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常用维持剂量、INR监测及出血副作用等.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INR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89.6%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为3mg,10.4%起始剂量为2mg;维持剂量波动于1.5~5.0mg,81.3%患者用量2.0~3.5mg/d;9.4%患者最大剂量可达6~7mg/d.INR达到2.0需4~12d;稳定于2.0~3.0需8~26d.调节剂量过程中79.2%患者INR曾一度达到3.0~5.6,只要及时调整用药,患者无严重出血.但部分高危患者,即使INR<2.0,也有出血的可能,除监测INR外,需严密观察临床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意义重大,个体应用差异大,但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单叶和双叶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单叶和双叶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探讨在相同的抗凝强度下 ,两者存在的差异。方法 按标准选取 2 14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接受双叶瓣者 118例 (CarboMedics 82例 ,St Jude 36例 )作为A组 ,单叶瓣者 96例 (兰州瓣 4 1例 ,上海瓣 5 5例 )作为B组。均应用口服华法林 (芬兰产 )抗凝 ,用量 0 75~ 4 0 0mg[(1 94± 1 16 )mg],控制INR 1 5~2 3。随诊 3~ 84个月 [平均 (39 86± 16 2 8)个月 ],比较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2 14名患者 11例发生出血 ,其中A组 6例 ,B组 5例。栓塞 9例 ,A组 1例 ,B组 8例。结论 INR控制在 1 5~ 2 3可有效地预防双叶瓣术后抗凝相关并发症 ,对单叶瓣可有效地预防出血 ,但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四川和重庆地区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探讨有无需要改进之处.方法:对28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各种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和栓塞的概率都较低,但是由于栓塞所造成的并发症后果较出血所造成的后果严重,且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结论:在四川和重庆地区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但建议对INR1.5~2.0的上限进行适当的上调.  相似文献   

5.
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给药方法、影响因素和可达到理想抗凝效果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113例因瓣膜疾病行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术后按计划采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出院后复查随访由专人负责按照设计时间做INR值的测定。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瓣膜相关病态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出院死亡4例,占3.54%,脑出血1例,占0.09%,泌尿系出血1例,占0.09%。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病态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关,与患者当时的肝功能有关系。手术后前4天给等剂量华法林,大多患者INR呈持续上升,应根据病情及国人的生理特点给个体化药量。我们推荐INR值在1.8~2.6之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检测频率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并康复出院的患者。电话问卷调查患者,根据PT-INR检测间隔是否超过1个月分为频繁检测组(≤1个月)和不频繁检测组(>1个月)。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缺血性卒中及大出血,比较两组之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共收集249例患者信息,年龄(47.06±6.88)岁,其中男98例。共153例(61.4%,153/249)完成问卷者纳入分析。2013-2014年、2014-2015年、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失访比例分别为76.1%,51.3%,26.7%,32.3%,15.8%;频繁检测比例分别为36.4%,36.8%,42.4%,35.7%,83.3%。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和不频繁检测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80例(52.3%)纳入频繁检测组,73例(47.7%)纳入不频繁检测组。不频繁检测组共发生7例全因死亡,6例缺血性卒中,3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无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2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累积死亡风险显著低于不频繁检测组(P=0.006)。 结论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比例和不频繁检测PT-INR比例均显著增加,不频繁检测总体预后差于频繁检测。  相似文献   

7.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强  李彤  胡晓霞  蔡振杰 《山东医药》2002,42(18):16-18
将50名风显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为三组,并于术后定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应的INR,D-二聚体(D-dimer)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监测其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HVR)后,INR控制于1.3-2.0范围内即可保持D-dimer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采取高的INR值虽可以降低D-dimer浓度,提高AT-Ⅲ:C,但差异不显著(P>0.01),而出血发生概率明显增加(P<0.01)。三组术后并未出现血栓形成,说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采取INR控制于1.3-2.0的低强度抗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合并冠心病是降低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已确定的危险因素。该研究比较了冠状动脉搭桥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选择机械瓣和生物瓣哪种更为合适。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1997年7月主动脉内气囊泵反搏750例与冠脉搭桥同期施行的主动脉瓣置换术(AVR+CABG)病例。其中469例置换生物瓣(BAVR组),281例置换机械瓣(MAVR组)。BAVR组与MAVR组相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究采取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医护患一体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估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 入组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以本院采取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2例展开系统研究,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将其划分成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1例,医护患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等各项参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执行对应护理措施后,以对照组为参照,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所得数值为22.58%,对比差异显著(P<0.05);测定组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有研究意义(P<0.05)。结论 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者于护理期间施以医护患一体化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水平尽早恢复,对于术后并发症具有理想的预防效果,取得的护理效果得到了患者认可以及肯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即使是仅接受了生物瓣置换术亦将增加其早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故早期接受抗凝治疗可能有益。然而既往关于在接受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患者,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其术后早期接受短期抗凝治疗的药效及安全性均待清楚,本文特就其进行了大样本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首次达标和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应用国产华法林的最佳起始剂量。方法人选84例,随机分入起始剂量3.125mg组(第1组),起始5mg,2d后改为3.125mg组(第2组)和起始5mg治疗组(第3组)。于治疗第3、4、5、7、9天测定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随访1个月。结果第3组比第1、2组提早达标并稳定,第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INR增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AFL患者,以5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地达标并稳定。服药3次后即于第4天起测INR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及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3、7天,对照组在体检时,分别检测血小板5项参数,TP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术前PT、INR、D-二聚体和TPP均明显升高(P0.05,P0.01),2组血小板5项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手术后第7天与第1天比较,血小板、PT、INR、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P0.05,P0.01);术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TPP明显升高(P0.01)。INR的95% CI为1.80~2.80。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第7天有明显的血栓形成倾向,结合患者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建议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联合检测TPP、D-二聚体、INR、血小板4项参数作为临床抗凝治疗用药的检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行瓣膜替换及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各类瓣膜替换患者244例,男性97例,女性147例,年龄16-76(42.8±11.4)岁。心功能Ⅱ级66例、Ⅲ级127例、Ⅳ级51例。二尖瓣替换(MVR)1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DVR)76例,主动脉瓣替换(AVR)38例,乏尖瓣替换(TVR)1例,DVR+TVR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6例、房颤改良射频消融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3例。结果手术死亡7例,余均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失访14例,2例猝死,不明原因死亡3例。存活在访者2例出现脑出血,2例脑梗塞,1例双下肢动脉栓塞。心功能I级122例、Ⅱ级83例、Ⅲ级13例。结论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瓣膜病变疗效好,术后低剂量抗凝,须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MHVR)后早期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MHVR的老年患者210例进行前瞻性随访.调查时间为患者出院后6个月后,采用面对面问卷填写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华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法,评价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和诊断价值,确定INR预测出血事件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房颤患者231例,发生出血事件患者93例(出血组),未有出血患者138例(未出血组)作为对照.采用Sysmex CA-500检测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 结果 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95%CI为0.717~0.900,最佳临界值为2.71,敏感性为77.40%,特异性为78.30%. 结论 通过ROC曲线评价,INR对华法林引起的出血事件预测价值较好,当患者INR值≥2.71时,出血风险明显增大,应警惕有出血风险.因此可以通过INR切值来区别服用华法林患者是否容易有出血倾向,可以指导临床内科医生预测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性,并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