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大肠癌术后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全胃肠外营养对大肠癌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 :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的胃肠外营养 19例与常规胃肠外营养液 2 0例比较。结果 :研究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1.88± 0 .5 1)× 10 9/ L ]明显上升 ,与对照组 [(1.4 1± 0 .34)× 10 9/ L]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两组间术后血白蛋白无明显差异。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丙氨酰 -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胃肠外营养液能提高大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细胞数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何云绮  史荣  登科 《贵州医药》2001,25(4):313-3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外周血象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130例肝硬化病人的血红蛋白 (Hb)、白细胞 (WBC)、血小板 (PLT)数值。观察脾肿大程度与血象变化的关系及并发感染时白细胞及分类的变化。结果 10 5例 (80 8%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与脾肿大有关。脾正常组 (A组 )、脾轻度肿大组 (B组 )、脾中度及重度肿大组 (C组 )的Hb值分别为 94 6± 2 8 2g/L、82 6± 2 6 1g/L、70 1± 2 2 0g/L(P <0 0 5 ) ;PLT分别为 79 2± 2 6 1× 10 9/L、6 0 6± 19 9× 10 9/L、5 5 9± 15 4× 10 9/L ,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比较P <0 0 1,B组与C组比较P>0 0 5 ;WBC分别为 3 96± 1 2× 10 9/L、3 16± 1 1× 10 9/L、2 47± 1 0× 10 9/L(P <0 0 5 ) ;伴有感染时 ,WBC >10× 10 9/L者 16例 (2 4 2 % )。WBC≤ 4 0× 10 9/L的人数 ,无感染组 (6 4例 )占 82 8% ,感染组 (6 6例 )占 16 7% (P <0 0 0 1)。白细胞不增高的病人 ,中性粒细胞≥ 0 75者 ,无感染组 17 1% ,感染组80 % (P <0 0 1)。结论 80 %以上肝硬化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主要与脾肿大有关。合并感染时 ,白细胞增高者仅 2 4 2 %。凡肝硬化病人WBC≥ 4 0× 10 9/L且中性粒细胞≥ 0  相似文献   

3.
抑制NF-κB活性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1 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抑制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 β1mRNA表达影响。 方法 纯种♂Wistar大鼠分为 3组 :A组为正常对照组 (11只 ) ,B组为糖尿病大鼠未干预组 (11只 ) ,C组为糖尿病大鼠PDTC(NF κB活性抑制剂 )干预组 (9只 )。饲养 18wk后取出肾脏 :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肾组织NF κB活性 ,透射电镜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及系膜基质密度 (系膜基质面积 /系膜面积 ) ,RT PCR检测TGF β1mRNA表达。酶免疫分析法检测 2 4h尿白蛋白排泄 (UAE)。结果 肾组织NF κB活性在B组大鼠肾组织 (1 85± 0 5 4× 10 6)显著高于A组 (0 0 7± 0 11×10 6,P <0 0 1) ,C组 (0 2 5± 0 2 5× 10 6)显著低于B组 (P <0 0 1)。B组与A组比较 ,UAE (2 18± 1 98mgvs 0 4 1± 0 4 7mg,P <0 0 1)、肾小球基底膜厚度 (5 31 6± 10 7 6nmvs 312 4±2 5 4nm ,P <0 0 1)及系膜基质密度 (5 6 4 1± 6 78vs 33 95±5 2 2 ,P <0 0 1)均显著增高 ;C组大鼠UAE(0 5 6± 0 72 )mg、肾小球基底膜厚度 (315 8± 2 1 4 )nm及系膜基质密度 (37 97±7 37)均显著低于B组 (均P <0 0 1)。肾组织TGF β1mR NA表达在B组大鼠 (0 5 3± 0 2 0 )显著高于A组 (0 2 6±0 13,P <0 0 1) ,C组 (0 2 9± 0 10 )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在颅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颅内手术患者78例,根据术中采用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自体血回输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记录、分析两组术中输血量;术前、术后24h、术后7d患者的Sp O2、RBC、Hb变化及PT、APTT、ALT、AST、TBIL变化;比较两组术后24h至术后7d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红细胞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4h检测RBC、Hb、Sp O2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携氧能力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毕24h、术后7d PT、APTT、ALT、AST、TBIL指标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安全、有效,携氧功能良好,输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夏樾  杨嗣星  钱辉军  程帆 《医药导报》2012,31(10):1321-1324
目的 评价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泌尿外科后腹腔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26例后腹腔镜手术病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42例,分别于术前15 min及术后3 d静脉注射尖吻蝮蛇血凝酶2 U、血凝酶2 kU、酚磺乙胺2.0 g.3组均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记录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A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12±61)和(113±55) mL,B组分别为(120±58)和(127±62) mL,与C组(198±67)和(250±52) mL比较,均呈显著性下降(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例血常规指标A组RBC、HGB、PLT分别为(0.27±0.11)×1012.L-1,(7.19±0.90) g.L-1,(12.24±0.82)×109.L-1,B组分别为(0.29±0.01)×1012.L-1,(7.21±0.78) g.L-1,(13.60±0.88)×109.L-1,与C组(0.48±0.12)×1012.L-1,(10.01±1.22) g.L-1,(19.71±1.65)×109.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腹腔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曲唑酮与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病人睡眠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曲唑酮和帕罗西汀对焦虑症病人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 :4 5例焦虑症病人随机分为 2组。曲唑酮组 2 2例 ,给予曲唑酮 5 0~ 10 0mg·d- 1,qn× 8wk。帕罗西汀组 2 3例 ,给予帕罗西汀2 0~ 4 0mg·d- 1,qn× 8wk。结果 :睡眠障碍因子评分 :在 1wk时 ,曲唑酮组 3.0±s 1.7,帕罗西汀组4 .0± 1.6 ;在 2wk时 ,曲唑酮组 1.3± 1.2 ,帕罗西汀组 2 .3± 1.3(均P <0 .0 5 )。总睡眠时间 :2组比较在 1wk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在 2wk时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早醒现象 :2组比较在 2 ,4wk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睡眠增多、嗜睡不良反应分别为 0 / 2 3,6 / 2 2 (P <0 .0 5 )。结论 :曲唑酮比帕罗西汀改善睡眠见效早、作用快、作用强 ,睡眠时间长 ,早醒现象轻  相似文献   

