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学军  高卓平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517-1519
目的:讨论鼻中隔偏曲及相邻病变解剖异常引起鼻源性头痛的机制、诊断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72例鼻源性头痛病人,行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确诊后,均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结果:鼻内窥镜手术后经过3~24个月的随访,56例头痛完全消失,11例头痛缓解,5例无效。治愈率77.8%,总有效率为93%,无效率为6.9%。结论:鼻中隔偏曲及相邻结构病变与解剖异常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术前应仔细检查,准确诊断,发现引起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哲福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48-2252
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至2008年收治的700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治疗资料,比较乳管内窥镜与B超、溢液涂片等对乳管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结果:内镜检查700例乳头溢液患者,在乳管内窥镜明确诊断病变并获得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患者中,乳腺癌10例,乳头状瘤70例,乳管炎症或乳管扩张共7例。乳管内窥镜发现病变的敏感性为100%,对乳腺导管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0%(8/10)。超声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63.22%。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67.82%,乳管灌洗细胞学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87.36%。结论:乳管内窥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乳管内窥镜结合乳管灌洗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效率,而且,乳管内窥镜有助于减少乳头溢液患者导管切除的数量和范围。然而,它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指导、导管内疾病治疗性的切除以及降低高危妇女患癌风险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结肠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图像和仿真内窥镜重建图像分析,与手术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6例结肠癌患者中,溃疡型29例,肿块型13例,浸润性4例,在CTVE重建中显示清晰,诊断符合率100%.结论: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结肠癌的诊断、定位、分型及术前评估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的内窥镜诊断及病理学特征的总结,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5001例受检者进行内窥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5001例受检者中,确诊食管癌1452例(29.03%),本组患者中男性多发,50岁以上患者发病风险高,食管中下段最多.临床表现多为进食哽噎或进行性吞咽困难.结论内窥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是诊断食管癌的重要方法,应注重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肠的检查,胶囊内窥镜优于推进式肠镜和钡餐X线检查。然而,胶囊内窥镜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尚无充分研究。本研究评估了基于胶囊内窥镜检结果的治疗的变化及该变化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了43例患者进行的44次胶囊内窥镜检。通过对患者记录的系统回顾收集数据,包括指征、早期诊断性检测的结果及胶囊内窥镜检结果。记录胶囊内窥镜检后的特异性处理和临床预后。胶囊内窥镜检的指征包括40例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患者、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及2例右下腹痛的患者。总诊断率为42%(18/43)。诊断的结果包括血管发育不良(n=13)、肠溃疡(n=2)、克罗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表现对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内镜诊断的CAG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别计算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内窥镜直视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24%。CAG内镜下的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24.62%~50.67%。3种表现共存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最高。两者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3种表现共存时对CAG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构建胃病致胸痛、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的临床诊断鉴别的思路。方法回顾内窥镜检查64例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患者和243例消化源胸痛患者的诊断数据和资料,总结内窥镜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诊断的思路和优势。结果用内窥镜诊断的胸痛患者中,胃、十二指肠引发的患者胸痛有64例,占消化源胸痛患者的26.3%,用常规方法诊断出的胃、十二指肠引发胸痛的患者为14例,仅占消化源胸痛患者的5.8%。结论内窥镜对于胃、十二指肠引发的患者胸痛的诊断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胸痛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胃、十二指肠引发者胸痛的诊断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就诊的20例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CT仿真内窥镜检查,分别获得检查部位的仿真内窥镜及立体剖面等3D图像,并对其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诊断结果19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例误诊病例,准确率为95%。CT仿真内窥镜能清楚地显示检查部位的内部结构,其成像较纤维电子内窥镜清晰,能准确反映病灶病变的位置。结论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用于结肠患者中可准确地对病灶进行观察,能清晰准确地反映肿物表面细节,同时还能发现异常粘膜纹。采用CT仿真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具有无痛、无创、快速、准确的优点,其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9例慢性鼻窦炎术前CT及内窥镜的检查结果,探讨CT诊断、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4.9%(37/39),内窥镜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9.7%(35/39),CT结合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所测上颌窦病变CT平均值为30.94Hu。结论:鼻窦CT结合内窥镜检查能够准确评估鼻腔鼻窦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便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CT三维重建联合ERCP后仿真内窥镜在肝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肝门胆管癌三期增强扫描及ERCP术后V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利用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MPR、VR、CTVE等技术),判断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肝动脉和门静脉受侵情况,是否有局属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将Bismuth-Corlette分型及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行VCT三期增强扫描后行图像三维重建及ERCP后仿真内窥镜重建,本组对于肝门胆管癌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30/30),定位分型准确率为80%(24/30)。