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对AML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 1.0× 10 91.5× 10 9·L-1时 ,每日皮下注射G CSF 75 μg ,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大于 3.5× 10 9·L-1时停药。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的持续时间 (12 .9± 4 .6 )d ,明显低于对照组 (2 3.3± 5 .1)d(P <0 .0 1) ,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明显减少 ,感染发热的持续时间缩短。G CSF的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伴低热及肌肉酸痛 ,未发现与应用G 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结论 :小剂量G CSF对治疗初治的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化疗+G-CSF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动员效果,应用化疗+G-CSF作动员剂作了10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化疗方案:8例用CTX-Ara-C,1例用DNR+Ara-C.1例用CHOP+VP16。化疗结束后待外用血白细胞上升至1.0×109/L时,加用G-CSF5mg·kg-1·d-1,皮下注射5~7天。结果,采集的MNC为(2.1~5.0)×108/kg,CD34 细胞为(1.9~9.8)×106/kg。10例患者均获骨髓重建。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时间为10~24天。外周血小板>20×109/L,时间为11~25天。结果提示,化疗+G-CSF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较好的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院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时,以化疗联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回输移植物后24h内( 1d)使用G—CSF,动员效果确实,移植后造血重建满意。现总结如下,并与文献报道的G—CSF使用方法相比较,为移植时G—CSF的正确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因素。方法35例血液病患者予以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15例正常供者予以G—CSF动员。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被动员者的年龄、性别、体表面积、采集的循环血量及骨髓是否曾经累及无关,而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的种类相关;以环磷酰胺(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优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G—CSF(P〈0.01);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产品单个核细胞与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无统计学差异,CD34^+含量则CTX组显著优于DA组(P〈0.05);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与DA+G—CSF动员方案相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种类相关,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效果最佳,蒽环类药物动员效果相对较差并动员前尽量减少使用。  相似文献   

5.
MOEP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报告 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MOEP联合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8例住院病人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例 ,非何杰金淋巴瘤 5例 ,何杰金病 1例。其中 5例移植前疾病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2例疾病处于进展期。动员方案为米托蒽醌 :0 2mg/kg分 3d ;长春新碱 :2mg ,第一天 ;足叶乙甙 :10mg/kg分 2~ 5d ;强的松片 :30~ 6 0mg共7d。白细胞降至低谷开始回升时加用rhG CSF(10 μg·kg-1·d-1)动员 ,白细胞升至 5 0× 10 9/L以上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共采集干细胞 (2 0~ 7 8)× 10 8/kg。结果 回输干细胞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 ,白细胞开始回升 (ANC >0 5× 10 9/L)的时间为移植后 9~ 16d,血小板的恢复 (PLT >2 0× 10 9/L)稍滞后于白细胞 ,为移植后 10~ 2 8d。结论 采用MOEP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显著、副作用轻、且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6.
史春雷  袁成录  王玲  尹刚 《河北医学》2005,11(11):980-981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效果。方法: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G-CSF进行PBSC动员和采集,并检测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和CD34+细胞。结果:12例患者均一次即获足量干细胞,获MNC平均5.7(2.2~7.6)×108/kg,CD34+细胞平均15.2(2.5~26.9)×106/kg。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化疗联合G-CSF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满足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黄剑锋  湛永滋  王湘萍  李冬云 《广西医学》2004,26(12):1763-1765
目的 研究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穴位注射对肿瘤化学治疗所致的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 (ANC)减少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进行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 ,两组分别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各 10例。化疗 2 4小时后应用rhG CSF 15 0 μg ,连用 5天 ;穴位注射组采用穴位注射 ,皮下注射组采用皮下注射。观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 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因故出组 ,其余 5 9例在rhG CSF的剂量为 15 0 μg时 ,穴位注射组与皮下注射组比较 ,ANC最低值、ANC减少的持续时间、ANC减少程度和ANC平均值变化曲线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各种不良反应方面亦基本相似。结论 rhG CSF剂量为 15 0 μg/天时 ,穴位注射并不比皮下注射在对抗骨髓抑制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并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及G-CSF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动员效果.方法:52例健康供者分成G-CSF单用组(34例)及与GM-CSF合用组(18例),分别采用G-CSF(5 μg·kg-1·d-1)及G-CSF(3 μg·kg-1·d-1)+GM-CSF(2 μg·kg-1·d-1),连续皮下注射5~6 d动员,采集PBSC.动员前后动态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MNC、CD34+细胞、CFU-GM计数.52例血液病患者接受上述供体动员之PBSC并行异基因PBSC移植(Allo-PBSCT).结果:动员后CD34+细胞及CFU-GM分别较动员前增加10.83及8.7倍,并在第5~6天达到高峰;G-CSF单用及与GM-CSF合用均可有效动员CD34+细胞和CFU-GM,但合用较单用更有效(P<0.05);所有患者接受Allo-PBSCT后均满意获得造血重建;随访观察至今应用HGFs对健康供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小剂量G-CSF单用和与GM-CSF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健康供者PBSC,但以合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G-CSF、GM-CSF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调控髓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存尖和成熟细胞的某些功能,现已广泛用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自体骨髓移植(ABMT)。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重、缩短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作,此外,还用外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增加其产量。