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像基因组学通过建立基因与非侵入性成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对基因的表达进行无创、实时及连续的监测,从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分级、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分子层面的预测、分析,实现精准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影像基因组学,并在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阐述了基于影像基因组学在胶质瘤、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前列腺癌诊断、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潜力。 相似文献
2.
影像组学可以将医学影像学数据分析、提炼和量化,从而实现对肿瘤的分子(基因)病理、临床生物学行为的深入了解,进而指导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笔者就影像组学在脑胶质瘤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表型变化与遗传变异因素密切相关。影像基因组学通过将多模态影像表型与基因数据关联,以高通量和非侵入式等特点揭示AD的生理病理过程。本文从AD相关影像学表型、基因组学特征及影像-基因关联各方面对影像基因组学AD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6.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一种新兴的MR灌注加权成像方法,可通过测量Ktrans、Kep、Ve、Vp及iAUC值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价组织的血流灌注、血管分布及微血管的通透性。本文旨在对DCE-MRI的基本原理、脑胶质瘤DCE-MRI的生物学基础及DCE-MRI诊断脑胶质瘤的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与脑胶质瘤的发生、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有密切关系。由于IDH是细胞能量代谢重要的限速酶,IDH基因突变改变了IDH与底物的亲和力和代谢方向,使肿瘤代谢和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定量多模态MRI能够获得多种与微观结构、功能和代谢产物相关的影像学生物标记,有望通过检测影像学生物标记在体评价IDH基因突变引起的胶质瘤代谢和微结构改变。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胶质瘤定量多模态MRI特征与IDH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基因分型对CRC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和预后分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像基因组学通过提取及分析大量的图像特征,建立肿瘤基因型和影像学表型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术前无创地预测肿瘤相关的基因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分析图像特征与CRC基因型的相关性,为CRC基因型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本综述将对基于CRC的影像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发展前景以及目前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缺陷进行总结,以便于临床工作者更好地了解CRC的影像基因组学,并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诊疗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胶质瘤(MCG)的MRI特点.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CG患者的MRI特点及病理学类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共检出50个病灶,其MRI特点如下;①病灶数目不一,累及部位不同,以海马(海马旁回)最常受累(11/15,73.33%);②同一病例不同病灶的MRI信号特点及强化程度不同;③随访观察3例患者,各病灶进展程度亦各不相同;④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多见(10/15,66.67%).结论 MCG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病灶的信号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组织分化程度,分析其MRI特点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较低级别脑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 LGGs)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级和3级脑胶质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相比,LGGs患者的病理级别低,预后较好。但是,由于其侵袭性生长方式,部分患者治疗后仍然会出现复发或恶性转变,因此,早期进行预后预测有望对LGGs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影像组学可以从图像中提取高通量成像特征,将图像信息转换为直观的数据来反映肿瘤内部异质性信息,这有助于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可以直接预测LGGs患者的预后,也可以将影像组学特征与基因表型或免疫特征结合共同预测预后,但多项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开展基于功能MRI的影像组学,并将影像组学与新发现的预后相关基因或免疫学特征结合用于预后预测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影响LGGs的预后因素及影像组学在LGGs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以拓展基于影像组学预测LGGs患者预后的方法,为临床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16.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临床治疗的预后较差.诊疗一体化将诊断和治疗功能集成,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的兴起,诊疗一体化平台迅速发展,为脑胶质瘤的诊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该文就脑胶质瘤诊疗一体化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脑胶质瘤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和凋亡研究已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为胶质瘤的分子病因、恶性进展、分子分型、基因治疗及预后评估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介绍了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使组织学分级相同,有时预后也具有显著差异,而基因分型则可以从本质上更好地阐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其中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与高级别脑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MRI检查及影像学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MRI检查,分析脑胶质瘤的临床特征.结果:85例脑胶质瘤患者发病部位:脑桥30例,延髓30例,中脑25例.类型:34例局灶内生型,30例外生型,21例顶盖型;脑胶质瘤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不同时期的MRj增强表现,客观分析其术后的手术切除程度。方法2009年2月-2012年10月32例脑胶质瘤患者均在术后1d~2周进行第1次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1例在术后3d内进行检查),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21例,术后6~12个月随访复查18例,术后1~3年MRI随访16例。分析不同时期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以期发现正确评价手术切除程度的指标。结果术后3d内行MRI增强检查仅有4例出现反应性强化,肿瘤残余有7例,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可较准确地区分术后反应性强化及肿瘤残余。结论胶质瘤术后早期(3d内)进行MRI增强检查可准确评价肿瘤术后切除程度,便于制订下一步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