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急性偏瘫是指后天获得的由许多不同病因引起的综合征,近年来由于CT、MRI、DSA等技术应用,其病因学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小儿急性偏瘫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儿中,,男14例,女6例;1~3岁3例,4~6岁8岁,7~9岁5例,10~12岁4例。 二、症状与体征 发热12例,头痛6例,呕吐4例,抽搐2例,失语5例,智力低下8例,中枢性面瘫8例,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复视、眼震、嗜睡、精神障碍各1例,昏迷2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11例;病理征单侧阳性10例,双侧阳性18例。 三、脑CT扫描 除1例无明显异常外,其余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62 d,因间断抽搐55 d入院.系第1胎第1产,孕38+2周,顺产娩出,羊水Ⅲ°,出生体重2900 g,生后Apgar评分不详.生后50 h出现嗜睡、反应差,生后68 h左右出现持续性口周青紫、呼吸浅,生后第7天开始出现反复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伴口周发绀,四肢节律性抖动,每日1到10余次,持续时间约10 s,并逐渐加重.生后7d头颅CT示双侧额、颞叶、左侧顶叶可见片样低密度影,右侧颞、顶枕叶见大片样低密度影,后纵裂见线样高密度影.考虑为脑梗死.生后48 d头颅CT示双侧额叶及右侧顶枕叶低密度影,考虑脑软化灶、脑萎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偏侧惊厥-偏瘫-癫痫(HH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9年收治的3例HH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儿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3岁、1岁2个月和6岁11个月。首次惊厥均伴有发热,且均发生癫痫持续状态,2例出现右侧偏瘫、1例出现左侧偏瘫。1例患儿有肝功能、心肌酶异常。3例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或头颅CT均有异常改变,且与临床症状相对应。3例患儿均在偏瘫后随之出现反复癫痫发作,均给予奥卡西平为主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均暂时完全控制。例1检测到染色体微阵列chr5q33.3q34处存在9.1Mb缺失,包含GABRA1、GABRA2等大量功能基因,例2基因检测未发现异常,例3未行基因检测。结论 HHE综合征是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罕见后果,早期正确处理惊厥持续状态可以有效减少HHE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于50天前发热4、5天后出现跛行,双膝关节疼痛,行走时加重。曾去某医院检查记载“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跛行,左侧巴氏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10~9(10400/mm~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4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31例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 结果3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中6个月至1岁22例(710%);跌坠伤26例(839%);偏瘫症状最早至外伤后4h出现;以左侧偏瘫为主(19例),是右侧(11例)的17倍;肢体瘫痪程度以Ⅱ~Ⅲ级居多。外伤4~12h CT检查均为阴性,MRI检查有2例阳性;外伤后25~72h CT、MRI均为阳性结果。予MRA检查8例,阳性结果仅2例;CT、MRI、MRA阳性结果均提示基底节区有缺血梗死灶,12例(387%)CT检查结果示基底节点或片状钙化。2000年以后组21例加用超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LWMH)治疗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经观察未见出血等副反应。 结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外伤程度轻微,症状常迟发,以左侧偏瘫为主,肢体瘫痪程度较重。外伤早期CT扫描可呈阴性结果,而在12~24h后开始显示缺血,MRI早于梗死后6~12h即可显示缺血改变,MRA对小血管显示不充分。该病可能与基底节钙化有关。采用超小剂量LWMH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偏身肥大症(Hemihypertrophy)是一种骨骼系统少见疾病,国内外报告甚少。患儿男,5个月。因出生时右侧身体较左侧肥大,近渐明显而就诊。孕、娩、家族史均无特殊。查体:体重10kg,身长90cm。神志清,呼吸平稳,哭声有力。方颅,头围42cm,前囟未闭,1.5×1.0cm。右侧颜面比左侧大,右外耳廓大于左侧,右胸廓高于左侧,胸围45cm,心肺无异常。右腹较左腹膨隆,腹围43cm,肝脾未及,脊柱无侧弯,右侧肢体较左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女,4个半月。因纳差伴精神差1个月,1周前发热4 d,热退后反复抽搐3 d入院。外院血小板(PLT)最高为1210×109/L;曾出现腹胀伴呕吐;头颅CT示右侧额叶和左侧顶叶大片状低密度阴影;骨髓检查未见异常。发病以来,无皮肤、黏膜、淋巴结及四肢末端变化。既往健康,否认惊厥史。  相似文献   

8.
