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访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治制度,方便倾听民声,监督解决人民群众内部问题.但近年来,相关部门反映上访者涉嫌有精神问题的案例逐年增多,他们在接待上访对象时,对疑似有精神问题的上访者,常需要精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帮助鉴定其精神状态,部分需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书.由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具体的鉴定内容、鉴定程序及鉴定后的处理意见不熟悉,加之目前国内在此领域尚无统一的规范性法则或程序规定,故在工作中难以规范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此该问题值得探讨,现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向同道们做出汇报,以供商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犯罪动机与责任能力评定状况,为责任能力评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犯罪动机与责任能力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将犯罪动机分为病理性动机和非病理性动机,非病理性动机中具有现实动机者91.6%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8.4%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病理性动机者96.1%评定为无责任能力,3.9%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非现实非病理性动机者100%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结论 犯罪动机对责任能力评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并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4.
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是刑事诉讼法的重点修改部分,相关法律也对此做了完善,但在实际的强制医疗程序中,由于精神病鉴定的主观性较强,使得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精神病鉴定启动难、容易重复鉴定、结论不一致和鉴定意见质证难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强制医疗程序中精神病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精神病鉴定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服刑人员服刑能力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56例服刑人员服刑能力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服刑人员中男性占94.87%,委托鉴定的原因中失眠、言语行为异常占78.85%,抢劫罪和盗窃罪共占61.54%,刑期或残余刑期多为5 a-20 a,无服刑能力者占56.41%,有服刑能力者占43.59%;鉴定为精神疾病者占58.97%,神经症、人格障碍及无精神疾病者占41.03%.应激相关障碍者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重复鉴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鉴定为精神疾病者多无服刑能力,对拘禁性精神障碍不提倡保外就医.  相似文献   

6.
父母杀死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常人往往难以接受与理解。办案部门及当事人亲属等也常疑是精神异常问题,而提请司法精神病鉴定。该类案件因为案情较特殊,社会负面影响较恶劣等,如何进行司法精神病的科学鉴定,相关问题值得探讨。现将我所组织鉴定的4例案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探讨我院自1993-2001年期间司法精神病鉴定特点。方法 以宁夏成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我院贯彻、执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开始,回顾性连续9年委托鉴定354例,对各种鉴定情况中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在案例数量、文化程度、案件性质、鉴定诊断、责任能力等项目中男女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 鉴定案例有其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单纯的临床精神病学诊断,鉴定人除具备相应的医学和法学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甄别能力,否则鉴定工作的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1):85-85,I0002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或当事人的委托,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运用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对诉讼仲裁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定的活动,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据作用。司法精神病鉴定活动的最基本主体一司法鉴定人,其政治品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高低是保证鉴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对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资质准入、职业类别及范围均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癔病发作之中或之后,患者获得了其所需要的某种需求,部分患者为了再次获得这些需求或利益(如爱护、关注等)或企图逃避特定惩罚(法律制裁)而有意识、有目的的模拟癔病发作或伪装发作。《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及第九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提纲》中将此现象命名为“癔一诈病综合征”。描述如下:癔一诈病综合征是指癔病患者由于癔症发作而获益,在多次发作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司法精神病鉴定特点。结果 精神发育迟滞占同期鉴定案例的16%,以年龄在15—29a女性为多见。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性自卫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部分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为主;中度和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无责任能力、无性自卫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为主。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涉及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有一定特点,其责任能力和性自卫能力评定分歧较大,鉴定时应掌握全部材料作综合分析,并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精神障碍责任能力的评定状况。方法对38例司法精神病责任能力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鉴定诊断精神分裂症居首位(26.3%)、精神发育迟滞次之(21.1%);责任能力评定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占36.8%,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占36.8%,无刑事责任能力占26.3%。结论精神疾病诊断与刑事责任能力之间无必然因果关系,应根据被鉴定人精神病理内容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评定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0例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鉴定诊断排前3位的依次为精神分裂症(19.2%)、精神发育迟滞(15.4%)、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13.9%);进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者占70.8%,其中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占32.6%,限制责任能力占29.4%,无责任能力占38.0%。结论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中以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居多,鉴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为首位。  相似文献   

14.
