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以人格问卷评估出的3个类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程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于2004-09/10以某综合性大学11个班级的新生共340人为调查对象。①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评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由3部分构成,根据每一部分得分及回答情况将大学新生分为3类,第1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第2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第3类学生可能暂时没有心理问题。②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定不同类型父母的养育方式,包括6个父亲因子(58条目)和5个母亲因子(57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③应用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评定新生的人格特征,包含4个分量表共88个条目,测量人格的4个维度,每一维度分数越高,分别说明此项人格特征越明显。④采用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指导,统一填表方式进行,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全部调查在两周内完成,主要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多组秩检验,两两比较进行两组间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回收完整规范问卷327份,回收率96.2%。①大学生人格问卷测查结果:1类学生46人(14.1%);2类学生91(27.8%),3类学生190人(58.1%)。②不同类型学生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的多重比较:在第1、2、3类学生中,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过度干涉、保护的多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中的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及内外向维度有显著性差异。③在多重比较中差异有显著性因子的两两比较:在第1和第2类学生的比较中,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及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差异有显著性;在第2和第3类学生的比较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与否认、母亲过度干涉及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差异有显著性;在第1和第3类学生的比较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及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内外向维度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从第1到第3类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倾向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更多的惩罚、严厉,更多的拒绝与否认,各类型学生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均呈递增或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于2004-04对来自军人家庭的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中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与检验专业180人进行测试。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艾森克人格问卷有85项,由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倾向4个分量表组成。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0,1,2,3)。进行团体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结果:发出问卷180份,回收合格问卷176份,有效率97.8%。①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人格问卷中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正相关,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负相关(P<0.01)。父母亲严厉、惩罚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偏爱与神经质分正相关,而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或P<0.05)。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内外向分负相关(P<0.05)。②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消极应对负相关(P<0.01)。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偏爱与消极应对正相关(P<0.05)。③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精神质分负相关,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与消极应对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结论:武装警察部队医科学生母亲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情绪稳定、精神质和掩饰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父母的养育方式中作用最为突出,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有效的应对以及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于2004-04对来自军人家庭的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中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与检验专业180人进行测试。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艾森克人格问卷有85项,由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倾向4个分量表组成。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0,1,2,3)。进行团体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结果:发出问卷180份,回收合格问卷176份,有效率97.8%。①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人格问卷中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正相关,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负相关(P〈0.01)。父母亲严厉、惩罚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偏爱与神经质分正相关,而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或P〈0.05)。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内外向分负相关(P〈0.05)。②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消极应对负相关(P〈0.01)。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偏爱与消极应对正相关(P〈0.05)。③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精神质分负相关,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与消极应对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结论:武装警察部队医科学生母亲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情绪稳定、精神质和掩饰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父母的养育方式中作用最为突出,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有效的应对以及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测试法定量化评定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12/2004-03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在校学生30000人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办法,抽取新会区华侨中学、梁启超中学、司前镇中学3个学校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个班共567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l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2分)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外控为两极的泛化期待进行评定,得分以外控性计分)、艾森克个性问卷(45个条目,统计指标为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分)、应付方式问卷(统计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当场收回。结果:发放问卷567份,收回合格问卷567份,有效率100%。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6.2%,高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在各因子中的比率为1.6%~8.6%。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恐怖6个因子是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②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在0.45~0.62之间,决定系数在0.20~0.39之间,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受方程内因素影响的程度在39%。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采用消极应付方式越多,情绪越不稳定、父母养育方式中采用惩罚、偏爱、拒绝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均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本次调查中此影响因素占39%。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测试法定量化评定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12/2004-03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在校学生30000人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办法,抽取新会区华侨中学、梁启超中学、司前镇中学3个学校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个班共567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2分)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外控为两极的泛化期待进行评定,得分以外控性计分)、艾森克个性问卷(45个条目,统计指标为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分)、应付方式问卷(统计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当场收回。结果:发放问卷567份,收回合格问卷567份,有效率100%。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6.2%;高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在各因子中的比率为1.6%~8.6%。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恐怖6个因子是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②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在0.45~0.62之间,决定系数在0.20~0.39之间,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受方程内因素影响的程度在39%。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采用消极应付方式越多,情绪越不稳定、父母养育方式中采用惩罚、偏爱、拒绝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均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本次调查中此影响因素占3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父亲与母亲在相同教养方式上存在一致趋势,依次为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而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父亲(P〈0.05);男生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城市学生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农村(P<0.05);不同职业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温暖因子分越高(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惩罚严厉因子分越高(P〈0.01)。父亲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在生活环境和子女性别方面存在交互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在职业和文化程度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子女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养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1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1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 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焦虑情绪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31例学校恐怖症儿童(研究组)和4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了评估.结果:研究组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1);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偏爱被试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 (P < 0.01),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 < 0.01),干涉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患儿的焦虑情绪呈负相关,而父母亲的严厉惩罚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干涉保护因子则是患儿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1).结论:学校恐怖症患儿存在广泛的焦虑情绪,不良和矛盾的养育方式是患儿焦虑情绪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强迫症患者(研究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其他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防御方式问卷的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维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及掩饰维度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患者父母多采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应对患者及家属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利于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自设护生基本情况间卷对28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测评。结果:护理本科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得分高于母亲(P〈0.05),而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母亲(P〈0.05)。男性垆生的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女性护生(P〈0.05)。独生护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非独生护生(P〈0.05)。父亲文化程度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差异(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明显不同,并与父亲文化程度及子女性别、独生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Typus melancholicus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distinguishing premorbid personality trait of unipolar depressive patients in Japan and Germany where premorbid personality has been studied chiefly by categorical approach. However, from psychometric point of view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s inconclusive as to typus melancholicus as the specific premorbid personality of unipolar depression.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ypus melancholicus and unipolar course or between typus manicus and bipolar course that has been suggested by von Zerssen. As to categorical approach, prospective study is neede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and the validity of assessment of typus melancholicus. Dimensional approach has not found any premorbid personality trait specific to unipolar depression, which would not contribute to everyday practice. Nevertheless, dimensional approach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in pursuit of genetic factors in personality trait. Differences in premorbid personality trait between unipolar and bipolar patients suggest that genetic factors of mood disorder coul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premorbid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12.
13.
14.
Although personality disorders are often regarded as "untreatable" by third-party payers, there is actually a growing empirical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Axis II conditions may be eminently treatable by psychotherapy. This literature is critically reviewed, the implications for length of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and cost-effectiveness issue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5.
The writings of Hahnemann ar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is attacks o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His intolerance of disagreement is explored. The question is raised as to whether his personality played a part in the generally negative reception of his ideas.  相似文献   

16.
17.
When the hysterical person's immature, dependent needs are not met, she is prone to present physical complaints that simulate organic illness. Unless the physician recognizes the hysterical personality, all his therapeutic efforts with such a patient ultimately fail.  相似文献   

18.
The lives of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re characterized by turmoil, and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y conflict. As a result, these patients can be very difficult to treat. However, a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dynamics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atients can lead to improv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Tyrer P 《The Practitioner》2005,249(1677):816, 819-820, 82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