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成人尸体110侧下肢,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起始情况及外径,其中30侧下肢,就该动脉的局部位置关系、长度、伴行静脉及神经等进行解剖观测。降支的股直肌支平均长为11.9cm,起始处外径3.6mm,有1-2支伴行静脉。降支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下缘股动脉起端平均6.5cm,距髂前上棘平均10.8cm。降支的股直肌后段大多位于该肌上半的下份后方,距髂前上棘平均14.3-22.0cm范围平面。阐述和讨论了其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2.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21例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为膝周、小腿中上段前外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8 cm~20 cm×12 cm。21例患者先予创面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再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温度、颜色及张力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创面完全愈合后6周,参照 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小腿骨折者临床骨折愈合后3个月,参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在术后2周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获随访4~10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期间无软组织感染、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感觉 S2~S3 级,两点辨别觉7~12 mm(平均 9.7 mm)。供区愈合良好,未见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0 个月,平均8.2个月。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 130°,平均 110°;伸直-5°~ 0°,平均-2°。术后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差2例。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充足,为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外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肌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的一根较大的肌支。肌的下2/3具有较恒定的血管神经蒂,该蒂入肌后沿肌纤维长轴下行呈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分布。肌的下2/3有较恒定的肌皮动脉供养其表面的皮肤。本文讨论了股外侧肌皮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5.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其手术切取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方法 对19具福尔马林保存成年尸体38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及其降支的走行、分支及周围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长度、起点和止点处的外径,以及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与股直肌间沟的水平距离。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位置较为恒定,位于股中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主干长度为12.0±2.36cm,起点处外径为2.7±0.35mm,止点处外径为2.2±0.28mm,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股直肌间隙前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0.4±0.18c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解剖特点符合冠状动脉旁路术的要求,可以用于该手术,经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可方便切取该动脉。  相似文献   

6.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7.
旋肱前血管外侧降支为蒂肱骨上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带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外侧面骨膜瓣痊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38侧经动脉环绕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对旋肱前上侧降支的来源、走行、分布进行了了解剖学观测,并在4侧标本上不幕拟手术实验。结果:旋肱前动脉经 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绒上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分别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和小结节部。降支有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个侧紧贴骨膜下行,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外侧  相似文献   

8.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对 50例成人下肢标本的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分布以及经这二支血管介入有关的结构进行观测 ,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更接近病变部位及可进行插管的血管。结果表明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横支共干起自旋股外侧动脉者占 68% ,升支单独起自旋股外侧动脉占 2 6 % ;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由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延续而来。旋股内、外侧动脉深支或升支起点外径分别为 3 0± 0 8mm、 2 8± 0 7mm。从股动脉的起点 ,经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至其升支长度为 7 1± 1 1cm ;经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至其深支长度为 5 6± 1 4cm。旋股内侧动脉与其深支间约呈 90 。 角 ;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 1 33。 角。旋股内、外侧动脉深支 (升支 )为营养股骨头和颈的血管 ,这二支血管符合导管插入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和骨瓣血供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受区血管的临床可行性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于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38 cm×8 cm~18 cm×8 cm。 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约6 cm、4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受区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 结论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并测量膝降动脉口径、血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扩大膝降动脉口径,可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血管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易行和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为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0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于远侧腕横纹上方约10cm处解剖出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及头静脉灌注蓝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大鱼际皮肤动脉、静脉、神经来源、分支及吻合情况。其中5只标本于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灌注墨汁,测量皮肤染色范围。结果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外径为(1.40±0.22)mm,长度为(2.0±0.5)cm,皮瓣可切取面积为2cm×3cm~4cm×5cm。静脉回流有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起始与走行恒定,口径适当,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及其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为蒂、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大鱼际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  相似文献   

15.
膝上外侧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膝上外侧动脉在股骨外侧髁近侧(2.9±0.5)cm处起于动脉,起始处动脉外径(2.2±0.4)mm,主干长(2.6±0.4)cm,至外侧肌间隔处发出上、中、下3支骨膜支分布于股骨下端前外侧.前、后、远3支皮支,分别于股骨外上髁近侧(4.0±0.5)、(5.0±0.5)和(1.5±0.3)cm处进入股下端外侧皮肤,远侧皮支及下肢骨膜支发出交通支与膝关节血管吻合,并有分支分布至髂胫束.[HTH〗结论①膝上外侧动脉可构成皮瓣或骨膜、髂胫束组成的复合组织瓣;②带血管转位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③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远端或踝足部伴骨、肌腱、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轴型血管蒂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②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③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不超薄,其余周边部分超薄至保留皮下脂肪2~3mm;④真皮下静脉也吻合成网,通过皮动脉伴行静脉或股外侧浅静脉回流。文中讨论了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7.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降动脉穿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约4cm,在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缝匠肌前缘及后缘的穿血管、股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膝关节内侧上部形成顺沿缝匠肌和股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以膝降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