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2.
<正>张仲景将芍药与甘草配伍用于治疗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导致的拘挛疼痛,后世医家仿效并予以发挥,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1]。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其用量比例、白芍与赤芍、生用与炮制尚存争议。现将芍药与甘草配伍止痛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芍药配伍甘草止痛芍药与甘草合用源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立,有缓急止痛、舒筋柔肝之效。其法开酸甘化阴之先河,缓急止痉(痛)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芍药的赤白之分。主流本草著作多认为芍药是平或微寒之品,药味记载以酸、苦两味为主。至于经方中应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基于临床实践,发现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明显。文章遂以此为例,从《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芍药的药味及芍药甘草汤中所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并追溯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分析芍药及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的理论根据。依据《内经》药性理论及文献记载,如果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选用赤芍或白芍均有一定道理:从五味功效、五行系统归属方面来看,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酸味、收敛缓急,选用白芍为宜;从升降浮沉理论分析,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苦味、走泄活血,选用赤芍为宜。如果拓展芍药甘草汤应用,用以治疗咳喘、疼痛类疾病,取其止咳、止痛、缓解挛急等作用,则选用白芍配伍为佳。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如用白芍配炙甘草,还可养血和中,赤芍伍生甘草,并能凉血解毒。笔者运用此方随证加味,治疗儿科病证,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举隅牛喜伟(河南省中医院,450002)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为误汗伤阴,筋脉挛急而设。从其药性而言,白芍味酸而入肝,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为常用养阴补血药;甘草昧甘,通行十二经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配伍,有酸甘化...  相似文献   

6.
白芍药对配伍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朝辉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07-1108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 ,性微寒 ,味苦酸 ,有补血、敛阴、柔肝安脾、缓急止痛、平抑肝阳之功。其与它药配对 ,药少力专 ,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 ,笔者就白芍几组药对的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谈体会如下。1 白芍与甘草二者相伍 ,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白芍味酸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甘草味甘 ,甘缓性平 ,补脾益气 ,缓气止痛。二药配伍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现代药理证实白芍、甘草配对应用 ,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有效 ,不仅表在的躯体及四肢的平滑肌、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如胃、子宫、膀胱、尿道等也能缓解挛急 ,制止其疼…  相似文献   

7.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二经,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安脾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二药相配,名“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之酸甘化阴法,功擅敛津液、养阴血、柔肝舒挛、缓急止痛。原治伤寒误表伤阴所致的烦躁、咽干、挛急等症。在《伤寒论》112方中,二药相配达25方之多。足见仲景对该法之重视。叶天士承先启后,师法仲景,范于法而不囿于法,采其方而不执其方,随证变化,斟酌加味,扩大了二药配伍的治疗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此配伍,共达160余案,涉及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治伤寒兼虚之阴阳转化证,复阴养筋而设。方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二经,入血分,为足太阴行经药;有养血柔肝,敛阴止汗,调和营卫,平抑肝阳,缓急止痛及益脾阴,能于土中泻木等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古籍有甘草通行十二...  相似文献   

9.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10.
芍药甘草汤出自于《伤寒论》,由芍药、甘草二味药组成,为缓急止痛之良方。笔者根据其缓急的特点,重用芍药甘草汤为主组方,治疗痉挛性疾患每获良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1面肌痉挛王某,女,43岁。2005年6月5日初诊。主诉:左侧面肌抽搐跳动8年。病史:患者于8年前曾患面神经麻痹,经治疗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二药组成,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也认为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等作用。但此方在应用时有取白芍生品、酒炒品等不同饮片规格入药,也有取不同比例白芍入药的报道。为此,比较了不同比例生白芍或酒炒白芍组成的芍药甘草汤的解痉镇痛作用。结果表明:生芍与甘草以1:1配伍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对小鼠肠平滑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痛之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各类杂证,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四逆散方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方中柴胡苦平 ,微寒 ,疏达肝气 ,升脾胃之清阳 ;枳实辛苦酸 ,微寒 ,泻热行气 ,降脾胃之浊阴 ;白芍苦酸 ,凉 ,益阴血 ,敛肝阴 ,缓中调胃 ;甘草甘平 ,益太阴之气 ,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 ,两者一升一降 ,可升清降浊 ,解郁开结 ,疏达阳气 ;柴胡甘草同用 ,和中疏郁 ;枳实配芍药 ,一气一血 ,调其血气 ;芍药与甘草相伍 ,和血利阴 ,缓急舒挛 ,调和肝脾。四药辛、苦、酸、甘、寒 ,共呈疏肝理脾 ,升清降浊 ,缓急止痛之功效。四逆散选药精当 ,配伍独特 ,疗效突出 ,是古今常用之效方。后世疏肝诸方 ,…  相似文献   

14.
芍药甘草汤加味异病同治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家璧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86-1086
芍药甘草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系为营阴受损,筋脉拘急而设。创缓急止痛以疗伤寒误汗伤阴致脚挛急之良方。方中芍药、甘草二药合用取起“养阴柔肝,润肌止痛”之功。多年来笔者运用芍药甘草汤随证加味,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病证,每获良效。体现了本方具有明显的解痉、镇  相似文献   

15.
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伟  陈颖莉 《中成药》1994,16(10):48-49
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近况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130021)李伟,陈颖莉,杨铭,曲淑岩芍药甘草汤为常用的缓急止痛之方(以下简称木方),源于《伤寒论》,由芍药、甘草两药组成,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于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脉象弦细,舌红苔少[1]。...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太阳病》中治疗"足挛急,不得伸"的名方。成无己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白芍与炙甘草配伍,既善化阴,舒挛急,又能疏络,缓急止痛。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简,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和营散逆、舒挛止痛方剂。笔者用此方治愈腓肠肌痉挛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浅谈白芍补泻之用王燕(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330008)关键词白芍,中医药临床,痹症,腹痛白芍味酸,入肝经。《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主邪气腹涌碍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除益气为补外,还具泻实之功。成无己在解释芍药甘草汤时说:“...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痛证举隅广西中医学院二附院530011南宁市南京路39号文志成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由白芍、甘草组成。有养血敛阴,缓急解痉,柔肝止痛之功效。《医方新解》指出:该方长于治疗平滑肌、骨骼肌痉挛性疼痛,及神经痛。近年来,笔者运用芍药甘...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阳虚之证,而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似表证者,误服桂枝汤后的变证所设。乃一酸甘化阴缓急之剂。考芍药有赤、白两种,原方中芍药未分赤、白,根据药用不同,此方应指白芍药。李时珍在白芍一药的解释中引刘完素言云.  相似文献   

20.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诸经。色带淡褐者为赤芍,色白者为白芍。其临床功用不同,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为凉血散瘀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肝家之要药。《本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