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评价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利用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皮肤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8岁,平均37.5岁。足背软组织缺损10例,踝部软组织缺损2例。缺损面积最大11 cm×9 cm,最小8 cm×5 cm.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3个月。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皮瓣除轻度肿胀外,无溃疡等发生。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具有血供可靠、切取简单安全、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应用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或“桥式”交腿移位、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足中段邻近皮瓣等形式 ,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4例。皮瓣切取范围 5cm× 5cm~ 16cm× 10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 ,创面Ⅰ期愈合。随访 6个月~ 11年 2个月 ,14例外观功能均恢复良好 ,皮肤质地接近正常 ,负重后无溃疡和骨髓炎复发。结论 足跟部为负重区 ,对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要求较高 ,以质地接近的轴型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随访的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5~75岁,平均45岁;5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4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9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8 cm~5 cm×20 cm;病程7~60 d.其中15例采用腓动脉终末支穿支皮瓣、5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5 cm×11 cm~7 cm×28 cm.所有穿支血管术前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探查定位,穿支皮瓣的穿支口径0.8~1.0 mm.结果 超声定位术中穿支血管位置符合率为96.7%(29/30),术后供区直接缝合12例,游离植皮8例.术后24 h内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吻合血管,安全有效,适用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应用各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方法应用10种类型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2例,其中游离移植修复6例,带蒂转移修复36例。结果42例中1例皮瓣切取失败,改行交腿皮瓣修复;1例皮瓣全部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充分后,行创面游离植皮;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均全部成活,成功率为92.8%,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皮瓣,严格掌握适应证,皮瓣不仅成活率高、外形好,而且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组合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组合皮瓣移植治疗36例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携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14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组合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6例,游离胸脐皮瓣组合局部转移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游离胸脐皮瓣修复1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胸脐皮瓣分别组合携带顺、逆行健侧胫后血管的双桥式皮瓣修复1例. 结果 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并进行了血管探查,解除动脉危象后1例游离皮瓣成活,1例游离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另1例静脉栓塞探查术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其余33例患者移植组织令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总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患肢足踝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采用不同形式的组合皮瓣移植,为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 ,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可有效降低伤残率,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8.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严重的小腿外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软组织较少,修复比较困难。传统采用胫后动脉岛状瓣或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但两种皮瓣各有优缺点。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3例.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最大20 cm×10 cm,最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轻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9年7月~1993年12月,应用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1例。皮瓣完全成活30例,失败1例。皮瓣面积最大16cm×8cm,最小5cm×3cm,经随访效果满意。针对小腿内侧岛状皮瓣的特点和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用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的实用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VSD技术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79例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患者,男58例,女21例;年龄7~59岁,平均34岁。其中小腿下1/3及跟腱区17例,外踝及足背外侧区28例,内踝及足内侧区21例,足跟及足底13例。创面Ⅰ期用VSD技术清创培养,Ⅱ期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皮瓣面积最大18 cm×15 cm,最小6 cm×5 cm。住院时间14~30 d,平均18 d。79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皮瓣大部分坏死,3例皮瓣皮缘坏死,5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无感染。结论:通过VSD技术可尽快形成一个肉芽组织新鲜清洁的创面;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为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提供良好的覆盖。二者联合应用创面愈合快,修复后外形好,耐磨擦,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7~55岁,平均36岁。足背软组织缺损30例,足底软组织缺损15例。面积7 cm×10 cm~11 cm×18 cm,创面重度污染,均伴深层软组织外露。在急诊下行创面清创加负压封闭引流处理,5~7 d创面清洁后,予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12 cm~13 cm×21 cm,选择合适的方法修复皮瓣供区。结果:术后45例皮瓣全部愈合,无皮肤边缘坏死,无破溃感染。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良好,外形美观,弹性较好,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可以有效控制创面软组织感染,切取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可Ⅰ期修复,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前锯肌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前锯肌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1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前锯肌瓣游离移植,肌瓣上游离植皮的方法。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5±1.2)h,血管蒂长(8.31±1.48)cm。发生局部血肿的患者2例,浅感染2例。翼状肩胛1例,无症状。瘢痕疼痛2例,侧胸壁麻木1例。3例患者与对侧相比,肩关节活动幅度及活动力量下降,术后半年好转。移植后的肌瓣小而薄,与足部组织的黏附性好,患者行走功能恢复好。结论前锯肌瓣为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优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report the results of repair of skin defects in the extremities with arterialized venous flap harvested from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dorsum of the foot.Methods:Six cases of skin and sof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6~62岁,平均34.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机器压砸伤11例,坠落伤2例,慢性溃疡1例,烫伤1例.皮肤缺损面积4.0 cm×7.0 cm~11.0 cm×44.0 cm.术前根据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其他组织损伤情况,急诊或择期选择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缺损,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内踝上穿支皮瓣4例,跗外侧皮瓣3例,足底内侧皮瓣2例,背阔肌皮瓣1例.术后对皮瓣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4~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2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坏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抗感染和植皮术后创面愈合;其余移植的皮瓣均成活,创面一期修复,皮瓣外形良好,质地、弹性好,足踝部功能恢复,行走正常. 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应根据损伤部位、面积及程度来决定选用邻近带蒂组织或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可选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内踝上皮瓣和跗外侧皮瓣等;大面积或广泛剥脱伤需选用游离皮瓣,如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前足小范围缺损,应用跗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游离大鱼际穿支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3例指腹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大鱼际皮瓣修复.以桡动脉掌浅支及其构成的血管网为血管蒂重建供血,以正中神经掌皮支或桡神经浅支重建皮瓣感觉.皮瓣切取面积为4.7 cm× 3.0 cm~ 2.0 cm× 2.0 cm.结果 术后2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存活;余11例皮瓣顺利存活.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平均4个月.仅1例皮瓣略显臃肿,经再次整形后臃肿消失;其余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 以桡动脉掌浅支及其构成的血管网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其血管解剖表浅、皮肤穿支丰富、感觉重建满意,是修复指腹中小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带蒂皮瓣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1997年6月至2005年12月,43例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男38例,女5例;年龄7~63岁,平均35岁;皮瓣面积4cm×3cm~25cm×15cm。采用9种带蒂的肌皮瓣和筋膜皮瓣进行治疗:(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1/3合并膝关节前及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2)小腿前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段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3)带隐神经小腿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前足足底缺损1例;(4)带胫后动脉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5)小腿内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6)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7)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8)外踝上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9)足内侧远端带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处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结果43例皮瓣中有37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皮瓣浅层坏死,5例皮瓣远端边缘少许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皮瓣全部良好。结论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气管造瘘口和颈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12月应用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颈部皮肤缺损共4例,其中气管造瘘口周围缺损2例,颈部手术后皮肤缺损2例.4例均选择第2肋间穿支血管供血,皮瓣面积(4~7)cm×(10~13)cm.结果 3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发生部分坏死.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关闭且无并发症.结论 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是头颈部缺损修复的新技术,供区并发症低,主要适用于气管造瘘口和颈部手术后皮肤缺损.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pedicled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IMAP) flap for tracheostoma and anterior cervical defect. Methods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09, 4 IMAP flaps, based on the second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were used for two cases of tracheostoma and two cases of anterior cervical skin defect. The flap size was (4-7) cm× ( 10-13 )cm.Results 3 of 4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Partial necrosis happened in one flap. The defects at donor sites were closed directly. Conclusions The IMAP flap is a new method for head and neck defect.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racheostoma and cervical skin defect, with less morbidity at donor si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