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注入硝酸甘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经过有良好影响文献早有报告,但对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报告作者关于静脉注入大剂量硝酸甘油对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进行研究的结果。共选择22例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病人(治疗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由AMI(14例)、梗死后心肌硬化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ed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的高危人群,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通常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 pulsation,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21例,比较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应用IABP 30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0~130mmHg(1mmHg=0.133kPa),心脏指数从(1.61±0.23)L/(min·m^2)上升至(2.31±0.21)L/(min·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8±16)mmHg升至(85±25)mmHg(P〈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各2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治疗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汪道文近二十年来,由于溶栓和介入治疗的广泛使用,使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有了戏剧性的改善。然而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预后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5.
赵兰巧  田文友  田青 《山东医药》2010,50(28):99-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单用西医治疗对照组(20例),疗程均为24~48 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率、尿量和厥脱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无效率15%,对照组分别为65%和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发现有8项因素与之密切相关,且相关因素越多,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此8项相关因素可作为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报指标,A组1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3周内死亡5例,B组35例未并发心源性休克,3周内无1例死亡,B组溶栓再通率(60%)显著高于A组(25%)P<0.01,认为冠脉早期再通可以降低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亦能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联合应用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AMI后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患者58例,22例行有创通气,36例行无创正压通气。结果治疗后1个月MAP、Pa02明显提高(P均〈0.05),院内死亡25例。结论联合应用IABP和机械通气可有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8.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后血压、脉搏及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脉搏及射血分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北京,100853)李天德,陈练休克是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复杂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特指突发严重心脏疾患所致的以上综合征,它们可由急性心肌梗塞、暴发性心肌炎及心脏手术等因素所致,其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后顽固性低血压是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表现和主要死因之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是临床治疗心源性休克的首选药物,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潜在的疾病恶化风险,从而降低存活率。周德生教授认为心肾虚衰、脾胃失调、宗气虚陷是心源性休克后顽固性低血压的关键病因病机,自拟以固本培元、调和阴阳为基本大法的固脱方,并在临床运用中能达到有效纠正休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肌钙蛋白I(ScTnI)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预后的评价。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确诊APTE并行ScTnI检查的患者共54例,分为ScTnI〈0.05ng/mL组(n=25)及ScTnI≥0.05ng/mL组(n=29),分析ScTnI水平与右心室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ScTnl〈0.05ng/mL组中大面积肺血栓栓塞1例,次大面积9例,小面积1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者1例;无1例死亡。ScTnI≥0.05ng/mL组中大面积肺血栓栓塞7例,次大面积19例,小面积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者7例;5例住院期间死亡。2组间右心室功能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TE ScTnl≥0.05ng/mL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升高,ScTnI可用于APTE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胡灯明张学美尹玉琴尹波我们自1992年1月用静脉滴注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联合鞘内注射MTX治疗1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对其中6例监测了血浆、脑脊液(CSF)MTX浓度,报告如...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中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在离心泵支持下进行。24例(92.3%)梗塞相关动脉PTCA成功。在成功的患者每次最长的球囊加压扩张时间平均299.8±298.8秒,较常规PTCA长;扩张压力较常规PTCA小。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存活,非休克患者无死亡,无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急诊PTCA是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在操作方面,长时间加压扩张有助于使反复再闭塞的病变保持通畅。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CaliffRM,BengtsonJR.NEnglJMed,1994,330:1724(英文)]对充血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寒的治疗巳取得重大进展,但伴心源性休克的心衰病死率仍高达30%~90%,因此仍是很棘手的临床问题。1定义心源...  相似文献   

16.
无创正压通气抢救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是临床常见内科急重症,传统治疗包括氧疗、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方法,但部分危重症患者常常因为严重低氧血症未能及时纠正或并发心源性休克而致残或死亡。近年来,随着双水平正压调节(BiPAP)呼吸机的问世及呼吸机功能的改进,经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将其按是否并发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分为三组。A组,单纯AMI;B组,合并心功能不全;C组,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与28例心绞痛(AP)及24例正常人(N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心绞痛发作期,较正常对照组ET浓度有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1),单纯心肌梗塞者2~10小时ET迅速上升至峰值,24小时后逐渐下降,一周内正常,而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者ET浓度持续升高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性,13岁,暴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合并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心源性休克并在ECMO应用第7天心腔内超声辅助下仅用1 h成功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发心源性休克15例临床分析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61041)黄官三高志星徐庆东自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15例(19例次),现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5例均系冠心病患者,年龄50~81岁,平均61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与心源性休克的关系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其的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连续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并且行急诊冠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2例,发现因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血流在2级或2级以下者16例(2.12%),所有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6例患者中,9例(56.25%)住院期间死亡,7例(43.75%)出院。死亡组再灌注成功率42.86%。生存组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9)。未成功再灌注的5例均由无复流引起,其中3例可见肉眼血栓,5例患者均死亡。1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75.00%,死亡组发生率100%,生存组42.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9)。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5.00%高于无休克者,死亡风险是无休克者的4倍[比值比(OR)=4.0,95%可信区间1.50—10.66,P=0.019]。结论左主干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且即使成功地施行了PCI治疗,也有较高的病死率。不过,急诊PCI在临床实践仍然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挽救部分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