现就G-CSF和GM-CSF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Wang HQ  Cui XZ  Ren XB  Liu XM  Dai RZ  Zhang HL  Huang WY  Li W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48-951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自 1 991年6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用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 56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4 4例 ,霍奇金病(HD) 1 2例 ;行自体骨髓移植 (ABMT) 1 2例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4 4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均采用常规化疗 (CE或CHOP)加粒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或GM CSF ;或G CSF +GM CSF) 1 0 μg·kg- 1 ·d- 1 。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和MEL 1 4 0mg/m2 (或加Vp1 6 2 0 0mg)+单次全身照射 (TBI) 8Cy。 结果 全部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随访至 2 0 0 2年 1 0月 30日 ,中位随访 1 82 0d。 1、2及 5年后无病生存分别为 85 7% (48/ 56)、60 7% (34/ 56)和 57 1 % (32 / 56) ,最长存活 1 1年。 1 4例 (2 5 0 % )复发。全组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对预后不良、复发或敏感的高度恶性淋巴瘤疗效佳 ,能够改善生存率并优于常规化疗。APBSCT造血恢复比ABMT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CSF预激对低白细胞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用含G-CSF预激化疗方案治疗12例低白细胞AML.结果 12例患者11例获完全缓解(CR),总缓解率91.7%;从治疗开始至中性粒细胞恢复(>0.5×109/L)和血小板恢复(>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和14天,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持续时间为9天(4~15天);化疗并发症有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肠道感染及肝酶谱升高,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用含G-CSF预激化疗方案治疗低白细胞AML,疗效良好,化疗并发症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介导G-CSF基因治疗对于大剂量化疗后结肠癌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重组人G-CSF(rhG-CSF)及分泌G-CSF的成纤维细胞埋植于接受大剂量化疗后的结肠癌小鼠腹腔内,观察结肠癌小鼠造血功能的改变。结果:rhG-CSF注射疗法及G-CSF基因疗法不但均可明显提高结肠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P〈0.05),还能明显减轻大剂量化疗后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降低程度;G-C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21-24,28
目的比较改良FLAG与CAG两种含G-CSF预激的化疗方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56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改良FLAG组(25例)和CAG组(31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改良FLAG组完全缓解(CR)16例(64.0%),部分缓解(PR)2例(8.0%),总有效率(OR)为72.0%(18/25),CAG组CR 16例(51.6%),PR 3例(9.7%),OR为61.3%(19/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难治组中改良FLAG方案的CR及OR率均较CAG组高(P0.05),CR分别为64.7%(11/17)与23.5%(4/17),OR分别为70.6%(12/17)与41.2%(7/17)。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感染,两组在并发感染、出血、肝脏及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FLAG方案和CAG方案疗效相近,不良反应可耐受,均为复发难治性AML的有效治疗方案。但改良FLAG方案对难治性AML患者疗效优于CAG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可行性及其表型和功能.方法 收集G-CSF动员和未动员的BALB/c ♀鼠的PBMC,采用磁活性标记的细胞分选法 (MACS) 分选BALB/c ♀鼠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及C57BL/6 ♂鼠的CD11c+未成熟树突细胞(iDC),建立细胞培养体系,经iDC体外诱导G-CSF动员和未动员的CD4+CD25-T细胞转换为CD4+CD25+Treg细胞(iTreg).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后细胞的CD25、Foxp3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功能,比较G-CSF动员与非动员组间iTreg的表型和抑制功能的差异.结果 iDC诱导G-CSF未动员和动员的组间CD25+分子表达率分别为(76.8±4.1)%和(9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诱导产生的CD25+T细胞的Foxp3表达水平分别为(64.1±2.7)%和(59.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诱导G-CSF未动员和动员的外周血产生的iCD4+CD25+Treg均表现出免疫抑制功能,其中动员后诱导生成的iTreg的免疫抑制效应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iDC从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诱导产生的iCD4+CD25+Treg具有更强的体外抑制效应,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G-CSF对不同人群CD34+细胞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对12例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 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G-CSF 150 μg/12 h,皮下注射,连用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①应用G-CSF前,两者骨髓CD34 细胞有显著差异(P<0.01).应用48 h后,两者的骨髓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P<0.01).两者的骨髓CD34 细胞高峰值出现在96 h后,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0.01),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②应用G-CSF前,两者的外周血CD34 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72 h后,两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96 h后,两者的CD34 细胞达高峰,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应用G-CSF对两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96 h后,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均达到高峰,可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59-3062
目的:探讨手术+放疗+化疗的一体化治疗方案对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状态及血清指标影响。方法:68例胆囊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一体化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术+放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生长因子、黏附分子含量,随访5年的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242(CA242)、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黏附分子E-选择素(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l(VCAM-1)、可溶性E-钙黏附素(sE-Cd)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5年的中位生存时间,1、3、5年生存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放疗+化疗的一体化治疗可优化胆囊癌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rhG-CSF后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对G-CSF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104例正常儿童。结果11例应用rhG-CSF的急性白血症患儿检测到自身抗体。结论 G-CSF自身抗体的产生与rhG-CSF剂量和疗程无关,且不显著地降低G-CSF血清浓度。rhG-CSF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
该文以PKCR6质粒为载体,构建了人体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的次级克隆PKCR6-G-CSF,并成功转染CHO细胞,获得高表达、稳定分泌人G-CSF的转基因细胞,为扩大规模基因工程生产重组细胞因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医学综述》2013,19(4):626-62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最开始被用于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G-CSF在缺血性脑梗死中能发挥强大的神经保护效应。该文就其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