7.
洛美沙星口服与静脉滴注治疗伤寒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洛美沙星口服与静脉滴注治疗伤寒的临床疗效。方法 :伤寒病人 65例 ,男性 38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36.6±s 2 .8)a ,19~ 5 8a。分治疗组 33例 ,在一般补液、退热的同时加用洛美沙星 0 .3g ,po ,bid ;对照组 32例 ,在一般补液、退热的同时加用洛美沙星注射液 0 .2 g ,iv ,gtt ,bid。 2组均以 14d为一个疗程。结果 :2组发热、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为 (6.9± 1.4 )d ,(11.5± 2 .6)d ,对照组为 (5 .6± 1.2 )d ,(10± 3)d差异有非常显著和显著意义 (P <0 .0 1和P <0 .0 5 ) ,脾肿大等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 (10 .1±2 .9)d和 (9.4± 2 .4 )d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有效率为 88% ,治疗组为 85 % ,与细菌清除率相一致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洛美沙星口服疗法与静脉滴注疗法治疗伤寒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出血时,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45例无发热、脾肿大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白血病、再障、实体瘤化疗后,因出血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根据CRP值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各组再分地塞米松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非地塞米松组。每例在输血前、输血后12~16h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CRP)和临床出血。分析CRP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输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加,在CRP正常组高于CRP增高组,分别为(33.2±9.2)×109/L和(25.4±10.4)×109/L,两者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42,P<0.01)。在CRP增高组中,地塞米松组的患者较非地塞米松组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8±9.4)×109/L和(20.3±10.0)×109/L,两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P<0.01)。临床出血改善率达76%。结论CRP高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对CRP增高的患者,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地尔硫与硝苯地平对伴有心率增快的高血压病人在降低血压和心率上的疗效。方法 :地尔硫组 37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6例 ;年龄 5 0a±s11a)接受地尔硫缓释片 180mg ,po ,qd× 4wk。硝苯地平组 38例 (男性 2 3例 ,女性15例 ;年龄 5 1a± 10a)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 2 0mg ,po ,bid× 4wk。结果 :2组治疗后BP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1)。SBP :地尔硫组从 (2 2 .7± 1.6)kPa下降至 (18.0± 1.3)kPa ;硝苯地平组从 (2 3.8± 1.5 )kPa下降至 (17.6± 1.3)kPa ,组间比较 (P>0 .0 5 )。DBP :地尔硫组从 (12 .7± 1.3)kPa下降至 (10 .4± 1.5 )kPa ,硝苯地平组的从 (12 .8±1.6)kPa下降至 (10 .8± 2 .3)kPa ,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地尔硫组治疗后HR从 (90± 10 )次·min- 1下降至 (71± 8)次·min- 1(P <0 .0 1) ;而硝苯地平组由治疗前 (90± 9)次·min- 1至治疗后的 (93± 8)次·min- 1;组间差异明显。结论 :地尔硫对伴有心率增快的高血压病人兼有降低血压和心率的作用 ,优于硝苯地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6 4例病人 ,分为 2组。治疗组 32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1例 ,年龄 (4 8±s18)a ,给予乌司他丁 30万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2 5 0mL ,iv ,gtt ,qd。对照组 32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2例 ,年龄(4 7± 17)a ,给予奥曲肽 0 .1mg ,sc ,q12h。其余治疗 2组相同。结果 :治疗d 4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d 8时 2组疗效相当 (P >0 .0 5 )。治疗d 4和d 8,2组病人血、尿淀粉酶均明显下降 ,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下降了 (6 .3± 2 .3)× 10 9·L- 1和(10 .3± 2 .2 )× 10 9·L- 1,对照组下降了 (5 .3±1.1)×10 9·L- 1和 (7.3± 1.2 )× 10 9·L- 1(P <0 .0 5 ,P <0 .0 1)。 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见效早、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唾液酸(S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法和化学法对33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输注红细胞治疗前后血清CEA、Hcy和SA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在输注红细胞前血清CEA、Hcy和SA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输注红细胞2周后与正常人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检测胃癌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清CEA、Hcy和SA水平对其病情的发展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用不同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选择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B组患者选择辐射、悬浮红细胞进行输血。