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开平市控制和消灭白喉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控制和消灭白喉的效果进行评价,指导防治工作实践。方法 对开平市1951年以来的白喉疫情,预防接种和免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自实施白喉类毒素制剂(下称白类)接种以来,特别是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后,白类的预防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抗体阳性率(保护率)不断提高,到目前呈稳定状态,分别保持在92.86%-100%之间,白喉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直线下降,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由疫苗推广前期的5.96/10万和0.76/10万下降到1978年只有1例,1979年至今,已连续23个无白喉病例发生,达到了控制发病以致基本消灭白喉的水平。结论 白类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良好,今后要继续做好儿童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建议制订成人加强免疫程序,严防≥15岁人群发病。  相似文献   

2.
太康县1978年-1999年来,实施PD、DPT、DT常规免疫、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及疫情漏报率调查。结果:接种率长期稳定在90%~95%以上,人各免疫水平达85%以上,白喉疫情可得到控制,表明,做好PD、DPT、DT常规免疫是控制直至消除白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育青 《华南预防医学》2001,27(1):12-15,35
目的 评价佛山市白喉免疫接种效果。方法 对佛山市 1 950~ 1 999年白喉免疫接种资料、1 986~ 1 999年采用锡克氏试验检测白喉免疫成功率及健康人群免疫保护率的免疫资料进行了分析 ,并使用DALY指标对白喉的预防接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佛山市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白喉类毒素年均接种率分别为 76.9%、92 .8%、99.2 % ;1 986~ 1 999年 ,白喉免疫成功率年均 98.9% ;各年龄组健康人群白喉免疫保护率在 91 .2 %~ 98.2 % ;白喉发病相应大幅度下降 ,白喉年均发病率由五、六十年代的 1 3 .3 /十万下降至七十年代的 1 .1 /十万 ,八十年代后发病率均在 0 .5/十万以下 ,1 993年后无白喉病例发生。 1 979~ 1 999年佛山市白喉预防接种成本效益比为 1∶4 .2。结论 佛山市实施计划免疫控制白喉效果显著 ,显示计划免疫是消除白喉的根本措施。提出在控制、消除以致消灭白喉的不同阶段制订相应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佛山市白喉免疫接种效果。方法:对佛山市1950-1999年白喉免疫接种资料、1986-1999年采用锡克氏试验检测白喉免疫成功率及健康人群免疫保护率的免疫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使用DALY指标对白喉的预防接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佛山市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白喉类毒素年均接种率分别为76.9%、92.8%、99.2%;1986-1999年,白喉免疫成功率年均98.9%;各年龄组健康人群白喉免疫保护率在91.2%-98.2%;白喉发病相应大幅度下降,白喉年均发病率由五、六十年代的13.3/十万下降至七十年代的1.1/十万,八十年代后发病率均在0.5/十万以下,1993年后无白喉病例发生。1979-1999年佛山市白喉预防接种成本效益比为1:4.2。结论:佛山市实施计划免疫控制白喉效果显,显示计划免疫是消除白喉的根本措施。提出在控制、消除以致消灭白喉的不同阶段制订相应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滨州市不同时期控制麻疹的效果。方法对滨州市1956~2008年麻疹疫情、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率、人群免疫水平和控制麻疹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控制麻疹的实施,使麻疹发病率持续下降。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MV报告和调查接种率为87.12%~93.45%,人群麻疹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按控制麻疹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推广使用MV时期(B期:1967~1978年)和未使用MV时期(A期:1956~1966年)相比,计划免疫时期(C期:1979~1997年)和B期相比、加速控制麻疹时期(D期:1998~2008年)和C期相比,年均发病数分别减少9989例、18500例、378例,年均病死数分别减少267例、49例、50例。在1967~2008年控制麻疹进程中,其总成本-效益比为1:22.97。结论滨州市控制麻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峡县控制白喉的现状.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峡县历年白喉发病资料,历年白喉免疫接种资料及历年白喉疾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7-1978年西峡县白喉平均发病率1.33/10万,平均死亡率0.28/10万,1979年至2010年连续32年无白喉病例发生.自1963年西峡县开始接种白喉类毒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日照市免疫预防消除白喉的效果。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日照市1951年以来白喉流行病学特征和采取的预防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日照市自1951年以来共报告白喉病例4136例,死亡247例,平均年发病率:1951—1959年为3.80/10万,病死率为10.27%;1960—1969年为20.35/10万,病死率5.12%;1970—1979年为0.38/10万,病死率为12.94%,末例病例为1977年。日照市自1960、1970年相继开展了白喉百日咳联合疫苗(DP)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接种,自1986年以来,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免疫成功率年均90%以上,39岁以下健康人群白喉免疫保护率93.54%,带菌率调查为零。结论高覆盖率和高质量的免疫接种率是消除白喉的根本措施,开展有效的监测是消除白喉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玉溪市2005年儿童白喉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玉溪市1-7岁儿童白喉免疫状况,2005年对玉溪市3个县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白喉血清抗体检测,从而科学评价儿童免疫接种质量,为有效控制计划免疫针对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五苗的接种率调查考核,并采集被调查对象儿童的血清进行白喉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3县儿童669人,白喉抗体阳性率为94.77%,保护率为85.50%,抗菌素几何平均滴度(GMT)为0.12U/ml。结论玉溪市儿童接种百白破(DPT)三联混合制剂免疫后,取得较好的血清抗体的免疫保护,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儿童白喉的发病,同时也证实了玉溪市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是可靠的,为控制和消除当地白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玉溪市1~10岁儿童白喉免疫状况,评价儿童免疫接种质量,以期为全面控制和消除白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麻疹、脊髓灰质炎、百白破、卡介苗、乙型肝炎5种疫苗接种率调查的同时,采集被调查儿童的血样用间接血凝法(IHA)检测白喉抗体。