewis手术组比Sweet术组视野暴露好,清扫淋巴结清扫彻底;两组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癌的效果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分组分别采用胸腹联合切口入路和经胸切口入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相当,分别为5.9%、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腹联合入路组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且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经胸入路组,P〈0.05。结论:胸腹联合切口入路更适用于食管下段贲门癌手术,可有效清扫淋巴结,降低复发率,且术后并发症较经胸切口入路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三切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我院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9例.腔镜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34例,同期开放组传统三切口手术55例,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腔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P<0.05);腔镜组及开放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在术后胸腔引流量和留置胸管时间方面均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及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或转移率、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三切口手术比较,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和生存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留置胸管时间明显优于传统三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径路。方法对32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左侧卧位45°固定于手术台,先左转手术台30°,右胸前外侧切口第6肋间入胸行食管癌游离切除和清扫,再右转手术台30°,延长切口至上腹成联合切口,游离胃成管状,过食管裂孔经食管床移植至左颈部与食管吻合。结果32例均手术切除, 切口甲级愈合,无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6-3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本手术切口,配合术中手术台调节,术野显露充分,有利于淋巴结清扫,缩短手术时间, 创伤小,并发症少,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延堂 《基层医学论坛》2013,(26):3474-347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贲门癌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诊治8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左胸入路)和观察组(右胸入路),每组40例。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程度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明显降低了淋巴结复发率,提高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右胸手术入路能够提高术后生存率,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需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