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腹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透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讨论腹膜透析患者的不良转归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258例维持性腹透患者,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42.2%,糖尿病肾病占32.9%;退出腹膜透析97例,退出率37.60%;退出腹膜透析患者中转血液透析者49例,占19.0%;死亡39例,占15.1%;肾移植4例,占退出的1.6%;失访5例。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合并心脑血管疾病(HR=2.599,95%CI:1.340~5.043,P=0.005)、24 h尿量小于400 mL(HR=0.207,95%CI:0.085~0.501,P0.001)、肌酐小于707μmol/L(HR=3.259,95%CI:1.682~6.316,P0.001)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炎的发生(HR=3.548,95%CI:1.882~6.691,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于70%(HR=0.543,95%CI:0.302~0.977,P=0.042)、尿酸大于360μmol/L(HR=0.352,95%CI:0.168~0.735,P=0.005)、总胆固醇大于5.7 mmol/L(HR=0.368,95%CI:0.160~0.931,P=0.034)是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中心退出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主要为死亡及转血液透析。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4 h尿量小于400 mL、肌酐小于707μmol/L是腹透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炎的发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于70%、尿酸大于360μmol/L、总胆固醇大于5.7 mmol/L是腹透患者转血液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防治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3月因慢性肾衰竭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时间和原因,分析死亡病例的死因。结果:共有135例患者符合条件,因各种原因退出腹膜透析共35例,退出率为25.9%(35/135)。其中死亡20例,转血液透析6例,肾移植9例。结论:死亡是CAPD患者短期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事件、腹膜炎是导致CA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加强透析前的一体化治疗及腹膜透析患者透后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和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主动脉弓钙化情况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及主动脉弓钙化对两组患者生存预后影响。方法:177例腹透和147例血透患者入组,其中腹透组主动脉弓钙化病例66例,血透组8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残余肾功能,采用胸部X线检查评估主动脉弓钙化程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弓钙化情况,二元logistics回归法分析主动脉弓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主动脉弓对两组透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及差异性。结果:血透组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率(59. 86%)高于腹透组(37. 29%),其轻度和重度钙化发生风险均高于后者,风险比分别为1. 884倍和2. 580倍;残余肾功能是影响两组透析患者主动脉弓钙化的独立因素(腹透组:OR=0. 762,95%CI0. 645~0. 901,P=0. 002;血透组:OR=0. 509,95%CI 0. 362~0. 717,P 0. 001),且腹透组残余肾功能平均水平显著高于血透组;两组透析患者中,中/重度主动脉弓钙化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无钙化者,其风险比,腹透组为17. 833倍,血透组为20. 056倍;中/重度主动脉弓钙化对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透患者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率及钙化程度高于腹透患者,残余肾功能显著低于腹透患者是其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率及钙化程度高于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两组中/重度主动脉弓钙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同组无钙化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APD)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预后情况,为临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腹透治疗,且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31例,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22例次,培养致病菌结果阳性143例次(64.4%),阴性79例次(35.6%)。185例次治愈;退出37例次,总治愈率为83.8%,病死率为4.1%,因感染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率为16.3%,真菌感染的退出率为81.8%,显著高于G+球菌及G-杆菌感染(P0.001);多重感染退出率33%,4例均合并真菌感染。G-杆菌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阴性及G+球菌退出率(P0.001)。结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是导致腹透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中多重感染比例增高,预后较差,且多与反复操作不当有关,故对腹透患者定期加强操作指导及监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在我院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例数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95例入选患者中有39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退出率为41.1%,退出原因死亡为56.4%(22/39)、改血液透析为20.5%(8/39)和肾移植为15.4%(6/39).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54.5%)和肺部感染(27.3%).死亡组患者高龄、开始透析时的残余肾功能差、营养不良及贫血程度较重;此外死亡组患者原发病为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控制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是导致患者改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结论 死亡是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高龄、糖尿病、残余肾功能差、贫血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早期肾脏替代治疗、积极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以及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改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在我院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例数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95例入选患者中有39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退出率为41.1%,退出原因死亡为56.4%(22/39)、改血液透析为20.5%(8/39)和肾移植为15.4%(6/39).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54.5%)和肺部感染(27.3%).死亡组患者高龄、开始透析时的残余肾功能差、营养不良及贫血程度较重;此外死亡组患者原发病为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控制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是导致患者改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结论 死亡是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高龄、糖尿病、残余肾功能差、贫血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早期肾脏替代治疗、积极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以及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改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者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因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接受CA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退出的各种原因及所占比例。