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直肠绒毛状腺瘤及其恶变手术方式的探讨(附97例临床分析)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080)汪建平阿兰1)王道虎1)王吉甫詹文华直肠绒毛状腺瘤(下称绒瘤)是腺瘤的一种组织类型。该病总的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其具有高复发率、高恶变率的特点,临床处...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内分泌瘤,亦称十二指肠胃泌素瘤,通常是指分泌胃泌素的胰外胃泌素瘤。胃 泌素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布于胰腺、胃窦和十二指肠壁等组织和器官,亦称胰岛 非β细胞瘤、卓-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等。胃泌素由G-细胞分泌, 分为三种:大胃泌素(G-34)、小胃泌素(G-17)、小小胃泌素(G-14)。胰和十二指肠胃 泌素瘤具有相似的恶性潜能,只是二者的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二指肠胃泌素 瘤多见淋巴结转移,而胰腺胃泌素瘤更多见肝转移。有人将肿瘤部…  相似文献   

3.
人型乳头状瘤病毒(HPV)可诱发皮肤和粘膜的良性肿瘤、癌前期症和癌肿,近期在结肠癌细胞系已检出HPV,并提出结肠、直肠腺瘤和癌肿是连续过程的假说,采取腺瘤供作观察癌肿发生中基因改变的极好模型。作者收集109例腺瘤的石蜡包埋组织(包括管状腺瘤38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0例和绒毛状腺瘤31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Southern印渍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定位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定位和外科治疗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430022)张建平陈道达长期以来,胃泌素瘤一直被认为是源于胰岛的一种内分泌性肿瘤,近十年来才逐渐认识到胃泌素瘤还可存在于胰腺以外的器官,其中,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最为常见。有报道在卓—艾氏综合征(Z...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BT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BT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肿瘤局部切除术l8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4例,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l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例。结果 BTD临床上多表现为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和高位肠梗阻。气钡双重造影和十二指肠镜检查对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确诊率分别为82.4%和93.3%。手术后疗效满意,l例于术后6d死于心肌梗塞。病理检查结果为绒毛状腺瘤8例,间质瘤6例,Brunner腺瘤5例,平滑肌瘤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十二指肠腺瘤各2例,血管瘤l例。结论 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及十二指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 15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Brunner瘤 3例 ,平滑肌瘤 3例 ,间质瘤 3例 ,管状腺瘤 2例 ,管状绒毛状腺瘤 1例 ,胃泌素瘤 1例 ,血管瘤 1例 ,错构瘤 1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 ,术前确诊困难。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确诊率不高。本组 14例手术切除肿瘤 ,总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7%、81.8%、77.8%。结论 反复腹痛和黑便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绒毛状肿瘤十分罕见,自Golden(1928)报告第一例至今文献中共累计70例。作者总结了马萨诸塞总医院自1972年以来的19例十二指肠绒毛状肿瘤,是例数最多的一组。十二指肠绒毛状肿瘤的病理分类包括:绒毛状腺瘤,绒毛腺样息肉,腺瘤样息肉,乳头状腺瘤,腺肌瘤和纤维上皮样息肉。  相似文献   

8.
胃泌素瘤17例的诊断与治疗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泌素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以本院1978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的17例胃泌素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中3例为多发内分泌腺瘤Ⅰ型(MENⅠ)。肿瘤分布广泛,其中胰腺内31%(5/16)、十二指肠内25%(4/16)、淋巴结内19%(3/16),其他部位25%(4/16)。B型超声、CT对肝脏和胰腺内病灶敏感性较高,但对十二指肠及淋巴结内较小的病灶检出率低,对此可进一步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局部切除术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 4例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别为间质瘤2 0例,Brunner腺瘤8例,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6例,淋巴管瘤、胃泌素瘤、血管瘤和错构瘤各1例。本组实施肿瘤局部切除30例(包括单纯肿瘤切除22例,肿瘤切除加乳头胆胰管成形或重建8例),扩大手术14例(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肿瘤切除加胃大部切除8例)。局部切除组和扩大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35.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复发。局部切除组和扩大手术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vs 95.7%,94.1%vs 90.9%,93.3%vs9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行肿瘤局部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奥曲肽是生长抑素的同类物,与在胃肠胰(GEP)内分泌肿瘤所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2)有亲和性,应用111In-奥曲肽可以检出原发性和转移性GEP内分泌肿瘤。作者曾用此法检查了11例病例。第1例有异位ACTH生成引起的柯兴综合征,未显示原发病灶,但见转移淋巴结3cm,水中找到回肠类癌;第二例为胃泌素瘤,未显示原发病灶,但显现转移淋巴结1.5cm,术中找到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第3例为一MEN1-伴随胃泌素瘤,闪烁扫描未显示原发病灶,但显现转移性淋巴结2cm,术中找到3个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第4例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手术已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2.
胃泌素瘤     
韩文妙 《腹部外科》1997,10(2):78-79
胃泌素瘤是由胰岛G细胞发生的产生胃泌素为主的肿瘤。又称卓一艾综合征(ZES)。胃泌素瘤可散在发生或有家族史;60%为恶性,有淋巴结或肝转移;60%肿瘤系多发;70%~90%的肿瘤位于胰腺,15%~20%位于十二指肠壁内,另5%~15%在消化道以外(如淋巴组织或肝脏);有10%~25%的胃泌素瘤系作为MEN-1型(多发性内分泌瘤1型)的组成部分。肿瘤的定位90%以上在围绕胰头的胃泌素瘤三角中。该三角的上角为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接处,下角为十二指肠第二、三段交界处,内侧角为胰颈体交界处中点。胃泌素系G细胞分泌的激素,因此ZES的病…  相似文献   

