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乏脂性腺瘤(Lp-AA)与嗜铬细胞瘤(AP)在多期CT检查中CT值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5例)和乏脂性腺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最大径、形态、边界、环形/弧线样强化、坏死囊变、钙化、各期平均CT值及廓清率等指标绘制ROC曲线,同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得出各组变量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P与Lp-AA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形态、边界、钙化及动静脉期CT值、绝对廓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Lp-AA组的病变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以及相对廓清率均呈现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最大径、相对廓清率分别达到36.2 HU、56.7 HU、39.8 mm、19%,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94、0.894、0.792,敏感度分别为73.3%、93.3%、80%、86.7%,特异度分别为82.4%、47.1%、78.2%、64.7%。结论 通过比较病灶坏死囊变、环形/弧线样强化、最大径、平扫及延迟期CT值和相对廓清率,有助于临床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强CT在肺癌患者中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瘤和乏脂性腺瘤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8例(转移瘤组67例;乏脂性腺瘤组51例)伴有单侧肾上腺实性结节、且行胸部或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CT扫描的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肺癌临床分期、肾上腺结节的大小、位置、平扫和双期增强CT值、囊变/坏死及强化峰值期。利用单变量分析筛选出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参数后,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评价各特征参数及诊断模型的效能。结果 转移瘤组的平扫CT值高于腺瘤组(P<0.001),且其男性、形态不规则、囊变/坏死以及Ⅲ/Ⅳ肺癌临床分期的比例均高于腺瘤组(均P<0.05)。与转移瘤比较,乏脂性腺瘤呈相对更快的“快进快出”强化模式(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AUC=0.672)、平扫CT值(AUC=0.776)、囊变/坏死(AUC=0.580)、肺癌临床分期(AUC=0.671)和强化峰值期(AUC=0.671)是预测肺癌肾上腺转移...  相似文献   

3.
背景 肾上腺偶发瘤中,肾上腺转移瘤需要与肾上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肾上腺腺瘤)进行鉴别,推荐延迟15 min的扫描方式计算绝对廓清率与相对廓清率,然而扫描时间过长。目的 探讨简化计算CT增强廓清率鉴别小于4 cm的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腺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随访证实或拟诊非肾上腺腺瘤病变后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增强扫描的肾上腺转移瘤患者78例和肾上腺腺瘤患者50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本研究纳入肾上腺转移瘤患者37例(肾上腺转移瘤组)和肾上腺腺瘤患者47例(肾上腺腺瘤组);其中肾上腺转移瘤包含原发灶为肺癌患者16例、原发灶为其他肿瘤患者21例(肝癌患者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14例、胰腺癌患者1例、膀胱癌患者1例、涎腺癌患者1例),肾上腺腺瘤包含肾上腺乏脂腺瘤患者15例、肾上腺富脂腺瘤患者32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情况、病灶部位(左侧/右侧)、肿瘤大小,并测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值,计算简化绝对廓清率及相对廓清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分析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腺瘤组、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富脂腺瘤组、肺癌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的效能。结果 肾上腺转移瘤组与肾上腺腺瘤组患者、肾上腺转移瘤组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患者、肾上腺转移瘤组与肾上腺富脂腺瘤组患者、肺癌肾上腺转移瘤组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病灶部位及肿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转移瘤组患者的平扫CT值高于肾上腺腺瘤组(P<0.001)。肾上腺转移瘤组平扫CT值高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低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P<0.05)。肾上腺转移瘤组平扫CT值及相对廓清率高于肾上腺富脂腺瘤组(P<0.05);肾上腺转移瘤组与肾上腺富脂腺瘤组患者的绝对廓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肾上腺转移瘤组平扫CT值高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低于肾上腺乏脂腺瘤组(P<0.05)。在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腺瘤ROC曲线分析中,平扫CT值的截断值为21.00 HU,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4、81.1%、89.4%。在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乏脂腺瘤ROC曲线分析中,平扫CT值的截断值为28.50 HU,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6、64.9%、86.7%;绝对廓清率的截断值为-21.54%,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33、80.0%、83.8%;相对廓清率的截断值为-9.65%,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0、73.3%、89.2%。在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富脂腺瘤ROC曲线分析中,平扫CT值的截断值为11.50 HU,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4、91.9%、100%;相对廓清率的截断值为-64.10%,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77、89.2%、53.1%。在肺癌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乏脂腺瘤ROC曲线分析中,平扫CT值的截断值为29.50 HU,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1、81.3%、93.3%;绝对廓清率的截断值为-24.89%,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1、80.0%、81.3%;相对廓清率的截断值为-10.58%,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33、73.3%、87.5%。结论 简化计算CT增强绝对廓清率及相对廓清率在鉴别小于4 cm的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腺瘤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3D可视化技术辅助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前是否行3D可视化技术重建分为3D可视化组和CT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全腹部增强CT,3D可视化组利用CT图像数据建立3D可视化模型。