结果检测2006—2007年具有百白破三联制剂(DPT)免疫史的儿童1501人,白喉抗体阳性率89.14%,保护率79.75%,几何平均滴度(GMT)1∶35.19,抗毒素平均含量(ATC)0.132U/ml。不同地区白喉免疫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2=33.46、χ22=27.21、F=20.25,均P0.05)。不同年龄组阳性率、保护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2=66.18、χ22=94.76、F=40.58,均P0.05)。不同年度阳性率、保护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2=14.55、χ22=16.54、u=-3.29,均P0.05)。不同居住形式阳性率、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3.78、u=2.92,均P0.05),但保护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2.07,P0.05)。男女之间阳性率、保护率、GMT均无统计学意义(χ12=0.14、χ22=0.59、u=0.22,均P0.05)。结论玉溪市儿童DPT接种质量和血清抗体保护理想,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白喉的发生。提示加大对辖区内流动儿童管理力度,认真做好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及时清除免疫空白人群是目前预防和控制白喉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百日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湛江市1984~2004年儿童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容量概率比例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对湛江市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和计划免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湛江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免疫接种率从1989~1997年均达85%以上,但2004年则分别为82.6%、79.9%和81.9%。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质炎从1984年的119例下降到1994年以后的0例;白喉从1984年的35例下降到2004年的0例;麻疹从1984年的6658例下降到2004年的101例,下降98.5%;百日咳从1984年的1685例下降到2004年的9例,下降99.5%。结论湛江市实行计划免疫以来,有效控制了脊灰、白喉、麻疹和百日咳的发病。维持高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适时的强化免疫,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和消灭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滨州地区1988-1992年实施《山东省消除白喉方案》,落实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市地为单位适龄儿童白喉类毒素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人群免疫水平保持在90%左右,连续5年未检出带菌者,连续15年无病例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实现了消除白喉的目标。1992年以后,各项工作指标仍然保持在消除白喉阶段的水平,22年无病例发生,消除白喉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证实,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达到90%,可基本保持不发病的结论,提示了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白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3.
吴慧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1):1198-1200
目的 评价早产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条件的191例早产儿住院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以体重进行评价,出生时、出院时及矫正胎龄至48周时、6月龄时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9.4%、32.5%、24.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以出院体重评价,胎龄、出生体重10、有肠外营养PN、首次应用PN日龄、应用PN持续时间是早产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影响最大的因素。3)以矫正至6月龄时体重评价,出院体重10是早产儿发生出院后生长发育迟缓的最大影响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及EUGR早产儿管理;对早产儿的不同时期均应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双相”趋势,在目前麻疹发病年龄结构和流行病学动态形势下,提供现阶段制定麻疹防治策略的参考依据。方法针对免疫预防30年后麻疹流行特征动态变化,结合各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对现阶段麻疹的流行规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预测。结果从麻疹疫苗广泛应用到计划免疫再到免疫规划的30年间,虽然发病年龄构成改变,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整体发病率持续下降,维持3/10万的低发病率水平,并且临床并发症减少,轻型、不典型以及不可预防性病例增多。但2005年后发病率显著回升,表现出〈8月龄婴儿和≥20岁人群发病升高的“双相”趋势,流动人口以多发、爆发为主要流行类型,成为影响该地区麻疹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1982—1991年和1992~2006年两时期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均较高(x^2=0.189,P=0.921),抗体GMT均达到较高水平;1982~1991年和2007年两时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84,P〈0.01);相同时期的育龄妇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94%和92.51%(x^2=1.524,P=0.900),健康人群及育龄妇女抗体GMT均偏低。结论随着麻疹流行特征的改变,血清流行病学随之改变,形成了不同时期麻疹流行规律特征的免疫学基础,制定大年龄及育龄妇女的免疫策略,是降低“双相”趋势升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调查8个时间段(早餐前、早餐、早餐后、午餐、午餐后、晚餐、晚餐后、夜间)河北大学学生春季饮水行为,并分析其不同时间段饮水行为的差异,为开展饮水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河北大学156名大学生参与调查,采用连续7 d 24 h饮水记录法,利用定量用具详细记录每天8个时间段,上午、下午、晚上及就餐时与非就餐时的饮水行为.结果 8个时间段内,晚餐后饮水人数及饮水量均最多,分别为89.8%,325 mL(Z=774.72,P<0.01);午餐后和晚餐后的饮水次数最多,均为1.9次(Z=839.05,P<0.01).调查对象晚上饮水量最多,为439 mL(Z=45.14,P<0.01);下午和晚上饮水次数最多,均为2.3次(Z=40.34,P<0.01).54.2%的被试在就餐时饮水,99.2%在非就餐时饮水.调查对象就餐时日均饮水量和饮水次数均低于非就餐时(Z值分别为-14.58,-15.07,P值均<0.01).结论 河北省某高校大学生春季饮水行为在不同时间段存在差异,且非就餐时饮水量普遍高于就餐时.需结合饮水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饮水健康宣教,促进大学生足量饮水.  相似文献   