儿童基底节病变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基底节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7例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存在基底节病变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中起病时分别为肢体活动障碍7例,手震颤2例,惊厥5例,智力运动落后3例。所有患儿影像学检查均存在基底节区病变。17例患儿诊断分别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线粒体脑肌病4例(1例具体诊断为Leigh病),Hyalinebody肌病1例,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1例,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1例,脑肿瘤1例,风湿性舞蹈病2例,特发性基底节钙化4例,2例未做出具体诊断。结论基底节病变是影像学上的一个征象,涉及的疾病种类很多,对其病因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提高对本组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4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31例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结果3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中6个月至1岁22例(71.0%);跌坠伤26例(83.9%);偏瘫症状最早至外伤后4h出现;以左侧偏瘫为主(19例),是右侧(11例)的1.7倍;肢体瘫痪程度以Ⅱ~Ⅲ级居多。外伤4~12hCT检查均为阴性,MRI检查有2例阳性;外伤后25~72hCT、MRI均为阳性结果。予MRA检查8例,阳性结果仅2例;CT、MRI、MRA阳性结果均提示基底节区有缺血梗死灶,12例(38.7%)CT检查结果示基底节点或片状钙化。2000年以后组21例加用超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LWMH)治疗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经观察未见出血等副反应。结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外伤程度轻微,症状常迟发,以左侧偏瘫为主,肢体瘫痪程度较重。外伤早期CT扫描可呈阴性结果,而在12~24h后开始显示缺血,MRI早于梗死后6~12h即可显示缺血改变,MRA对小血管显示不充分。该病可能与基底节钙化有关。采用超小剂量LWMH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从脑脊液(CSF)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V)极为罕见,通常与宿主因素相关。例如免疫缺陷状态和脑室-腹膜分流术。该文首次报道1例婴儿因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持续性发热和腺病毒双重感染,并从其CSF中分离出PV2型。病例男孩,6月龄,日本国东京人。因持续高热(体温40℃)14天,咳嗽和腹泻10天,呕吐2天而入院。入院前26天曾接受首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患儿为第1胎足月分娩,混合喂养。CSF含单个核细胞1/mm~3,葡萄糖57mg/dl,蛋白19mg/dl。血清IgG、IgA和IgM分别为917mg/dl,55mg/dl和221mg/d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及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水平在儿童颅内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颅内感染患儿50例(结脑20例,病脑20例,化脑10例)以及非颅内感染患儿(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患儿CSF及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水平。结果:结脑组患儿CSF中可溶性DLL1的水平明显高于病脑组、化脑组及对照组(2.89±1.72 ng/mL vs 0.14±0.14 ng/mL, 0.27±0.21 ng/mL, 0.13±0.12 ng/mL; P<0.01);结脑组患儿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水平也明显高于病脑组、化脑组及对照组(12.61±6.45 ng/mL vs 2.28±2.27 ng/mL, 2.38±1.79 ng/mL, 2.26±2.10 ng/mL; P<0.01);病脑组、化脑组与对照组相比,CSF及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溶性DLL1的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在结脑诊断中可能有潜在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4-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03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住院患儿病例资料。结果(1)全组病例中,<3岁的婴幼儿49例(47.6%);(2)全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颅内压增高、抽搐、意识障碍;(3)38例有明确结核接触史,共占36.9%;(4)全组88例行头颅CT检查,77例异常,阳性率为87.5%,其中51例伴随脑积水改变(66.2%)。最早于病程第4天即有CT异常。结论(1)发热伴颅内压增高、脑神经损害是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常见的表现。(2)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应重视对结核接触史询问,加强密切接触亲属结核感染的检查,年龄越小,价值越大。(3)头颅CT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比较有效的方法,对疑诊病人应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及动态随访CT变化。(4)提高病原学检查对确诊结脑及筛查有效药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偏身萎缩症属少见疾病,我院于1989年7月见到1例,报告如下.患儿女性,10岁,住院号61888.2年来无明显诱因时常出现头晕,并逐渐出现有手握物无力,走路易摔跌,右侧面部萎陷,在当地治疗无效.病儿系第3胎,足月,出生时有轻度窒息史,无结核病史及脑外伤史,其父母及二兄均健康.