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春霞  陈震霖 《陕西中医》2020,(5):650-652,666
目的:研究给出中医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现代作用机理和优势。方法:以人体血压调节机制为研究资料,以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现代研究为依据,建立血压调节机制与中医五脏系统的联系,找到中医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现代作用机理。结果:中医肝主疏泄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相关;中医肾藏精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机制相关;中医心主血脉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体液调节中的心脏内分泌激素调节机制相关。结论:中医药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与血压调节机制高度相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与西医常规用药相配合可以提高患者的血压调节能力,降低血压波动性,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治血与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国医论坛》2002,17(3):41-42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注重脏腑与血压关系 ,较少提及血与血压关系 ,从血论治高血压病多散见于临床报道之中 ,未能系统论述。本文试就血与血压关系及从血论治高血压病的方法探讨如下。1 血与血压关系血液乃人体之精微物质 ,循行于脉管 ,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濡养作用。血之生成和维持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 ,心、肝、脾、肾功能异常 ,必然影响血液生成与运行 ,从而变生他疾。可以认为 ,血之为病乃心肝脾肾中某一脏或几脏功…  相似文献   

3.
从血管性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伏邪内生,损害元神;脏气亏虚,痰瘀阻窍;浊毒壅塞,败坏脑络),中药治疗(从痰瘀论治、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络病辨证、从热毒论治),针灸治疗(单纯针灸、电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指出:血管性痴呆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致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清海教授确立"脉胀病"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断概念更为合理,其病位在血、脉和心,涉及气血脾肝肾等,心主血脉异常是主要病机,从心血脉论治,"通"为治则,调畅气血、疏通血脉为治法。  相似文献   

5.
蔡颖颖  蒋卫民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1837-1841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各种血管因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在进展至血管性痴呆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甚至逆转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单药、有效部位、复方制剂等具有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的作用。该文从VCI的概念、发病机制、细胞和分子机制、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弓瑞芳  张景凤 《河南中医》2013,33(2):248-249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和西医对此病治疗都有各自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对血压的控制及缓解症状,预防、延缓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但众多辨治方法始终基于"气血相干"。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协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失和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故调气和血是疾病治疗的核心原则。故认为以气血为纲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不仅使本病的辨治执简驭繁,且体现出中医学"治病必求于本,本于气血"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病机钩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奎  马云枝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2):805-807
血管性痴呆(vasecular dementia,V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属于中医学"健忘"、"痴呆"等范畴。从中医理论之精髓出发,查阅历代著作和现代期刊文献,管窥血管性痴呆的病机,并对此进行了总结。发现血管性痴呆的病机虽较为复杂,但多病位在脑,为上焦之上,以髓海失养为要;病枢在脾,为中焦之主,以气血失调为纲;病本在肾,为下焦之司,以精亏浊毒为源。  相似文献   

9.
"肝藏血,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辨证论治诸多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在高血压病的从肝论治方面。然其调节血压、调节肝血流的具体机制,调节血压血流的途径、部位等尚不甚明确。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脑-肝-血管"轴的角度,基于肝血管和生理、神经支配等方面,初步探讨其"藏血、主疏泄"的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相关深入基础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1]。VCI根据病情进展分为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即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三大类。VCI与其它认知障碍疾病不同,是一种可预防、可延缓认知损害进程,甚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归属于中医"痴呆""呆病""健忘"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此病多以肾精失养,髓海空虚为主要病机,治疗多从脾、肾两脏着手,鲜有提及从胆论治。从中医学"凡土脏取决于胆"理论切入,以土脏与AD发病的关系为着眼点,并结合胆内藏精汁,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胆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胆内寄相火,参与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阐述从胆论治AD的理论基础,以期为中医临床更加有效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归属于中医"痴呆"范畴,脾肾两虚为病机之本,痰湿、瘀血为病理产物,迁延日久,入络酿毒,郁蒸化热,损伤脑络,神机失灵而成痴呆.故泻火解毒为本病常用治法之一,黄连解毒汤能泻火解毒、清热开窍,本文从血管性痴呆"毒损脑络"角度论述了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4.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痴呆等"心"病,称"双心"疾病。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神"专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冠心病神志变化属狭义范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当理气活血、清心安神,黄连阿胶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伴失眠多梦系疾病迁延日久,心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当在冠心病用药基础上加补气、补血、健脾、镇惊安神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味;伴痴呆系年迈体虚、久病耗损,心病及脑,髓海失充,脑失所养,当滋阴补肾,益气养血,七福饮加减。中医药对"双心"病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期待药物、针灸、按摩、心理疏导等手段相结合,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吞咽的过程需要吞咽肌强有力的收缩才能完成。中医虽无吞咽障碍病名,但从脾主肌肉及患者临床表现来看,表明它与中气关系密切。这一认识可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指出: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按近;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张琪老师认为正常高值血压阶段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阴阳气血失常、气机升降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改变,此类病变多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导致,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张老师从中医体质理论出发,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阴虚质重在滋阴补肾,痰湿质重在健脾化湿,气郁质予以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正气"不足,提倡"养正积自消"的治则,从而针对性地选择可以提高或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免疫理论指出免疫系统不但有免疫抑制作用,防止自身免疫病;而且有免疫监视作用,预防肿瘤免疫逃逸。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以一种整体性来发挥作用,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极其相似。"扶正治癌"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另一方面能够调控免疫编辑,从而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阻止免疫逃逸预防癌症转移的发生。以下将从几方面探讨"扶正治癌"通过免疫编辑防治肺癌的研究进展:肺癌发病与免疫调控紊乱的关系、"扶正治癌"的优势、"扶正治癌"调控免疫编辑等。  相似文献   

20.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