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鼠同种异体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ALS组、CsA组及不用药组,分别于术后2、4、6天应用MTT法测定受体大鼠血清IL-2水平,并于处死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ALS组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及腹腔注射ALS(抗淋巴细胞血清)移植组。实验结果:不用药组的IL-2水平较对照组、ALS组、CsA组明显增强。病理组织学检查不用药组的排斥反应明显高于其它3组。结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  相似文献   

2.
王武军  张振  邹小明 《广东医学》2001,22(5):393-394
目的 研究新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及其副作用。方法 为1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采用骁翻(MMF)、普乐可复(FK506)、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剂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平稳。心内膜心肌活检未发现排斥反应,其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和轻度骨髓抑制。结论 新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在心脏移植中能有效地抑制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目前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移植后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经颈内静脉心内膜活检 ,已成为诊断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金标准” ,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免疫学及影像学等无创手段 ,能有效地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指导心内膜活检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院心外科于1994年3为1例13岁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女性患者施行了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术。术后存活2d。因因第三次心肌急性排斥反应抢救无效死亡。作者强调应采用多种抗排斥反应药物,且需小剂量,对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约物廑慎。尽管拥有众多的非侵入性检查,但没有一种非侵入检查技术能直接有效地诊断心肌排斥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监测心肌排斥反应最直接可靠的手段而不能补取代。  相似文献   

5.
我院心外科于1994年3月成功地为1例13岁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女性患者施行了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术。术后存活28d.因第三次心肌急性排斥反应抢救无效死亡。作者强调应采用多种抗排斥反应药物,且需小剂量,对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药物应谨慎.尽管拥有众多的非侵入性检查,但没有一种非侵入检查技术能直接有效地诊断心肌排斥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监测心肌排斥反应最直接可靠的手段而不能被取代。  相似文献   

6.
徐佩莲  彭成忠 《浙江医学》1998,20(10):634-635
1997年6月19日,我省首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在我院获得成功,术后心肌排斥反应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及早发现和解决心肌排斥反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结合超声引导下心内膜心肌活检,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内心电图(IMEG)监测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穿刺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定期描记IMEG,观察QRS波振幅的变化,分别于术后第3、5、8、10天 4个时点处死3~4只动物,切取心脏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心肌组织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判断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IMEG QRS波振幅下降10%认为发生排斥反应,并与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IMEG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IMEG监测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大鼠应用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结果共有22只大鼠在术后第5~7天出现QRS波振幅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1±7)%。其中有21只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证实发生排斥反应。采用IMEG的QRS波振幅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8%。经治疗后,IMEG的QRS波振幅和心肌阻抗监测大多迅速恢复至原来水平。结论IMEG是一种实时有效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尤其适合抗排斥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肺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仍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本文对我国首例体外循环下肺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结果发现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淋巴细胞(CD8)比值升高,白介素6(IL-6)增加较临床排斥反应提早数天出现,有助于早期诊断,而C反应蛋白(CRP)持续阳性提示有加速性排斥反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徐鹏  夏家红  蒋雄刚  张凯伦 《广东医学》2005,26(11):1469-147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中的血清表达及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CSA组(n=14)。采用颈部心脏移植术式建立模型,手术后分别经胃管给予生理盐水及CSA干预。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每组7只用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7只用于动态抽取血液标本,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EGF表达水平。结果CSA组移植心存活时间(21.1±2.9)d长于对照组(12.4±2.3)d(P<0.01)。对照组血清VEGF表达强度强于CSA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和移植心的炎性浸润以及急性排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证人超声心动图在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ccuson型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应用M型超声观察室壁厚度及活动度、有无心包积液;应用B型超声观察各房室腔大小;用脉冲多谱勒频谱测E峰峰值流速、A峰峰值流速及E/A值,连续观察120d后行心内膜心肌活检(FMB)。结果 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浊4个半月未发现排斥反应征象,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结论 动态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移  相似文献   

11.
吕向微  李芳  王立明 《医学综述》2013,19(3):433-436
肝移植患者术后虽然使用免疫抑制剂,但也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肝功能下降、移植物损伤等不良预后,是早期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主要由Th2细胞产生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体内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单核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的表达、阻断巨噬细胞作用等功能,下调一系列免疫反应。由于对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预测、诊断以及治疗方面,IL-10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是最有研究前景和价值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简称急排 ,AR)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移植急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急排肾移植病人均经抗排斥治疗 ,恢复肾功能。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 ,有助于急排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表心电图指标与移植心脏心肌排斥病理改变和主要组织相容性(MHC)Ⅱ类抗原表达的相关程度,探讨其监测术后急性排斥的可能性.[方法]建立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记录心电图,同时摘取供心检测排斥病理改变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结果]QT间期和R-R间期标准差随着心肌急性排斥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同时与心肌急性排斥病变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相关,QRS电压降低和R-R间期的改变并不显著.[结论]心电图QT间期和R-R间期标准差也许可用于心脏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为选择心内膜心肌活检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 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 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 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白介素4单克隆抗体(IL-4Mab)对同种大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及抗自介素4单克隆抗体(OX81),采用改良的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移植物局部细胞因子如IL-1β、IL-2、CD25 IL-4、IL-5、IL-6、IL-10、TNF-α、IFN-y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4Mab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没有显著性变化,IL-1β、IL-2、IL-5、CD25、TNF-α、IFN-γ的表达较强,而IL-4、IL-6、IL-10的表达较弱.提示单纯应用抗IL-4单克隆抗体可能调节TH1/TH2类CK的表达,但对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却少有影响,其可能的机制为①CK网络中存在其它的独立于IL-4的TH2类CK;②TH亚群中存在除TH1及TH2亚群以外的亚群THX;③IL-4本身作用的双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受体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的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初步探讨其排斥反应机理。方法:向用D-氨基半乳糖(D-GI)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移植豚鼠肝细胞。脾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观察2周生存率。在术后不同时间作受体脾病理组织学检查及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Sandwich-ELIA)测定大鼠血清IL-2和TNFα的浓度。结果:2周生存率比较,移植组(80.05)显著高于对照组(21.4%,P<0.05)。移植的肝细胞在移植早期(1-2天)消失,移植后第3天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增多。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IL-2、TNFα浓度均无显著差别(P>0.05);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中,细胞免疫的发生较迟和(或)较弱,移植受体血清IL-2及TNF α的浓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落新妇甙(Astilbin)对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除反应中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共分3组:对照组供、受体均为C57小鼠;移植组供体为BALB/c小鼠,受体为C57小鼠;落新妇甙组在移植组基础上,心脏移植后每天以落新妇甙1mg/kg灌胃。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各取4只移植心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以心肌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心肌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移植组心肌细胞于术后第1天即已出现凋亡,第3天明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落新妇甙组各时间点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对应的移植组(P〈0.01)。结论落新妇甙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肌细胞凋亡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胰腺移植术后外周血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实验动物为杂种长白猪,分为3组(n=8):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移植手术为同种异体门静脉回流、肠内引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在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的同时应用环孢A 骁悉 甲强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 d采集受者锁骨下静脉血,抽提总RNA,RT.PCR方法检测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检测受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在术后1、3、5、7d,开腹取胰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与血液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组之间受体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移植组比较,免疫抑制剂组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索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③胰腺移植术后静脉血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变化比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改变早2~d.结论 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的变化,可以对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