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1139条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分析,了解各种下肢静脉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 1993年3月至2001年1月,共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113例共1139条肢体。结果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23条下肢(63.47%),其中双股静脉畸形的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3.34%);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09条(18.35%);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99条(17.47%);先天性无瓣膜症4条(0.35%);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4条(0.35%)。结论 下肢深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为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振善  冯耀良 《普外临床》1996,11(2):113-115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  相似文献   

3.
作者随机选择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0名(11条肢体),检测其曲张大隐静脉内膜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含量,发现患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小腿曲张浅静脉内膜功能的变化受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内膜功能的改变可能对下肢静脉血液瘀滞、以及凝血和纤溶机制变化起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4.
股静脉包瓣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二例齐广珍,施崇文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近几年才被认识和重视的疾病。大隐静脉曲张只是症状之一,传统的单纯大隐静脉剥脱术并不能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我科自1992年5月,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例患...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伤性的、反映血液动力学的功能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1997~2004年收治的78例(92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的临床疗效。结果65例(76条)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恢复满意;8例(10条)术后症状减轻;3例(4条)术后无改善;2例(2条)术后肿胀加剧,经彩超证实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5%(86/9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2/92)。结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对重度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联合瓣膜替代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赵刚侯宪典蔺桂恒何涛自从Kistner[1]提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来,众多学者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多种术式解决深静脉返流所引起的慢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近年来,我院采用静...  相似文献   

8.
1990年~1995年作者对124例、144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肢于术中进行了深静脉逆行造影。方法是术中自大隐静脉主干或其分支置管,并暂时阻断股总静脉,用注射器推注40%的泛影葡胺,透视下移动手术床观察深静脉瓣膜的情况。逆流分级的标准是在Kistner分级的基础上,按照瓣膜的标志为准。造影结果显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肢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占74.3%,在临床表现上,病变的程度与逆流的程度不成正比。另外,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术后的复发率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作者认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下肢静脉曲张的关系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 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解剖与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rimarydeepvalveincompetence ,PDVI)的概念由Kistner于 1968年提出 ,与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对应 ,同属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hronicvenousinsufficien cy ,CVI)的范围。两者均有下肢静脉高压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行深静脉瓣膜修复术 ,是近代静脉病学中的重要发展之一。1 下肢静脉系统瓣膜解剖特征1.1 静脉瓣膜由两层内皮细胞折叠而成 ,内有弹力纤维 ,大多数为双叶瓣。虽然瓣膜形态、数量、分布的变异甚多 ,但有下述特征 :①外观…  相似文献   

11.
股静脉瓣膜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附111例分析)济南军区血管外科中心(烟台,264002)曲明于永山张培华1)蒋米尔1)冯跃于仲剑张卫国1989年1月至1997年3月,作者对111例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施行了不同方法的瓣膜功能重建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肢体静脉外科三十年(1968~1998)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68年,Kistner在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功能不全的病例中,发现不少患者的深静脉不论是管壁或瓣膜均末见血栓痕迹,仅表现为静脉管径增粗,瓣膜游离缘松弛,失去单向开放功能,进而于1980年正式冠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名称,揭开了静脉外科新篇章。静脉病是常见病,约为动脉病的10倍,且多发于下肢,华东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为9%左右。蒋米尔等[1]总结了4771例患者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发现:(1)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55-61%;(2)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占16-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选择经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37条患肢行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结果31条患肢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良好者30条,轻度肿胀1条。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无返流。结论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方法简便,不需阻断、切开深静脉,只要操作正确,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合并溃疡形成,较难愈合且易复发。我院自1995年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小腿溃疡52例行溃疡创面局部处理加蝮蛇抗栓酶静滴,同时行股静脉带戒、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股静脉形态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静脉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有很高的比例[1~ 3 ] ,约 5 3 .0 2 %~ 69% ,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静脉瓣膜失去单向开放的基本功能 ,静脉扩张、高压 ,久之出现浅静脉曲张、肿胀、皮炎及皮肤营养障碍 ,甚至溃疡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 ,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就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形态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Kist ner[4] 在 1980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与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率为0.5%~3.0%,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如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下腔静脉阻塞,占位性病变压迫深静脉等)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低位代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胡何节,李建生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运用低位代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20条下肢。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55例患才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包窄材料选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随访4-14个月,术前临床症状缓争,疗效好,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治疗瓣膜轻,中度倒流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有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疗铲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