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目的 比较背痛患者和相匹配的对照组在腰椎活动范围和腰椎前弯之间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15例男性背痛患者和15名在年龄、性别、身高和肥胖程度相匹配的没有背痛史的健康男性。记录对象的年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表示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对习惯性身体活动进行问卷调  相似文献   

3.
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和腰椎曲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下背痛组和正常组的躯干肌力指标,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光片上测量腰椎曲度,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躯干屈肌:下背痛组PT/BW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TAE低于正常组(P<0.05),ER大于正常组(P<0.05)。躯干伸肌:下背痛组PT/BW和TAE均低于正常组(P<0.05),ER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下背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P<0.05)。下背痛组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青年下背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肌力下降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由腰背肌肌力下降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普通的日常生活 (无测定装置限制 )条件下采用病例对照交叉设计比较研究加速度计法和标准方法 (双示踪水测法 )的效度 ,评价下背痛患者失用情况及用加速度计法测量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平均日常身体活动无显著性差异。加速度计法是测量下背痛患者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有效方法。患者失用情况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背景:曾有学者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年龄和退变等因素对腰椎活动范围的影响,但是尚缺少多元分析的结果,尤其是针对腰痛患者尚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影响腰痛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度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0例腰痛患者,男8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13岁(23~74岁).依据修订后的Kellgren评分标准分别对其X射线平片进行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对各个节段进行分析.分析因素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身高.④体质量.⑤体质量指数.⑥待测量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⑦上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⑧下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L5~S1除外).结果与结论:对于L1~5各个节段,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对于L3~5各个节段,年龄是影响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测量节段的Kellgren评分只有在L5~S1节段与该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显著相关.对于L4~5节段,下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相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性别、体质量及身高在任何节段均与腰椎活动范围无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和年龄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性因素,退变只在L5~S1节段与腰椎活动范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的影响。 方法 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等进行检测。 结果 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横肌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 结论 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腹横肌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腰椎后路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DP)的常用手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术后患者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腰背伸肌无力、下背痛和腰椎不稳定等症状,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因此防治腰椎后路术后再发下背痛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对我院收治的78例LDP患者在腰椎后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现将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为2008年9月~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的50例下背痛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5.7)岁.对照组为50~70岁的正常人群,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61.1±5.6)岁.观察组进行肌力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前凸度(LLA)及骶骨水平角(SHA)大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LDS)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中立站立位X线摄片,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测量LLA、SHA大小和滑脱距离。比较LD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LA值和SHA值,统计120例LDS患者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并对LLA、SHA和滑脱程度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DS组的LLA值和SH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4、9.66,P均<0.05);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显示:腰椎(L)4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最高,达55.83%,次高为L5,为29.17%,L1最低,为0.83%;Pearson相关分析:L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SH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LDS患者的LLA与SHA具有相关性(r=0.83,P<0.05)。结论 LLA及SHA与LDS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可能是LD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前凸重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24例因退行性病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随访有下腰痛的患者共32例作为观察组,无下腰痛的患者共9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三者之间关系.[结果]两组术前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三项指标与术后6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呈负相关(r=0.702、0.682,P<0.05).[结论]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下腰痛和腰椎功能障碍与腰椎前凸角丢失有关,应尽量矫正腰椎前凸角.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认为.心理压力是导致下背痛所致活动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处理某些下背痛患者时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爆裂骨折120例前后路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手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入路手术65例,后入路手术55例。X射线片评定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CT评定椎管减压、椎管占位清除率,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脊髓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结果随访15~32月,平均18月,无神经损伤加重及内固定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前入路组较后入路组椎体压缩及后凸畸形程度重,术后伤椎复位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Cobb角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入路手术组较后入路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椎管清除率优于后入路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后入路组;两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损伤程度、椎管占位情况及是否伴有骨折脱位和脊髓神经症状决定。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肥胖可使脊柱尤其是腰椎退化,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肥胖患者发生腰椎外科的手术日益增多,有关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增加腰椎融合的并发症,尤其是伤口感染。目的:分析肥胖是否改变接受腰椎融合患者并发症的概率。方法:纳入行腰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包括正常体质量和肥胖患者)268例为样本,将腰椎融合了分为两种类型:前路腰椎融合和后路腰椎融合,用切除自体的髂前上棘的松质骨行椎间植骨,美敦力枢法模的钛棒固定,探查硬膜前方无碎骨屑后移,切口放置引流,逐层关闭。腰椎融合后预防感染对症治疗,分别就患者的不同并发症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268例中104名为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的并发症包括有心脏、肾、肺、伤口并发症等,以伤口并发症和肺部并发症为主,与正常体质量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前后路方式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肥胖增加了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但在前后路腰椎不同融合方法中对患者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准备活动是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运动员训练和群众体育健身运动中准备活动普遍得不到重视,往往导致没有必要的运动性损伤。以运动生理为基础,阐述准备活动的生理原理,提出作好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疗效。方法:下背痛患者56例,分为SSE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方法治疗,SSE组同时加用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时SSE组休假天数、数字疼痛评分(NRC)、Oswextry量表(ODI)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及12个月时SS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治疗下背痛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79岁,患腰椎压缩性骨折2月余,经治疗腰部疼痛未缓解,现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患糖尿病21年。入院时查T36.0℃,P72次/min,BP135/76mmHg(1mmHg=0.133kPa)。现无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经常规药物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现精神、睡眠佳,饮食控制好,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背肌功能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各种背部症状所导致的活动不适,其中背部症状主要包括背部及与背部有关的腿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而活动不适包括酸、麻、胀、痛和活动受限,并除外其他内科急症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包括肿瘤、骨折、感染等。由于很多因素(如个人、职业、心理等因素)都可以导致该病的高发,因此该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据估计在工业化国家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