3D可视化组患者术中运用3D可视化技术通过经腹腔或后腹腔途径行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精准定位解剖结构,精准分离血管、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3D可视化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均短于CT组(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可视化组经后腹腔途径入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优于CT组(P <0.05);3D可视化组经腹腔途径入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CT组(P <0.05)。结论 3D可视化技术辅助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能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经后腹腔途径较经腹腔途径能更好地发挥3D可视化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和传统腹腔镜治疗复杂肾上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复杂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7例复杂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其中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25例,传统腹腔镜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中转开放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手术均获成功,传统腹腔镜组有2例手术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传统腹腔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149,168)min vs 165(155,194)min,P>0.05];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350(250,475)mL vs 550(285,615)mL,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腹腔镜组[3(3,4)d vs 4(3,4)d,P<0.05;6(6,7)d vs 7(7,8)d,P<0.05],而住院费用高于传统腹腔镜组[72 874.30(72 398.60,73 651.60)元vs 48 933.50(43 978.60,50 254.90)元,P<0.05]。结论 对于复杂性的肾上腺肿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存在一定的优势,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谢辉  王健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3):134-137
目的 通过观察较大肾上腺腺瘤(>4cm)患者行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方法比较,探讨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 选取2012~2016年期间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及青海省人民医院及就诊的符合诊断较大肾上腺腺瘤(>4cm),包括肾上腺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醛固酮腺瘤以及髓质脂肪瘤患者,并行手术切除者57例,将入组的57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差异分为两组,A组为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23例(其中2例中转开放未算在统计资料内),B组为行开放手术患者3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压管拔出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A组在术后负压管拔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较大肾上腺腺瘤可良好改善患者围术期状况,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负压引流管拔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促进预后恢复时间。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较大腺瘤(>4cm)相对开放手术而言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偶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1 年6 月至200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偶发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肾上腺偶发瘤的大小为0.8耀7.0 cm,42 例手术治疗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35 例(35/42,83.3%),恶性肿瘤均为转移癌(7/42,16.7%)。其中平扫CT 值≤30 HU、肿瘤直径≤4.0 cm的27例肾上腺偶发瘤均为良性病变,15 例平扫CT 值>30 HU、肿瘤直径>4.0 cm 肿瘤中7例(46.7%)为转移癌,两组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偶发性肾上腺肿瘤,肿瘤的平扫CT 值>30HU且直径> 4.0 cm时转移癌的可能性较大,肿瘤的平扫CT 值≤30 HU且直径≤4.0 cm时一般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双源CT鉴别诊断肾上腺乏脂肪腺瘤、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65例肾上腺结节患者为对象,均接受双源CT检查。分析双源CT诊断以及确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扫描时CT值、能谱曲线类型、增强扫描时肿瘤病灶碘浓度值及标准化碘浓度值。结果 65例患者使用双源CT检查显示共有68个肾上腺结节,乏脂肪腺瘤27例有29个结节,小转移瘤38例共39个结节,分别归为乏脂肪腺瘤组和小转移瘤组;影像学图像显示乏脂肪腺瘤形状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与正常健康肾上腺腺体之间界线清楚,增强扫描可观察到患者强化均匀分布;小转移瘤部分瘤体与正常健康肾上腺之间界线模糊,增强扫描图像可见病灶内部出现囊变坏形状高度密影;乏脂肪腺瘤组虚拟平扫时静脉期CT值显著高于小转移瘤组(P<0.05),而两组之间虚拟平扫动脉期CT值和平扫时CT值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乏脂肪腺瘤组患者能谱曲线快速下降型比例显著低于小转移瘤组(P<0.05),两组平直下降型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上升型比例显著高于小转移瘤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碘浓度值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乏脂肪腺瘤组静脉期碘浓度值,动脉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显著低于小转移瘤组(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曲线类型和强化扫描时碘浓度值定量可以有效鉴别乏脂肪腺瘤以及小转移瘤,为两者鉴别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诊断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平扫及延迟期的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4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平扫密度(7±13)Hu明显低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8±13)Hu、皮质腺癌(34±15)Hu、转移瘤(31±15)H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虽然增强后1min密度(58±23)Hu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肿瘤,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CT值范围与其他三种肿瘤之间的差异互相重叠。增强后10min肾上腺腺瘤密度(32±23)Hu,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9±23)Hu、皮质腺癌(78±28)Hu、转移瘤(78±26)H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上腺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腺瘤和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茜  张禹  卢东徽  张立洁  朱友志 《安徽医学》2016,37(12):1534-1536