C组患者则在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均高于A组的77.5%和B组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输血均能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但临床应用效果最佳的输血方式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在手术大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手术大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各50例。自体输血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组患者采用常规异体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前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自体输血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异体输血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能促进手术大出血患者相关指标的快速恢复,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9%(2/107)、0.052%(89/172 366)、0.024%(15/62 247)、0.030%(47/155 337)和0.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植皮方式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32例均需植皮手术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予烧伤常规治疗,A组患者予meek植皮术,B组患者予邮票皮植皮术,C组患者予以自体微粒皮联合异体大张皮移植术,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康复效果.结果 A组和B组在术中输液总量、输注红细胞总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创面一期愈合率、植皮存活率、康复效果优良率均高于C组,死亡率和愈合时间低于C组(P<0.05).且A组住院天数低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P<0.05).A组植皮存活率低于B组,康复效果优良率高于B组(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植皮的方式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均不相同,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植皮方式,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肝素、枸橼酸钠3种抗凝剂对血液各项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 2012年2月在本院体检者中随机选择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用3种不同抗凝剂抗凝后,对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YM)计数等各项参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结果 WBC计数、RBC计数、Hb、HCT、LYM计数此5项参数在3种抗凝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DTA-K2抗凝组相比,使用肝素和枸橼酸钠时,PLT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血常规的检测中,使用EDTA-K2、肝素、枸橼酸钠不同抗凝剂时,WBC计数、RBC计数、Hb、HCT、LYM计数此5项参数在3种抗凝剂组间无差异;肝素和枸橼酸钠使PLT计数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别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或华法林治疗肺栓塞(P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3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1例,A组联合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B组仅联合使用尿激酶和华法林,C组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48%分别高于B组和C组的71.43%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内注药24h后3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对肝素和尿激酶治疗耐受良好,无胸痛和畏寒发热发生,均未增加胸腔内出血的发生率。结论联合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PE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再生方治疗治疗低危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低危MDS60例,按WHO诊断和分型,其中RA12例,RCMD42例,RAS2例,MDS-U 4例。随机分为再生方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再生方组应用再生方,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给予司坦唑醇,2 mg,3次/d,口服,或十一酸睾丸酮40 mg,2次/d,口服。治疗期间患者如有感染发热及时应用抗菌药物,贫血严重或出血明显时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血小板,并统计血细胞输注数量。结果再生方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血液学改善14例,总有效率66 T.7%。对照组部分缓解2例、血液学改善9例,总有效率3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 P <0.05)。细胞形态观察,中药再生方治疗低危MDS,可以使红系病态造血减轻。再生方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5±10)U,对照组为(22±15)U,2组比较红细胞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18, P <0.05)。再生方组血小板输注量为(6±4)U(1人份为1 U),对照组为(13±6)U,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31, P <0.05)。再生方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均为轻微的消化道反应,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30例有20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 P <0.01)。结论再生方治疗低危MDS有较好疗效,有效率高于雄性激素类药物,并减少红血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形态学观察再生方可改善红系病态造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大量输血急救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确诊DIC综合征后,立即吸氧,开通静脉通路,20例患者均输血液制品,11例患者输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4例患者输新鲜全血与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6例患者输纤维蛋白原。观察大量输血急救的效果。结果 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经输血后,15例救治成功,成功率为75.0%,5例救治无效死亡。输血后,患者PT、APTT、TT时间均较输血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输血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后,PLT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大量输血是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