查体:精神可,智力正常,无眼睑下垂,右侧瞳孔明显小于左侧,对光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生率,改善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组(n=16)及细菌性脑膜炎无脑积水组(n=95),应用SPSS 17.0软件对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4.4%(16/111例),以梗阻性脑积水为主(14/16例,87.5%),75%(12/16例)患儿脑积水出现在起病4周内,确诊时CT/MRI的检查次数为1~3次,2例患儿在起病后2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积水患儿死亡。2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年龄、发热>10 d、惊厥、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颅内低密度灶、低Hb水平、高脑脊液蛋白水平、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均与脑积水发生有关(Pa<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低Hb水平是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积水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100例巨头症患儿,其头围超过相应年龄正常值2SD以上(第97百分位以上),经临床,头颅CT扫描等检查及部分手术探查结果,脑积水66例、巨脑症29例,二者占95%。其中交通性脑积水47例,以2岁以内的中枢感染及围产期因素所致最多;非交通性脑积水以导水管狭窄最多,后颅凹占位病变次之;巨脑症病因复杂繁多,临床上与脑积水不易鉴别。头颅CT扫描除20例巨脑症仅表现脑质容量增大外,余80例有各种阳性表现,其中直接提供有助诊断信息者占78%,因此对临床有异常头围增大者及时行头颅CT扫描检查,在明确诊断上有重要价值。本文并强调头围跟踪观察比较的意义,提出头围测量和观察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10例CT扫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0例儿童及少年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2例肝型中1例正常,1例有轻度脑萎缩。8例神经型均有不同程度、较广泛的变化。基底节低密度改变7例,其中2例不对称,2例有皮质限局性低密度变化且对比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 (TBM )患儿早期出现呼吸节律改变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34例TBM ,5 9例化脓性脑膜炎 ,112例中毒性脑炎及 10 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 4组 ,进行呼吸节律的临床观察及头颅CT检查 ,并分析其与病理、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组患儿的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依次是 79.4% ,13.5 % ,11.6 %和 14.7% ;头颅CT脑积水改变的发生率分别是 88.2 % ,15 .2 % ,1.7%和 1.9% ,各组与TBM比较均P <0 .0 1,TBM的呼吸节律改变及CT改变可出现于病程的早期。结论  79.4%的TBM患儿可出现明显的呼吸节律改变 ,其中 5 5 .88%为病程早期 ,其发生机制除与TBM的病变以脑底明显这一病理改变有关外 ,主要与其早期出现的脑积水、脑室扩张密切相关。这一临床特征及其CT改变均可作为TBM早期诊断的线索 ,在与其它脑炎的鉴别诊断上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底节钙化与急性偏瘫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基底节钙化(BGC)与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HS)发病的关系。方法 对34例AHS病例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9.4%AHS患儿有BGC,其中79.8%发病前10d内有明确轻微头部外伤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一侧急性偏瘫,部分有惊厥发作,但无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不明显。CT扫描显示在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结论 BGC与外伤后AH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故对年龄小于3岁、外伤后近期有偏瘫或惊厥发作患儿,应注意有BG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辅助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治愈率和病死率与治疗开始早晚密切相关。本文观察脑脊液(CSF)腺着脱氨酶(ADA)测定在诊断小儿结脑中的意义,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比较。对象与方法一、对象22例结脑为我们两院1995年7月~1997年6月住院患儿。男14例,女8例,年龄llmo~12a。病程7~40d,其中5例院外抗结核治疗7~10d。结脑诊断均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和头颅CT确诊。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病脑8例、化脑6例.诊断经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判断。二、方法1.方法:患者于住院当日或危重患儿待病情稳定后行腰穿术…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外伤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基于头颅CT问世后,对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进一步评价所得出的新概念。我们自1980年6月~1992年8月共收治22例,简介如下。 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个月~9岁,3岁内幼儿19例,学龄儿3例;右侧肢体偏瘫10例,左侧12例;合并癫痫发作10例;患儿均为意外跌伤,跌落高度常为平地、小矮凳或床铺,受伤时没有明显意识障碍,就诊时G、C、S均达14~15分。X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