目的 分析中晚期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患者的CT征象。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接受3D-CRT的60例中晚期大肝癌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的CT征象。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26例)和无效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CT征象。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灶单发与多发、癌栓、动静脉瘘及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部位、有无包膜、坏死及强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病灶较大、有癌栓、动静脉瘘或多发可能提示3D-CRT的早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ALPA)与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7例(共43个病灶)ALPA与转移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特点,观察病灶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和周围特征,分析病变CT值变化规律,描绘每个病例ROI的T-D曲线(TDC),并根据对比剂峰值出现时间(PT)和相对廓清率(Washr),界定腺瘤与转移瘤特征性TDC类型。结果 ALPA与转移瘤在形态、密度、周围结构、强化形态等CT征象上有差别,其TDC有明显差异,ALPA以快升快降型和缓升快降型为主,转移瘤以快升缓降型和缓升缓降型为主,两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92.3%。结论 界定动态增强CT肿瘤ROI区域的TDC类型同时结合形态、边界、周围特征和强化形态,能明显提高对ALPA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以及P6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正常肝组织、6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N-cadherin、E-cadherin以及P6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CC组织中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N-cadherin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则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织的P6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HC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旁组织与HCC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adherin的高表达与HCC患者的高病理学分级、门静脉受侵犯、高临床分期等结局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的低表达与HCC患者的高病理学分级、门静脉受侵犯、高临床分期等结局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的低表达与HCC患者的高病理学分级、肿瘤直径、高临床分期等结局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7,P<0.01),而与N-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72,P<0.01)。结论 HCC组织中N-cadherin的高表达和P63蛋白、E-cadherin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抑制蛋白2(VASH-2)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标准手术治疗的185例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VASH-2检测;在术前所有患者行B超引导下乳腺癌组织富血供病灶穿刺和乏血供病灶穿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ASH-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不同血供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患者VASH-2表达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VASH-2不同表达情况对患者5年无病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 VASH-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2.43%(97/185),而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27.03%(5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33,P<0.001)。VASH-2在乳腺癌组织富血供病灶表达率为60.82%(59/97),而在乏血供病灶中表达率为38.64%(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7,P<0.05)。不同肿块大小、分子分型及HER-2是否阳性的乳腺癌患者VASH-2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VASH-2低表达者5年PFS优于VASH-2高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5,P<0.05)。结论 VASH-2在乳腺癌组织及其富血供病灶中多呈高表达,且此类患者5年PFS较低,可为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博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2):138-141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疗实效性。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病变患者111例118个病灶,分别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A组)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组)及联合检测(C组),对其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肿块性病变中,肿块边缘、毛刺征、ADC值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不光滑、有毛刺、内部增强不均匀、廓清型TIC曲线为有显著意义恶性征象;形状不规则、平台型曲线有恶性倾向但不显著。