具体分组如下:①按照退出原因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在透析前各项实验室指标、原发病因的差异;②按照腹膜透析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医疗付费方式等情况进行分组,观察组间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95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有32例(退出率33.7%),退出原因为死亡17例(53.2%),经济困难放弃治疗5例(15.6%),转血液透析6例(18.8%),肾移植4例(12.4%),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事件和肺部感染;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其他组,而透析前残余肾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初中及以上文化组(组1)共12例退出(退出率19.4%),明显低于初中以下文化组(组2)共20例退出(退出率60.6%),而医保患者的退出率(30.7%)明显低于自费组的退出率(75.8%)。结论死亡是CAPD患者短期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事件、肺部感染是导致CA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经济因素也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积极加强透析前的系统治疗及透析后的持续合理管理之外,还应向患者反复讲解CAPD的正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 入选1995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期间在本院开始腹透且资料完整的LN患者(n=33),同时入选与其年龄、性别、并发症匹配的非LN腹透患者(n=33)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至研究终止.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技术生存率和无腹膜炎生存率.结果 腹透开始时,LN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抗双链DNA (anti-dsDN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05).截至研究终止,LN组患者有13例(39.4%)死亡,8例(24.2%)转血液透析(血透),5例(15.2%)肾移植,2例(6.1%)转其他中心.LN组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感染(9例,69.2%),其中又以腹膜炎最常见(6例,46.2%),而对照组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5例,83.3%).Kaplan-Meier分析显示LN组患者的1、3、5年患者生存率为82%、49%、49%,明显低于对照组(x2=8.455,P=0.004).LN组患者的技术生存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x2=6.753,P=0.009).LN组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20.5病人月,而对照组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7.6病人月.LN组患者的无腹膜炎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8.256,P=0.004).结论 LN腹膜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腹膜炎是LN腹透患者死亡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患者经腹透液丢失的蛋白质的总量及各种主要蛋白的浓度、成分,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蛋白质丢失过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行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2例(男79例,女43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腹透液蛋白质总量,用电泳法分析各种蛋白的成分;根据24 h腹透液蛋白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蛋白丢失组及低蛋白丢失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腹膜转运类型、营养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别,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腹透液蛋白丢失过多的因素。结果 24 h腹透液蛋白中位数为4.18 g,以白蛋白为主(透出液浓度均数:0.36 g/L),其他主要包括转铁蛋白、IgG及Ig A;高蛋白丢失组腹透液各种蛋白成分均较低蛋白丢失组高,高蛋白丢失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37.33±3.85)g/L vs(39.05±3.88)g/L,P0.001];且高蛋白丢失组患者高平均转运及高转运患者比例更高(59.0%vs 34.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膜高转运状态(包括高转运及高平均转运)是腹透患者腹透液过多丢失蛋白独立危险因素(OR 3.08,95%CI 1.41~6.75)。结论经腹膜透析丢失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腹膜高转运状态是腹透患者经腹透液丢失过多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腹膜高转运的腹膜透析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及死亡原因并分析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腹膜透析患者资料,统计例数,分析退出原因及死亡原因。结果共有109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死亡63例(占57.8%),其次为。肾移植5例(占4.6%)、转血液透析9例(占8.3%)、其他32例(占29.4%,因经济原因放弃、转院及失访)。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为74.3%(26/35),高血压患者为70.0%(21/30),均显著高于慢性肾炎患者的32.4%(12/37)(P均〈O.05),前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事件23例(占36.5%),其余依次是脑血管事件13例(占20.6%)、感染11例(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占17.5%)、营养不良11例(占17.5%)、呼吸系统疾病3例(占4.8%)、肿瘤2例(占3.2%)。其中透析开始前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高,存在残余。肾功能的透析患者病死率低,两者与肾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do.05)。研究期间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腹膜炎75例,操作不当38例(占50.7%),腹泻25例(占33.3%),重复用帽7例(占9.3%),隧道炎2例(占2.7%),便秘1例(占1.3%),尿路感染1例(占1.3%),使用国产腹膜透析液1例(占1.3%)。结论死亡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病和感染。高龄、糖尿病、残余肾功能差、血压、营养不良、感染和透析前心功能状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3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2016年43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统计退出原因;比较退出组(研究组)和现存组(对照组)间的人口学资料、透析3个月时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钙、磷、腹膜透析评估等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患者退出透析与其人口学资料和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血管疾病、透析不充分、感染、脑血管疾病是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透析的主要原因;与现存组相比,退出组患者的KT/V值以及患者透析3个月时的血钾、白蛋白、iPTH均较低(P 0. 05),处于低平均转运的患者比例较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KT/V、血钾、iPTH及白蛋白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退出透析的首要原因;低KT/V、低血钾、低iPTH以及低白蛋白是患者退出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蛋白清除率(peritoneal protein clearance,Pcl)对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规律随访且透析龄>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研究终...  相似文献   

13.
