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治57人病因是骨关节软缉织退变增生肥大,先天性,外伤性及医源性。该症有中央型、根管型、混合型三种。普遍症壮是腰腿痛、间歇跛行及根性痛,每型症壮各有不同侧重,掌握其特点对减压部位、范围有重要作用。减压应充份,神经根粘连应予分离。50例手术有效率96%、优良率92%。但减压范围过大影响脊柱稳定性。牵拉马尾、神经根及剥离粘连应轻柔仔细减少并发症。本组3例马尾神经损伤,术后1~3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腰椎骨折造成腰椎破坏和移位,骨折重者尤其有腰椎脱位者容易造成损伤段腰椎管内硬脊膜囊或神经根受压,造成下肢肌力、痛觉、跟膝腱反射和二便障碍。如不及时减压、复位及妥善固定,则将长久压迫马尾或神经根,遗留不同程度的下肢瘫;尤其是林业工人的腰椎骨折多为屈曲型骨折脱位,神经根受损重,更应早减压、复位和内固定,保护林业工人的劳动能力,因而我院自1992年以来共手术治疗林业工人腰椎骨折32例,经6个月~11年随访,痛觉恢复良好,下肢肌力恢复至Ⅳ以上,能生活自理或从事轻体力劳动者达87.5%,我们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过程中使用曲安奈德增加疗效的作用。方法:经腰椎后路开窗减压,松解粘连,摘取突出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在神经根袖处鞘内注射曲安奈德。结果:15例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此治疗后,随访9-33个月,平均13个月,疼痛缓解14例,缓解率为93.3%,麻木缓解12例,缓解率为80%。结论: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能解除马尾神经粘连和髓核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但不能解除和松解鞘内神经粘连,注射曲安奈德的过程能起到鞘内松解的作用;手术保护脊柱稳定是避免损伤神经的基础,曲安奈德可抑制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组织.防止粘连.促进硬脊膜外脂肪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手术疗效观察.方法 本组22例,均经x-ray、CT、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术方法本组均在全麻及显微镜下操作,剥离粘连的脊髓、马尾和神经根,切断增粗的终丝,充分游离脊髓、马尾和神经根,脊柱侧弯者行Luque法固定.结果 本组22例,平均随访时间5年以上,按1992年ASIA修订的Frankel分级评分,总优良率达82%,无死亡率.结论 脊髓栓系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减少终生残疾的关键,显微外科手术损伤小、能彻底地分离粘连,手术可以完全控制症状的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5.
李子金  黄祖轩 《云南医药》1993,14(5):283-284
报道一组腰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均采用保留小关节的椎间孔扩大减压术,随访2—6年,效果良好。在基层医院没有CT设备条件下,主要靠详细的病史,典型的体征及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应早期手术,以免压迫时间长、致马尾神经根变性,而影响手术疗效。术中强调对神经根受压侧的减压必须彻底。保留小关节减压术,即使作椎板部分切除,扩大椎间孔,但对脊柱的稳定性无明显破坏,可达到充分减压,消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的体会。方法手术治疗对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以手术后路全椎板切除,解除神经根的压迫。防感染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 60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优83%、良10%、差7%。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通过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松解狭窄区对马尾或神经根管对神经根的卡压,解除症状,减压彻底是本病成功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戴波  解红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85-187
目的:通过手术矫正腰椎滑脱,加强其稳定性并解除神经根或马尾压迫。评价24例腰椎滑脱症的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腰椎滑脱症患者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根据Meyerding标准:Ⅰ度滑脱19例,Ⅱ度滑脱5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与横突间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5.83%,无断钉现象,术后有神经根症状患者3例,通过对症治疗2~3周后症状消失。结论:探讨手术原则和要求,阐明本病的病因病理、手术治疗机制及并发症的预防,并证明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83年3月至1990年3月共收治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或骨折脱位并椎管狭窄42例,均采用脊髓侧前方减压卢氏棒内固定术治疗,经1—2年随访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脊椎骨折时间4—18个月,平均8.2个月。临床表现:截瘫指数Ⅰ—Ⅱ19例,Ⅲ—Ⅳ12例,Ⅴ4例,马尾神经受压表现者7例。其中28例有单侧神经根症状,3例有双侧神经根症状。  相似文献   

9.