结论应用VCT三维重建联合ERCP后仿真内窥镜技术可作为肝门胆管癌诊断的首选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王为  刘静  彭会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5):714-7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表现、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以及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局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5例。结果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5.7%。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及消除局部病变对术后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007例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慢性胃炎657例,占62.25%,居首位。其中又以浅表性胃炎最多,占慢性胃炎的90.07%。135例慢性胃炎曾作 X 线检查,结果仅24例与胃镜诊断相符,显示了纤维内窥镜在胃、十二指肠病诊断方面的优越性。1,007例中,3例发生并发症,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说明纤维内窥镜检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对鼻咽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仲强  张政  周日晶  黄波  邓卓霞 《广西医学》2001,23(6):1369-1372
目的 :为了比较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治疗共 5 37例病人进行鼻内窥镜检和CT扫描 ,结合临床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鼻内窥镜检对初诊病人诊断的符合率为 93 1% ,而CT扫描为6 9 5 % ,P <0 0 5 ,差别有显著意义。鼻咽癌倾向于累犯鼻腔和鼻窦 ,在CT片上鉴别肿瘤累犯鼻窦和慢性鼻窦炎有困难 ,配合应用鼻内窥镜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论 :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对鼻咽癌的诊断各有其独特优势 ,同时应用可以提高鼻咽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白尚杰 《吉林医学》2013,(25):5135-5136
目的:分析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耳鼻喉科自收治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在鼻窦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分别使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和纤维内窥镜,然后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显示鼻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的病变形态的效果,与纤维内窥镜显示的效果类似。并且可以从窦口的远端对病变情况进行观察。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诊断患者29例,准确率为96.7%;纤维内窥镜诊断患者为27例,准确率为90.0%;两组诊断的准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VE技术不但可以作为鼻窦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无创伤的诊断手段,也是纤维内镜的补充,但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和目的:对于被先前的内窥镜检查漏诊的癌症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缺乏漏诊原因的详细分析。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外科内窥镜对食管癌和胃癌的漏诊率及其原因。受试者和方法:在305例诊断为食管癌和胃癌的患者中,回顾性选择确诊前3年内接受过内窥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内窥镜检查的时间、内窥镜检查指征、内窥镜检查结果和活检样本的数目。漏诊分为明确漏诊或可能漏诊,记录漏诊原因。结果:305例患者中30例(9.8%)3年内至少接受过1次内窥镜检查,其中20例(67%)1年内接受过至少1次内窥镜检查。75%的食管癌(n=16)和57.2%的胃癌(n=14)患者在接受内窥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4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窥镜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4例患者经应用心得安、安体舒通、凝血酶、法莫替丁、H2受体拮抗剂等综合药物治疗,出血控制且一般情况改善出院者29例(85.3%),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PHG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内窥镜是诊断PHG及观察疗效的最佳手段,门脉高压性胃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PHG患者不能盲目使用三腔管压迫止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法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胃癌、50例肠癌、50例食管癌、30例肝癌患者,进行内窥镜及细针肿物穿刺取材,将标本同时做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对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4%、46%、38%、33.3%,总检出率为46.5%。结论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法对肠癌的诊断意义较高,对胃癌、食管癌、肝癌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与术前病理学同时检查可起到互补作用,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X线、CT、超声、肠内窥镜等各种影像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大肠癌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各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30例中直肠癌7例,结肠癌23例,本组综合诊断的阳性率为96.7%(29/30)。结论钡剂灌肠双对比造影和超声检查为首选、初筛,进展期大肠癌CT检查法简单易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肠内窥镜检查法更为优越。各种影像学检查法优势互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鼻窦内窥镜和纤维喉镜在耳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向军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6):352-352,35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和纤维喉镜替代耳内窥镜诊断耳科疾病的价值。方法采用鼻窦内窥镜和纤维喉镜检查耳科疾病15例,其中鼓膜外伤4例,慢性中耳炎6例,外耳道异物2例,分泌性中耳炎3例。结果所有患者外耳深部及中耳内的细微病变被清晰显示,并得到确诊。结论鼻窦内窥镜和纤维喉镜作为一种辅助的诊断措施,基本可替代耳内镜诊断耳科疾病。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但是其临床症状、内窥镜所见及活体组织学检查,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一致的。有的内窥镜及活检呈明显的炎症改变,但病人则无症状;有的胃炎症状很重,而病理改变很轻;有的胃镜下见为正常胃,活检可发现慢性炎症;有的胃镜下见浅表性胃炎而组织学可见萎缩性改变。有人观察300例病理证实为萎缩性胃炎者,内窥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萎缩性76.3%。肥厚性1.7%。另一组50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