17.
Micronutrient undernutrition during critical periods of grow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ealth issue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particularly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children having an imbalanced diet. Zinc is a widely studied microelement in infant feeding because it is a component of several enzymes involved in intermediary metabolism ranging from growth to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metabolism of proteins, carbohydrates, and lipids.Human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zinc deficiency and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s like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The main link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pathologies and zinc deficiency are multiple mechanisms involving oxidative stress damage, apoptosis, and inflammation.A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oor in utero environment elicited by maternal dietary or placental insufficiency may “programme” susceptibility in the fetus to later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renal,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diseases. Zinc deficiency in rats during intrauterine and postnatal growth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 model of fetal programming of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s in adult life. Dietary zinc restriction during fetal life, lactation, and/or postweaning induces an increase i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impairs renal function in adult life.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to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hysiologic role of zinc i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systems. Moreover,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inc deficiency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s in adult life.  相似文献   

18.
Hypotensive periods during hemodialy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ypotensive periods occur frequently during a haemodialysis session. The pathogenesis of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s multifactorial. The initiating factor is a decline in blood volume. Important contributory factors are inadequate vascular reactivity during haemodialysis and structural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 Compared with 'standard' haemodialysis, vascular reactivity is clearly increased during isolated ultrafiltration, haemodialysis with lowered fluid temperature (e.g. 36 degrees C), and haemofiltration.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explain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vascular response is the thermal energy balance during the various treatment modalities. With a critical reduction of cardiac filling, the Bezold-Jarish reflex may occur, leading to paradoxical vasodilation and bradycardia.  相似文献   

19.
20.
孕期不同阶段铅暴露对大鼠胎盘和仔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 HY  Li H  Wang JC  Liu XQ  Xu FS  Tan JS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101-104,F0003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阶段铅暴露对大鼠胎盘和子代的影响。方法10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于孕期不同阶段饮服0.025%醋酸铅。对照组孕期全程饮服蒸馏水;实验1组孕早期染毒,孕后期饮服蒸馏水;实验2组孕早期饮服蒸馏水,孕后期染毒;实验3组孕期全程染毒。孕末期腹腔静脉取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检测仔鼠数目、体重、身长和尾长。从大体、光镜和电镜等不同水平观察铅对大鼠胎盘结构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大鼠孕末期血铅水平均高于0.483μmol/L;孕期全程染毒组的胎盘重量[(0.31±0.13)g]和仔鼠的体重[(2.08±0.88)g]、身长[(2.37±0.32)cm]、尾长[(0.98±0.09)cm]均最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铅水平与胎盘重量呈负相关,与仔重无相关性。实验组胎盘海绵带滋养叶巨细胞和空泡化细胞增多,迷路带及海绵带滋养细胞呈退行性改变,绒毛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增多。胎盘超微结构显示胎盘滋养细胞周围微绒毛短小、稀疏,线粒体肿胀、数目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膜上核糖体数量减少。结论孕期不同阶段铅暴露可能对胎盘滋养细胞有损伤作用,从而妨碍胎盘的血液供应及母子间营养物质及氧气的交换,导致胎盘重量减低和仔鼠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