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合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示门腔侧侧分流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数值稍大于架桥分流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1.04±0.44kPa和0.87±0.26kPa,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术组(8.0%和35.7%,P<0.05),术后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证明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6%。初步结果表明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对病人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手术方式,报告了对110例接受该手术病人的随访结果。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日的 总结附加金属环限制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实施本联合术式的门静脉高压症62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的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1.6%;术后近期无一例再出血,再出血率3.4%;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3.4%;腹水消失率96.6%。结论 本联合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理,实用且可取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4.
自1945年 Whipple Blakemore 等倡用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来,迄今已发展为两种类型的分流术:一类为门静脉主干分流术,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静脉分流术、及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分流术等。这类手术都是通过分流门静脉主干的血液到低压的下腔静脉系统的方法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可称为总体分流  相似文献   

5.
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作者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间,共为154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其中:ChildA级91例,ChildB级41例,ChildC级18例。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内,住院死亡率为1.3%,总的死亡率为2.6%,再出血率为1.9%,术后肝性脑病、脊髓病发生率为4.1%,术后2、3、4、5、6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6.6%、93.7%、89.2%、83.3%。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重视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危险的外科合并症之一。经各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近2 0~30年来,在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许多治疗革新,如门体静脉间选择性分流手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冠腔静脉分流等) ;内窥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及套扎;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来预防或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等;小口径人工血管门腔静脉搭桥分流降低了门体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而复发出血率与传统的门腔分流手术相近;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  相似文献   

7.
分流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采用分流术治疗10例小儿门静脉高压症。9例为肝外型,1例为肝内型。其中行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术的3例,术后均无再出血。3例中2例Doppler彩超、核素检查证实门肺分流已建立。6例行肠腔静脉分流术者,3例随访5~14年未再出血,另3例效果欠佳,其中1例死于再出血。1例行脾肾静脉分流者年龄为11岁,属肝内型,术后随访3年来未再出血。作者认为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门腔静脉分流术可有效地控制门静脉高压症之静脉曲张出血。但标准的门腔静脉分流术可诱发术后肝性脑病及促使肝功能衰竭。1967年Warren等提出选择性脾肾静脉分流,同时结扎相关侧支循环,可改善非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但此术式对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效果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在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上 ,通过对吻合口径的限制 ,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 ,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 ,维持一定的肠系膜静脉压力 ,以便在达到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出血目的的同时 ,尽可能减轻对肝细胞功能的损害 ,减少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1,2〕。临床实践表明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与以往不加限制的门体分流手术相比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对该手术后肝性脑病发生机制的研究 ,认识到其发生部分与术后门、腔静脉吻合口的扩大有关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术式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10.
金属环在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研究杨学文,武来兴,韩起廷,于铁民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目前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之中。文献报道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优于其它疗法[1],但仍存在术后吻合口扩大的不足之处。为此,王宇等提出了新的限...  相似文献   

11.
门体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体分流术是将高压血流的门静脉或其主要属支与低压的下腔静脉或其主要属支直接吻合的一类手术的总称,一直是治疗或预防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也是外科历史上开展最早、术式最多、迄今仍在争论与难以定型的一类手术[1]。传统的门体分流术,例如门腔、肠腔、脾肾、脾腔等端侧或侧侧吻合,均系完全性门体分流。其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术后入肝的血流量锐减而导致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及有一定的脑病发生率。为克服这些缺点,前辈们曾作过门静脉残端动脉化、控制分流口径等种什努力,但均因种种技术难题而未能解决,致使…  相似文献   