非肿块性病变中,良恶性病变中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廓清型TIC曲线为恶性征象;平台型曲线有恶性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C曲线下面积值均数>0.9,明显高于单纯方法的B、C组,故诊断效能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性病变中,敏感度为80.3%(41/51),特异性为75.9%(22/29),准确性为78.8%(63/80);非肿块性病变中,敏感度为80.0%(20/25),特异性为76.9%(10/13),准确性为78.9%(3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疗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在乏脂肪肾上腺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按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腺瘤及非腺瘤组,对比两组在CT增强延时扫描下病灶对比剂廓清速度特征。结果发现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比较,前者延时扫描6min密度、12min对比剂廓清迅速,CT值降至24Hu以下,P<0.05。结论 CT能从延时扫描6min、12min对比剂廓清速度将乏脂肪肾上腺腺瘤及非腺瘤进行区分。CT增强扫描在鉴别乏脂肪肾上腺腺瘤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建斌  谢家恩  张辉  邓元明 《西部医学》2018,30(12):1856-1859
【摘要】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肿瘤类型CT表现特征,并测量其平扫、动、静脉期增强扫描CT值。结果 6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均为单侧病变,皮质腺瘤钙化率与嗜铬细胞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腺瘤边界清晰、规则形态、均匀密度比率均显著高于嗜铬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质腺瘤多显示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嗜铬细胞瘤及皮脂腺癌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节细胞神经瘤显示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4例; 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肿瘤大小分别为100~1071cm、331~1965cm;皮质腺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嗜铬细胞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CT征象各异,且因其组织成分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强化程度等可作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唑来磷酸治疗骨转移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118例肿瘤骨转移后骨质疏松患者,伴有疼痛症状,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静脉滴注唑来磷酸注射液),对照组58例(口服骨化三醇片)。共2个疗程,1年为1个疗程。结果 通过椎骨骨密度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结束后(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改善生活质量与镇痛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初次使用唑来磷酸患者,经用药24h前后P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钙值、BGP和CT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磷酸可明显增加患者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8.
周元元  赵卫东  王慧妍 《安徽医学》2016,37(12):1525-1527
目的 评估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腹腔镜下完全切除与未完全切除DIE病灶对疼痛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DIE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纳入A组(26例),未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纳入B组(1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A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4.79±0.95)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为(9.82±1.59)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E患者经手术完全切除病灶,疼痛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导致冠脉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方法 将疑似冠心病并进行CT冠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且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86例患者,总计258支主支血管图像经EBW工作站后处理后,以DSA为金标准,根据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首先测量病变组主支血管内非钙化斑块前后3mm内CT值,其次随机测量正常组主支血管管腔CT值。计算单支血管前后CT值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血管组别和轻度狭窄的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和闭塞的组别与正常血管和轻度狭窄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当非钙化斑块致冠脉狭窄达到中度以上时,对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显示价值,以此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术前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彦飞  王倩  常亮  赵英莉 《安徽医学》2016,37(9):1121-1123
目的 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对比剂用量对冠状动脉及冠状静脉窦强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榆林市北方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低心率患者150例,根据体质量分为3组,体质量<75 kg为A组(50例),体质量≥75 kg,依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B组(50例)和C组(50例)。A组以0.7 mL/kg注射对比剂,B组以0.7 mL/kg注射对比剂,C组以0.8 mL/kg注射对比剂。观察并比较延迟时间、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图像质量,检测患者造影前后肌酐(Cre)、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延迟时间、扫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回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前降支远段、冠状动脉左主干、冠状静脉窦的CT值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3组患者的Cre、CysC、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查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体质量调整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的用量是可行的,有利于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