58例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特点。方法 对58例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进行不同案由的前后两个时期的分析比较。结果 后3a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明显高于前9a;案由以离婚案为主,但后3a反应性精神损伤案增多;不同案由的鉴定始动方有差别;鉴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居多,但后3a反应性精神障碍及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增多;根据不同案由主要进行行为能力和精神损伤的法学评定。结论 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逐渐增多,案由趋向多样化;随着伤病关系鉴定的增多,鉴定趋向复杂化;做好民事案件的鉴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无精神病"与违法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精神病”与违法行为的关系。方法对70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被诊断为“无精神病”的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精神病”占全部刑事犯罪鉴定案例的10.75%.“无精神病”者存在精神偏离现象的实质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达不到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性格缺陷,既往有过某种达不到精神疾病诊断的精神异常。既往患某种脑器质性疾病后遣留某种精神偏离现象,受挫拆后出现仍属正常范围的心理扭曲,涉赚诈病。结论“无精神病”既不是精神病人.也非精神正常者,涉案时对其存在的某些精神偏离现象应作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被性侵害案例的特征。方法对273例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被性侵害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被性侵害的女性精神障碍患者中以精神发育迟滞者居多(68.1%),其次为精神分裂症(19.4%);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者(55.3%)明显多于性自我防卫能力丧失者(26.7%)及性自我防卫能力存在者(18.0);无性自我防卫能力者以精神分裂症居多(57.5%),其次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21.9%)、中度精神发育迟滞(12.3%)、器质性精神障碍(5.5%)。结论女性精神障碍患者性自卫能力丧失或削弱者居多,社会及家庭应加强对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凶杀案例特点。方法 :对本院 1992~ 2 0 0 1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6 7例凶杀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有各种精神疾病者占 85 .1% ,精神分裂症占 4 9.3% ,精神发育迟滞占 10 .4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占 9.0 % ,青壮年占 80 .6 % ,农民占 83.6 %。精神疾病者多在幻听、妄想 ,病理性冲动影响下作案。凶杀造成 6 3人死亡 ,4 0人受伤。有责任能力者占 2 2 .4 % ,限定责任能力者占 14 .9% ,无责任能力者占 6 2 .7%。结论 :精神分裂症 ,精神发育迟滞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重点防范的精神疾病 ,及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 ,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管理 ,是防范凶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司法鉴定中有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被鉴定者未能被早期识别的原因。方法对司法鉴定中22例人格障碍和16例人格改变的被鉴定者的既往诊疗史中精神病性及器质性症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有人格障碍的被鉴定者大多数在违法前精神方面问题未得到诊治,人格改变者多在违法前被诊断患器质性疾病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问题。结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应详细分析既往史,严格区分被鉴定者的人格异常种类,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精神损伤的评定标准。方法对143例精神损伤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损伤鉴定占鉴定总案例的7.5%。多发生于文化层次较低的青壮年及农民。心因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癔症、神经症、脑震荡后综合征占精神损伤的81.8%。结论目前我国对精神损伤程度评定尚缺乏量化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精神损伤评定标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司法鉴定案例中被鉴定为人格障碍者的既往诊疗史,为探讨人格障碍者被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对22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为人格障碍的既往诊疗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2例在违法犯罪前从未接受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8例被误诊,2例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接受对症治疗。结论由于人格障碍是在人格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缺乏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等原因,人格障碍者在违法前常被漏诊或误诊,违法犯罪后又常被其家属冠以患"精神病"而委托鉴定,鉴定者应正确掌握诊断标准,以免让这些本应从严评定责任能力的违法犯罪者逃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