12.
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eng X  Zhu J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0-332
目的观察用门腔静脉间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门体分流术比较。方法采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聚四氟乙烯(GoreTex)薄壁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间搭桥分流术,所用人工血管长度为2~3cm,共治疗20例患者。结果搭桥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与同期17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11例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083±031kPa,081±050kPa及102±045kPa,P>005)。三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28个月,手术死亡率及再出血率没有差别,但搭桥分流组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组(50%及364%,P<005)。20例患者术后近期均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5%,出院后19例患者均经一次以上B超检查,随访已超过15个月,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门腔静脉间小口径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疗效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13.
1 分流 +断流的联合手术是实践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PHT)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但迄今尚无一个公认的理想的止血方法。 190 3年Vi dal首次在人体施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PHT静脉曲张出血成功 ,1945年Whipple予以倡用 ,分流术很快以其降压效果满意 ,食管静脉曲张的消失率、止血率以及腹水消失率高等优点在国外盛行。国内自我院兰锡纯 (195 2 )施行第一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和董方中 (195 4)首行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PHT以来 ,全国开展了各种不同的分流…  相似文献   

14.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防止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后吻合口扩大的方法. 方法: 对1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行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时,采用不吸收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形成自然的限制环.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39个月,随访率达100%.术后未有再出血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经彩超检查发现术后吻合口无扩大,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01). 结论: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门静脉向肝血流存在与否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流手术预后的决定因素。Sarfeh认为8mm口径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之所以非常好,在于他们用血管造影法证明大多数病人术后保持了门静脉血的向肝灌注。但是Johansen在同期报告50例门腔静脉小口径例侧分流,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术后全部发生门静脉血倒流。经26个月随访,只有6%发生脑流两组报告对门静脉血流方向的重要性评价完全不同,所相同的仅是两组均强调小口径分流的重要性,因而手术后门静脉压力没有剧烈下降。为了明确分流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6.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及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一种相当危急的疾病,平均有73%(40~80%)的病人死于第一次大出血[1];如不采取手术措施,幸存者中将有50%在一年内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死亡[2],因而对病人的威胁很大。门腔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的止血效果是无异议的。但分流术后脑病是使手术效果减色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门脉高压症病人在手术后既减压满意,复发出血率低而脑病发生率也低,我院外科在60年代提出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根据血动力学的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的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ai J  Dong J  Gu H  Bie P  Wang S  Sun W  Liu J  Zhou Y  Peng Z  Wang A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6-338
目的探讨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远端脾静脉腔静脉直接吻合分流,并行脾胰断流和胃小弯侧门静脉奇静脉断流。结果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下降053kPa,并仍维持在329±044kPa较高水平;再出血率758%;腹水发生率2730%;无明显肝性脑病发生;手术病死率758%;5年生存率7045%。结论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性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防止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后吻合口扩大的方法。方法 对 3 2例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 ,术中采用不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门腔静脉吻合口前后壁形成自然的限制环 ,以防止术后吻合口的扩大。结果  3 2例患者于术后 3~ 3 6个月行彩超或螺旋CT检查 ,显示门腔静脉吻合口均无扩大 ;术后再出血率为 3 .1% (1/3 2 ) ,肝性脑病发生率为 6.3 % (2 /3 2 ) ;术后 ≤6个月时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全部病例随访 6~ 49个月 ,随访率为 10 0 %。结论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分流术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再次行分流手术,其中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49例,包括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45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5例,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分流术4例。结果:54例手术治疗者术后出现乳糜漏13例,均治愈;肝性脑病5例,治疗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3d,死于肝衰竭1例。另非手术治疗2例中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随访5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随访期间无上消化道再出血病例;死亡7例,其中2死于原发性肝癌,3例死于肝衰竭、肝性脑病,2例死于非相关性疾病。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首先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然后行择期手术;积极非手术治疗48h无效者,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首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尤其对伴有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8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前均经B超及CT等影像学证实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有完全或部分闭塞,对其行TIPS治疗,并评价疗效。结果对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术,1例失败,6例为先经皮穿刺右肝门静脉分支,建立经门静脉右支至主干通道,并行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其中4例经常规TIPS途径由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右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2例由门静脉右支穿刺右肝静脉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1例穿刺门静脉右支失败,改由常规TIPS途径穿刺门静脉左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3.72±8.35)mmHg降低至术后的(21.43±7.64)mmHg;1例在术后6个月发现分流道狭窄,再次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1例术后5个月再发黑便,复查提示分流道堵塞,并门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放弃进一步治疗。另5例在12个月随访中分流道通畅,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 TIPS是治疗伴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