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评价CT扫描在慢性鼻副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慢性鼻副窦炎患者83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冠状位扫描,21例加作轴位扫描,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2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分析对照慢性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和范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窦壁粘膜不同程度增厚和窦内积液,窦壁粘膜增厚伴软组织影16例,上颌窦内斑点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2例,中、下鼻甲肥大63例,鼻腔内软组织影充塞60例。结论对慢性副鼻窦炎CT扫描能准确描述其病变的类型、范围、程度,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比邻关系,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强 《微创医学》2001,20(6):789-79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冠状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冠状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眼眶爆裂骨折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 45例眼眶爆裂骨折病例均行常规眼眶轴位薄层扫描,部分病例加行冠状位薄层扫描。结果 能直接显示骨折线12例,内直肌增粗34例,眼肌及眶内脂肪疝入副鼻窦35例,内直肌与眶内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34例,眶内及眼睑积气27例,副鼻窦积液或塌陷36例(含同一病例同时发生2组或2组以上副鼻窦积液,其中筛窦塌陷及积液32例,上颌窦积液3例,蝶窦积液3例,额窦积液2例),眶周软组织肿胀45例。结论 CT能明确眼眶骨折的类型,显示眼眶爆裂骨折周围软组织及副鼻窦变化情况,是目前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儿童慢性鼻窦炎CT扫描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窦CT扫描对诊治儿童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6例 (162侧 )鼻窦炎患儿于治疗前后均行CT扫描 ,治疗为鼻窦负压交替治疗及上颌窦穿刺冲洗 ,切除邻近病灶器官。结果 :儿童鼻窦炎多为上颌窦炎症 (63 /86) ,部分累及筛窦、额窦 ,全组鼻窦炎少见。结论 :冠位CT能准确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 ,轴位CT显示窦腔内病变 ,冠位、轴位同时检查对鼻窦炎诊治有显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岩  康守会 《安徽医学》1998,19(6):72-73
<正>近一年来,我们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75例,用于治疗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囊肿、筛及上颌窦血管瘤、鼻腔腺癌等,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11~68岁;病程长者15年,短者1年。全部病例CT扫描,筛窦、上颌窦炎61例,其中伴额窦炎9例,伴鼻息肉26例,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息肉,伴鼻中隔偏曲2例,伴中隔结节2例;全组鼻窦炎8例;单纯筛窦炎2例;上颌窦囊肿2例;单侧筛窦上颌窦血管瘤1例;单侧鼻腔腺  相似文献   

7.
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的螺旋CT ,对临床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并在ESS术后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6例患者 ,CT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窦口 -鼻道复合体闭塞 ,与临床诊断及术中诊断基本相符 ,并经病理确诊 ,符合率为 93%。结论 :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对于显示窦口 -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异常、诊断鼻息肉、确定鼻窦炎的病变范围 (分型分期 )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 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 s s e r k l i ng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 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正常鼻窦100例及鼻窦炎或伴鼻息肉100例的鼻窦冠状位CT,主要观察其骨性解剖结构的异常: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重度鼻中隔高位歪曲、Hailer气房、上颌窦发育不良、钩突肥大、钩突移位、筛泡等.结果:病变组与正常组钩突、鼻中隔、中鼻甲和鼻丘的异常比分别为:24:5,18:4,25:8,20:4。患有鼻窦炎或伴鼻息肉者明显高于无鼻窦炎者。结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 996年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囊肿等病变进行治疗和随访 ,现将资料完整的 58例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4例中男 2 6例 ,女 32例 ;年龄 1 3~ 69岁 ,平均年龄 37岁。主要症状为鼻阻、头疼、流脓涕等。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 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临床分型采用 FESS- 95广州标准 [1] 。 型 : 期 4例 , 期 6例 , 期 1 4例 ; 型 : 期 7例 , 期 5例 , 期 1 3例 ; 型 9例。其中钩突息肉样变 9例 ,鼻中隔息肉 6例 ,上颌窦囊肿 8例 ;伴过敏性鼻炎 2 3例 ,肥厚性鼻炎 1 2例。 CT筛窦分型 :…  相似文献   