13.
推想在壶腹部良性病灶、低度恶性肿瘤和早期癌肿可用保留十二指肠型胰头切除 (DPRHP)或切除第二部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 (也称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 ,PHRSD)以替代标准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为此作者分析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医院于 1 995~ 2 0 0 1年施行的 8例DPRHP和 7例PHRSD的结果 ,术前均诊断为良性壶腹周围病灶 ,计男 7例、女 8例 ,年龄 2 6~ 6 6岁 ,1 1例在 5 0岁以上。术中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 4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2例、胰岛细胞瘤 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 2例、绒毛状腺瘤 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 1例、腺癌 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0例病例资料,在标本切除阶段均采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结果 20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联合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端端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81±49)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91±15)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平均(122±5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9) d;术后B级胰瘘18例(9.0%),C级胰瘘3例(1.5%);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1.0%);腹腔内出血14例(7.0%);胃排空延迟9例(4.5%);胆瘘11例(5.5%);死亡2例(1.0%)。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导管腺癌33例(16.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5例(7.5%),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3.0%),胰腺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0.5%),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4.5%),胰头囊腺瘤5例(2.5%),慢性胰腺炎1例(0.5%),十二指肠腺癌4例(2.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1.0%),十二指肠良性占位性病变11例(5.5%),非胰头来源的壶腹周围癌105例(52.5%),壶腹周围良性肿瘤9例(4.5%)。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0.61%~13.18%。随着纤维十二指肠镜的普遍应用 ,十二指肠肿瘤的发现逐渐增多,因此,对它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一、发病、病理及其分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其次为30~40岁 。临床最常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是平滑肌瘤、腺瘤,此外还有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 绒毛瘤、胃泌素瘤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病人几乎全部并存十二指肠腺瘤。约7%的 十二指肠腺瘤及15%~20%的平滑肌瘤可以发生恶性变。十二指…  相似文献   

16.
生长抑素瘤(附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长抑素瘤(附1例报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0092)王建军,张一楚,郑松根胰岛细胞瘤中胰岛素瘤较多见,而生长抑素店则极为罕见。据Frisen统计,截至1987年全世界仅报告生长抑素瘤31例,其中16例位于胰岛,其余15例则在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十二指肠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45例十二指肠癌的诊治方法及预后作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十二指肠癌确诊率为95%(20/21),十二指肠X线低张造影检出率为96%(22/23),腹部B超及CT的检出率分别为29%(13/45)及73%(19/26),5例行核磁共振(MRI)检查,4例显示肿瘤。手术治疗44例,肿瘤切除率为53%(24/45),根治性切除率为42%(19/45)。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9%、26%,肿瘤未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个月。结论 联合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较理想地诊断各段十二指肠肿瘤。B超、CT及MRI均能判断梗阻性黄疸者的梗阻部位,且有助于检出转移瘤。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已被公认为一种明确的病种。随着分子研究的突破、概念的更新、以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的进展,单纯手术治疗的模式已成为历史。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但原发于十二指肠的GIST很少。关于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治,目前国内外尚无系列的研究报道。现将本院1999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消蕈汤口服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探讨本方对不同病理类型、临床症状的大肠息肉是否具有疗效方面的差别,对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50例用消蕈汤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下情况等疗效指标进行判断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后临床控制14例,显效31例,有效2例,无效3例;肠镜下息肉完全缓解21例,基本缓解23例,有效3例,无效3例。(2)治疗后评价为“有效”和“无效”的7例患者中,增生性息肉1例,绒毛状腺瘤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例,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完全消失患者20例。结果表明,(1)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率达94%。(2)肠镜下息肉有效率达88%。(3)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的疗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疗效较其他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相对较差。(4)对于纳呆、里急后重、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改变4种临床症状,具有明确治疗优势;对于暖气、口干、便血,临床症状可部分缓解;对于腹痛、腹胀、黏液便疗效一般。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手术效果,回顾分析12例行TEM的直肠肿瘤患者资料。结果显示,12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90min(60-200min)。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感染、吻合口漏。2例术后肛门轻度疼痛,2例暂时性不完全性肛门失禁。术后病理示9例腺瘤(管状腺瘤3例,绒毛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其中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肌层内有钙化灶,1例直肠黏膜炎性组织,1例低危间质瘤(直径〈1.0cm)。随访1~12个月,1例管状腺瘤患者于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结果表明,TEM治疗良性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