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发枝 《中医学报》2019,34(12):2576-2579
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本方重用甘草四两,一方面用其解毒清热,另一方面与人参、大枣配伍以健脾补虚;以辛温之干姜,温中燥湿,配甘草即甘草干姜汤,辛甘生阳以补脾肺阳气;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咳嗽、痤疮、手足口病、真菌性食管炎、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取得了较好疗效。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本方重用甘草四两,一方面用其解毒清热,另一方面与人参、大枣配伍以健脾补虚;以辛温之干姜,温中燥湿,配甘草即甘草干姜汤,辛甘生阳以补脾肺阳气;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咳嗽、痤疮、手足口病、真菌性食管炎、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七味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方中黄芩、黄连苦寒,降火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参草、大枣益气补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疗效。[方法]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疗胰岛素抵抗(insu lin resistance,IR)验案2则,并按症状改变情况随症加减,治疗后观察各指标变化。[结果]2则案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减轻,各指标不同程度显示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结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可降低IR,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治疗IR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该方辛开苦降,寒温同用,补泻兼施,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儿科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法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法则 对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和配伍关系进行分析时,历代医家多以辛、苦、甘五味的不同,将该方药物分为辛味药组(半夏和干姜)、苦味药组(黄芩和黄连)及甘味药组(人参、甘草和大枣).现代有人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亦将方中药物分为3类:①半夏、干姜;②黄芩、黄连;③人参、甘草、大枣[1] ,结果与传统分类法相一致,可见按药物性味的不同对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和配伍关系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9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治疗慢性胃炎9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仝小林教授运用经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2型糖尿病中辨证属"脾虚胃热"者的用药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9月所有使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主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68例。对症状体征、药物使用频率及用量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并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以获得该方的核心脉症。结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每味药物的常用剂量:干姜:9~15 g,黄连15~30 g,黄芩30~45 g,西洋参6~9 g,红参3~6 g。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核心脉症为乏力、视物模糊、失眠、口干、夜尿2次及以上、大便干、舌底瘀、舌体细颤、脉沉。结论本方之主药的常用治疗剂量超过一般常规剂量,提示增大药物剂量可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此核心脉症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或主证,亦可作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临床应用的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本方用半夏三钱(9克),黄连一钱(3克),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各二钱(6克),大枣四枚,水煎,分三次温服。治疗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被误下,中焦气化失常,出现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等症。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而降阳,干姜、半夏辛温散痞而和阴,再加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益被下药误伤的脾胃之气,使阴阳升降恢复正常,自然上下交通,痞满呕逆都可痊愈。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组成,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吉中强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运用经方多获良效,其认为在临床用药时,辨证准确是最重要的,同时要注意体会各药的作用,要善于总结、领悟,这样在处方时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之《伤寒论》中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的主治寒热错杂心下痞的方剂,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的名方。笔者现就近几年来代表使用该方剂治疗不同类型的消化道疾病的功效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邪在少阳,当宜和解,误用论下,乃伤其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症。中气既伤,失其升降,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法当辛开苦降,消痞补中:调和寒热。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用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佐以党参或人参,大枣补以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肾而调诸药。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共同完成消痞散结,补中扶正。调  相似文献   

14.
【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预2型糖尿病(T2DM)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 采用OMIM(http://www.omim.org)、DrugBank(https://www.drugbank.ca)与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数据库筛选2型糖尿病基因靶点,再利用String11.0(https://string-db.org)数据库构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成分与T2DM靶点蛋白互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并获取PPI网络图中核心靶点,最后根据Metascape(http://metascape.org/gp/index.html)平台分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T2DM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60种活性成分,包含有黄芩苷、黄芩素、黄连碱、药根碱、人参皂苷、芒果苷、知母皂苷、姜辣素等,得到220个基因靶点,从OMIM、DRUGBANK与Genecards数据库得到2062个T2DM的基因靶点,进一步得到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成分与T2DM共同靶点148个,再运用CytoScape3.7.1软件与String11.0数据库,得到核心作用靶点:TNF、IL-6、TP53、CASP3、IL-10、MAPK1、AKT1、VEGFA、MMP9、EGFR1、MYC、PTGS2、MAPK8、EGF、IL-1β等,并发现IL-6、IL-10、IL-1β、TNF等调节免疫炎症基因靶点在PPI网络互作图中相互作用尤为明显。应用Metascape数据平台得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干预T2DM。结论 本研究提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能是通过免疫炎症途径干预T2DM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该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以及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也为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与细胞或动物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19首。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姜、细辛、干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  相似文献   

18.
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本方由半夏9克,大枣四枚,人参3克(或党参9克),甘草、桂枝、黄连、干姜各3克,共七味组成。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所以用黄连泻胸中之热,干姜、桂枝散胃中之寒,互相配合,寒热平调。再加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使中焦升降复常。这样就能使寒热消散,表里调和,痛呕都止。本方对原来胃虚有寒的人,因受凉而致胃痛呕吐的证候,也可服用。黄连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用标本兼治、寒温并用治则,选《伤寒论·厥阴篇》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32例,收到较好临床效果,经内窥镜观察有效率达87.50%。疗效表明,“脾虚”、“胃热”可能系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0.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治疗白塞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林昌松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的原文记载及临床用药经验,提出甘草之用量宜大,常用30~40 g。针对脾胃虚弱证明显的白塞病患者,治以“白塞方”(由炙甘草、党参、鹿衔草、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组成)加减,宜用炙甘草;针对湿热炽盛的白塞病患者,拟“口炎方”(组成药物为生甘草、黄芩、黄连、法半夏、干姜、大枣、太子参、薄树芝、淡竹叶、车前子等)治疗,宜用生甘草。同时强调患者平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防止白塞病复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