11.
谢军  王槐富 《四川医学》2004,25(6):654-654
患者,女,32岁.患者于1991年因右鼻阻、流脓涕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鼻息肉,于1991年2月及6月2次行鼻息肉、上颌窦手术,手术3个月后患者仍感右鼻阻,流脓涕,个体诊所购买鼻炎药自服.症状依旧,后在某医院就诊,行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①右侧鼻窦,鼻腔炎症.②右上颌窦,鼻腔骨瘤考虑.③右上颌窦,鼻腔炎症.来本院后经检查以右鼻腔异物,右鼻腔新生物:鼻息肉收住我院耳鼻喉科.  相似文献   

12.
分析采用全自动鼻窦镜电动手术器械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囊肿、上颌窦癌共100例的手术方式设计、术后处理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86例患者行鼻副窦64层CT容积扫描,经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的显示情况。结果:64层容积CT扫描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后62例上颌窦黏膜增厚、48例筛窦黏膜增厚、17例蝶窦黏膜增厚、7例额窦黏膜增厚。所有病例均显示钩突、筛窦漏、半月裂、筛泡及中鼻甲等的结构,鼻中隔偏曲39例,中鼻甲反向弯曲28例、中鼻甲气化11例,钩突肥大16例,钩突明显偏移9例,钩突气化5例,筛泡过度气化15例,Haller气房6例。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克服了常规CT扫描的缺点,并可以清晰方便显示副鼻窦腔内解剖结构及解剖变异,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4.
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附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鼻窦炎病例。全部58例病例术前经冠状位CT平描。结果:单纯性鼻窦炎27例,鼻窦炎伴有鼻息肉21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多发性息肉10例,其中16例伴有筛窦骨质增生;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病例常合并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Haller气房、钩突异常等解剖变异。结论:CT冠状位扫描能直观的显示鼻道、鼻窦整体解剖影像,显示病变范围、大小、比邻关系及继发改变,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吴文璎  姚齐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2):1306-1307
分析采用全自动鼻窦镜电动手术器械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囊肿、上颌窦癌共100例的手术方式设计、术后处理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张卫国  刘敏 《实用医技》2008,15(2):141-142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86例患者行鼻副窦64层CT容积扫描,经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的显示情况。结果:64层容积CT扫描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后62例上颌窦黏膜增厚、48例筛窦黏膜增厚、17例蝶窦黏膜增厚、7例额窦黏膜增厚。所有病例均显示钩突、筛窦漏、半月裂、筛泡及中鼻甲等的结构,鼻中隔偏曲39例,中鼻甲反向弯曲28例、中鼻甲气化ll例,钩突肥大16例,钩突明显偏移9例,钩突气化5例,筛泡过度气化15例,Hailer气房6例。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克服了常规CT扫描的缺点,并可以清晰方便显示副鼻窦腔内解剖结构及解剖变异,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副鼻窦炎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对图像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清楚显示各鼻窦及窦口。结论:重组冠状位图像可获得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相同的图像效果,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8.
高虹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04-3005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550例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在鼻窦冠状位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指导下行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鼻窦炎、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是鼻外科学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意义深远,应严格掌握相关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马正民  陈济斌 《当代医学》2011,17(27):83-84
目的是探讨鼻窦冠状位CT片在诊断鼻窦支气管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有特应性体质或有家族史(父母中有一例患有鼻炎、鼻窦炎、咽炎史)的患儿进行了瓦氏位、科氏位拍片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检查。结果其中82例鼻窦CT提示上颌窦、筛窦、蝶窦有不同程度的窦壁黏膜增厚、气液平、窦腔模糊不透明等特征性改变,瓦氏位、科氏位片仅有54例有上述窦腔不同程度窦壁黏膜改变。结论对鼻窦支气管炎综合征患儿影像学诊断鼻窦CT扫描优于瓦氏位、科氏位片,且X光片与患儿配合程度、放射医师对瓦氏位、科氏位的角度和个人技术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副鼻窦CT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观察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以反映病变范围、程度及其邻近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30例,慢性鼻窦炎40例)。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鼻窦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结论鼻窦CT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