马尾神经根松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人们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其症状的产生不仅与椎管骨性成份及韧带的异常直接有关,还涉及到椎管与其内容物——腰骶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在腰段脊柱三维运动中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变化。1967年,当 de Lange 为一名软骨发育不全性椎管狭窄的病人行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发现其马尾神经根明显松弛纡曲,其后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间盘突出、椎动脉狭窄对颈神经根损害的临床价值,分析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CDFI检测及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35例经肌电图检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男26例,女9例,年龄,34~68岁。其中有22例经CDFI检测。结果 24例肌电图检测有神经根根性损害,男18例,女6例,男:女约3︰1。MRI 2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间盘突出及硬膜囊受压,CDFI检测有椎动脉狭窄的10例,占41.67%。结论椎动脉狭窄及颈间盘突出是颈神经根性损害的主要因素,也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邵珠瓦  任雨春 《安徽医药》2006,10(8):612-612
腰椎滑脱经非手术治疗不愈合或进行性滑脱伴有神经根或马尾压迫症状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常用的手术方法。本院自2000年8月-2004年6月,采用先减压再用RF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25例,术中出血少,植钉安全,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了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3例。其中单侧28例,双侧5例。4例合并中央管狭窄,2例合并马尾综合征,1例合并椎体滑脱。根据各自的病理特点分别行全椎板、半椎板或开窗减压。手术处理包括除突出的椎间盘,切除增生的黄韧带、小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从而扩大狭窄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2个月—4年6个月(平均2.8年)随访,优22例,良8例,无改善3例。作认为手术除髓核后,必须探查神经根的其他致压因素,以防遗漏。手术既要减压充分,又要兼顾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潘克霞 《淮海医药》1997,15(2):41-4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中年腰褪痛的常见疾病之一,椎间盘的退变和损伤是其主要原因。如病人腰腿痛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的马尾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时,刚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基层医院常用的术式是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髓核除或(和)神经根管扩大术,由于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翻身,腰部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本研究就1994年3月至2004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23~62岁,平均41.6岁,其中35~55岁14例,占67%。21例中农民6例,干部7例,工人8例。病程6个月~27年,平均5.5年。髓核突出部位:本组21例手术证实27个椎间盘,L4~5椎间盘16个,占59%;L5~S1椎间盘11个,占41%,其中L4~S1髓核同时突出6例。合并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椎管内肿瘤2例。腰腿痛同时发病12例,先腰痛后腿痛7例,先腿痛后腰痛2例;有典型的腰骶背部疼痛且向下肢放散痛17例,不典型4例。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在术前行腰椎X线摄片,其中腰椎侧弯或变直者7例,腰椎骶化3例,骶椎腰化1例,脊椎轻度滑脱4例。21例均行腰椎CT检查,L4/5突出或膨出14例,L5/S1突出或膨出4例,L3/4突出或膨出5例,L2/3膨出2例。由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2例作椎管造影,发现合并占位性病变,5例作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2治疗方法:采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背正中切口,常规暴露患侧L4、5~L5S1。巾钳定位后切除肥厚黄韧带,行椎板间开窗,咬除上位椎板下缘和下位椎板上缘。外侧至关节突内侧将窗扩大,显露硬膜囊和神经根,用神经剥离子将硬膜囊牵向内侧,切除突出的髓核及椎体后缘突起的骨赘。大多数的单侧或无明显粘连的中央型椎间盘即可摘除,若伴有侧隐窝狭窄,粘连严重的中央型或合并椎管内肿瘤,必要时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直至神经根完全减压。如果小关节突无明显破坏可早期下床活动。2结果术后腰腿痛迅速消失、感觉部分恢复者7例,平均住院天数17.9d。出院记录,直腿抬高试验及拉塞克试验,增加30°~500°者16例。本组随访6个月~10年,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定标准[1],本组手术优良率为92.5%。3讨论3.1手术指征:①病史超过半年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无效,或有效但仍常复发且症状较重者。②首次发病,症状严重尤以下肢症状为著,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和入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或跪位。③中年病人痛史较长,较大地影响工作和生活。④马尾神经综合征或单根神经麻痹病人。⑤病史、体征不典型,经椎管造影或其他检查证实巨大椎间盘突出。⑥腰椎间盘突出并其他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或椎管肿瘤[2]。3.2术式选择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临床上对椎板切除范围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黄培青等[3]认为彻底解除构成神经根压迫的病理组织,做到无遗漏或无残留为准。椎板开窗,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的选择,术中须慎重考虑指征。本组21例其中行椎板开窗手术13例,半椎板切除手术6例,全椎板切除手术2例。本组13例行开窗切除均为病程短、神经检查定位准确又无其他合并症者,对有神经根粘连或合并椎管狭窄症则切勿采用。对全椎板切除更应慎重起见,只是在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突出物巨大而与硬膜囊或神经根粘连紧,或合并其他原因才应考虑。避免术后马尾神经完全失去骨性覆盖,形成半环形瘢痕组织压迫神经。探查椎间盘要充分,一般在探查椎管时,要包括上、下椎间盘,以防遗漏,髓核摘除要彻底,以防术后再复发。对合并椎管狭窄症者,减压要充分,常规检查侧隐窝,必要时切除关节突。对切口放置引流条问题,可主张将橡皮引流条放置在硬膜外,术后24h后拔除[4]。本组病例无一例放置引流,术后切口一期愈合,近期观察亦无因未放置引流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减少术后再复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有:术前检查不完善、诊断不准确;手术者缺乏经验,手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造成手术定位错误、髓核切除不彻底、术后神经根粘连、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患者术后功能训练不当。本组3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随访6~12个月,优良率77.1%,有效率91.4%。结论术前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手术规范、熟练、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定位准确、操作仔细,预防神经根粘连、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以及正确的恢复期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前方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前方减压术,采用Cage、钛网或自体髂骨椎体间植入后,使用颈前路钉板系统固定。结果52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术后复发者。随访8~36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神经根减压充分,椎体间骨融合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结论颈前路单间隙前方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奉化市人民医院共收治的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保守治疗)与B组(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每组均26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改变情况、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及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疼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评分也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等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治疗,有利于缓解疼痛与麻木症状,降低复发率,其原因可能与采用内固定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6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和对照组33例(前入路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14.97±3.58)分, VAS评分(2.32±0.41)分,复发率为6.06%,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局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术,其中28例为血管与神经交叉压迫,4例为蛛网膜粘连,1例为胆脂瘤压迫,2例为血管压迫并蛛网膜粘连,1例未探及血管压迫,行神经根部前内侧切断。结果随访3个月~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出血少、路径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12mm宽柱形骨槽减压植骨,20例脊髓一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应用潜行扩大骨槽底部至14~16mm减压植骨16例,12mm宽骨槽减压植骨4例。结果,脊髓型颈椎病1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93%。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85%。其中2例无效者为小骨槽减压植骨。结果提示,12mm的骨槽即可解除脊髓型颈椎病脊髓腹侧的压迫,对于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潜行扩大骨槽底部减压,既能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又不至于过多的破坏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