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2010年1~3月选取黑龙江,河北,陕西,山西,河南5省45 ~55岁妇女,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抑郁评分量表(CES - D)进行调查. [结果]884名调查对象中,抑郁总发生率为41.18%,可疑抑郁者15.05%,肯定抑郁者26.13%;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9.30%;婚姻质量差、伴侣患病、离异、全家经济收入低、子女负担重者等发生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频率或程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且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超重,抑郁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调节方式对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抑郁发生及其程度的影响,指导临床选取更合理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河北省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在每地区随机抽取100名(城乡各50名)45~55岁妇女,共计7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闻卷、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围绝经期综合症者占95.22%,抑郁发生率31.26%,围绝经期综合症及抑郁的发生与药物调节、运动调节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保健品调节无关.[结论]运动调节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水平及自身保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388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2388例妇女中有1884例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占78.9%,50岁以上者均有症状,40~50岁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40岁以下者有中度或轻度围绝经期症状.对相关的知晓度和告知度分别为16.7%和35.2%.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各地区城乡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及抑郁程度,患慢性疾病状况,与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每个地区100例,城乡各50例,共700例45~55岁的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组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5.22%,肯定有抑郁者21.37%,患有慢性疾病者49.28%。患病与否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抑郁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河北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患慢性疾病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港两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社区,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18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225例,发生率为53.83%,其中以骨关节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容易疲劳或乏力、性欲下降等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血管舒缩症状、骨质疏松症状深圳妇女高于香港妇女(P<0.01),而精神神经症状香港妇女高于深圳妇女(P<0.01);随着绝经的来临和年龄增长,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潍坊市44~56岁围绝经期妇女250名进行现场问卷及网络调查,以Kupper-man评分量表对围绝经期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被调查者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达56.0%,...  相似文献   

8.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256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由Epilnfo 5.0和SPSS软件包处理。[结果]256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35.6%,未绝经者64.5%,有围绝经期症状者65.6%;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P<0.05)。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失眠36.3%、易激动29.8%、心悸25.0%、头痛22.0%、性生活质量下降17.9%。围绝经期妇女性生活质量与是否有更年期症状、绝经时间长短和更年期症状程度相关。回归方程:Y=-1.777-0.847绝经时间 2.278症状评分,与更年期症状程度呈正相关,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同症候群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女性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