近年发现腹膜透析直接接受肾移植同样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就我院腹:透和部分血透患者接受肾移植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 1.病例选择:本院1997年前肾移植并定期随访患者共452例。由腹透:进入肾移植的49例,为腹透组;血透进入肾移植的403例,用计算机随机匹配98例,为血透组。 2.评估指标:(1)移植前的一般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长期腹透患者临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3年8月腹透龄超过3年以上的58例腹透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移植组、转向血透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间近期营养指标(半年以内血清白蛋白水平)、近期透析充分性指标(Kt/V、Ccr)、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等临床特点。对死亡组同时做回顾性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死亡前半年以内与死亡前1年资料比较)。对继续腹透组回顾性分析比较1年前资料,并前瞻性追踪随访1年。结果死亡组总Kt/V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总Ccr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P〈0.01)。继续腹透组、移植组及血透组3组间总Kt/V、总Ce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透组水清除指标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及移植组;继续腹透组水清除指标稍高于死亡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近期总Kt/V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Kt/V(P〈0.05);近期总Ccr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Ccr(P〈0.01)。继续腹透组近期总Kt/V及总Ccr与1年前及1年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残肾Kt/V或残肾Ccr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P〈0.05)。继续腹透组残肾Kt/V或残肾Ccr显著高于死亡组及血透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余3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13例中有7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透3年以上患者大部分仍可继续腹透。透析不充分是长期腹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死亡的病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透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营养不良是尿毒症腹膜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它可以显著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尿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腹透)患者残余肾功能、Kt/V、腹膜转运系数、腹透剂量、腹透蛋白丢失量与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以探讨它们在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经验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华山医院及宝山分院腹膜透析(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耐药性及患者转归,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上述两医院腹透中心收治的93例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耐药性及转归。 结果 75例腹透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5例,革兰阴性杆菌21例,真菌2例,革兰阳性杆菌1例,革兰阴性球菌1例,多种菌混合感染5例。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60.0%,而且耐药率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到46.1%,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因腹膜炎而退出腹膜透析有16例,退出率为17.2%(16/93)。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对残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结论 两院腹透中心腹透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数。头孢唑啉耐药性逐年增高,目前不再适合作为初始治疗的经验用药。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可推荐作为革兰阳性菌致腹膜炎的初始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退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高危因素,为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技术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腹膜透析患者共计19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退出组和对照组.退出腹膜透析患者为退出组,未退出腹膜透析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社会状况、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等相关指标,如换液操作者、工作状态、残余尿量、血肌酐水平等,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退出组共纳入54例,对照组共纳入142例,退出率为27.6%.单因素分析得出,腹透患者的居住地、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换液操作者、残余尿量、血肌酐及eGFR水平对患者的退出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工作状态、换液操作者、残余尿量、血肌酐水平是患者退出的高危因素;其中,残余尿量与退出风险呈负相关,血肌酐水平与退出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本院PD患者退出率高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开始行PD的时间太晚,残余肾功能较差有关.应加强患者教育,适时开始PD,鼓励患者参加工作,本人进行换液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致终末期肾病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脏瓣膜钙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66例行维持性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入组,其中DN患者60例,收集所有腹透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残余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记录心脏超声结果和用药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腹透患者的心脏瓣膜钙化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不同原发病对腹透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166例腹透患者中心脏瓣膜钙化病例48例(28.92%),其中DN腹透患者22例(36.67%),DN患者发生心脏瓣膜钙化的风险是慢性肾炎患者的2.688倍(95%CI 0.170~0.812,P=0.012);DN是影响腹透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达3.895倍;DN组患者生存率与高血压肾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329),但低于慢性肾炎组患者(χ2=4.065,P=0.044),且死亡风险为3.365倍。结论:DN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生存率低于慢性肾炎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腹透中心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PDAP时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转归情况。根据PDAP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三组:治愈组、退出组(拔管、死亡患者)、复发组(治疗后出现腹膜炎复发、再发或重现的患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78例患者共发生133例次腹膜炎,其中治愈组81例次,退出组26例次,复发组26例次。病原微生物培养为革兰氏阳性菌57例次,革兰氏阴性菌39例次,混合菌感染4例次,真菌6例次,培养阴性27例次。退出组患者从腹膜炎出现症状到治疗的时间较治愈组及复发组长(P0.05),退出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hs-CRP水平较其他两组高(P0.05)。复发组前白蛋白水平较治愈组低(P0.05)。退出组患者血钾水平较治愈组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时间延迟、hs-CRP水平升高及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时间延迟、低蛋白血症及高水平hs-CRP是PDAP患者拔管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AP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及早期积极抗感染治疗,减少腹膜炎频发率、拔管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透析且年龄≥18岁患者,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 结果 共460例透析患者入选,其中247例起始采用血透治疗,213例起始采用腹透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开始透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动脉压、进入透析治疗前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25,51)个月。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透总体生存率优于腹透(P < 0.05,log-rank检验);透析1年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而透析1年后腹透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血透患者(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的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腹透组(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两种透析方式本身对透析生存无明显影响(HR,HD:PD = 0.778,95%CI 0.483~1.254,P = 0.303);而年龄(HR = 1.051,95%CI 1.030~1.073,P < 0.01)、透前有脑血管意外史(HR = 2.032,95%CI 1.125~3.670,P < 0.05)、透前CCI≥5(HR=2.592,95%CI 1.230~5.465,P < 0.05)、前白蛋白(HR = 0.022,95%CI 0.001~0.768,P < 0.05)为透析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透析龄≤1年的血透和腹透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的血透患者生存率可能逐渐高于腹透患者。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透生存率可能高于腹透。年龄、透前脑血管意外史、透前CCI≥5为影响透析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