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过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运用玉屏风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获满意疗效,且颇有心得。现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100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采用温阳解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 10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 0例中 ,男 4 1例 ,女 5 9例 ;年龄 :<2 5岁 5例 ,2 5~ 30岁 35例 ,31~ 35岁 2 4例 ,>35岁 36例 ;病程<10年 16例 ,10~ 2 0年 6 7例 ,>2 0年 17例。本组病例均经鼻科确诊。2 治疗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 :麻黄 6g ,细辛 6g ,附子 6g ,蝉蜕 6g ,荆芥 9g ,乌梅 9g。若兼气短、音低、自汗、面色白等证属肺虚者则加防风、白术、黄芪、苍耳子等。临床时应注意苍耳子有小毒 ,最好不要久用。若兼脾虚纳呆、腹胀、便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前后对照研究。选取我院针灸科门诊2009—2012年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70例;年龄20~60岁;病程4~35年。均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及体征。观察时限:3个月。统计学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值P0.05。结论:麻黄汤加减配合灸法能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及体征,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鼻为肺之外窍,肺合于皮毛.皮毛受寒,太阳不开,则鼻窍堵塞.故当以桂枝汤救卫表之不足,宣发肺卫之阳而通鼻窍,而后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解鼻络之寒凝,资太阳之发散. 相似文献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 ,笔者采用了 10 %二异氢酸甲苯酯 (TDI) ,橄榄油溶液给大鼠滴鼻而造成的变应性鼻炎的大鼠模型 ,并与西药扑尔敏治疗组相比较 ,从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CD4 /CD8)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麻黄细辛附子汤能有效地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 ,使大鼠的鼻炎症状好转 ,使血中CD3 升高、CD8降低、CD4 /CD8的比值恢复正常 ,与扑尔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使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 升高、CD8降低、CD4 /CD8比值恢复正常而发挥疗效的 ,扑尔敏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EAR)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辛芩颗粒对照组(4.65 g.kg-1)、小青龙汤组(7.44 g.kg-1)、麻黄附子细辛汤(2.33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3个药物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给药共14 d,以治疗前后的行为学体征积分、血液组胺和鼻黏膜切片病理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小青龙汤组和辛芩颗粒组的治疗后体征积分和血液组胺含量均有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附子细辛汤组的血液组胺含量(3.64±0.83)mg.L-1与小青龙汤组(4.58±0.51)mg.L-1和辛芩颗粒组(4.36±0.13)mg.L-1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对鼻黏膜炎症变化的修复略优于小青龙汤和辛芩颗粒。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症状,对血液组胺的降低和鼻黏膜的修复优于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门诊诊治的120例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组口服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基础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系统疾病中。该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抗组胺等方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树突状细胞24 h后,树突状细胞STAT6磷酸化程度(p STAT6)及其STAT6 mRNA、IL-4 mRNA、IFN-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7 d后收集细胞,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24 h,收集细胞,检测IL-4、IL-5和IL-13的含量,p STAT6的表达、检测IL-4 mRNA、STAT6 mRNA、GATA-3 mRNA的表达。结果: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树突状细胞后降低IL-4(P0.05)、IL-13(P0.01)的含量,对IL-5的分泌影响不大,p STAT6的表达下降(P0.01);IL-4 mRNA、STAT6 mRNA,以及GATA-3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能调控IL-4/STAT6通路,调节Th2调节Th1/Th2失衡,减轻了变应性炎性反应的发生,可对过敏性鼻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MXF)干预肾阳虚外感小鼠的药效作用及其对正常小鼠的毒性作用差异,并考察其效-毒作用机制。方法BABL/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毒性低、中、高剂量组;肾阳虚外感模型组;肾阳虚外感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6 d,记录体重、肛温等药理指标并观察小鼠的一般体征,检测生化指标、炎症因子。结果药效实验中,与正常组小鼠相比,肾阳虚外感模型组小鼠生化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盐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含量明显升高(P<0.05),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去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NF-γ)以及白介素12(IL-12p70)含量升高明显(P<0.05)。经给药治疗后,各给药组CK、ALT、urea等生化指标含量较模型组有所回调,各给药组IL-6、IL-10、IFN-γ等炎症因子含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回调;毒性研究中,各给药组生化指标CK、urea、半胱氨酸(CYS-C)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炎症因子白介素-10(IL-10)含量明显上升、白介素-12(IL-12p70)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经MXF给药治疗后,肾阳虚外感给药组小鼠的一些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调,MXF可通过调节IL-6、IL-10、IFN-γ、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改善机体的炎症反应;而正常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MXF后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出现失调,机体通过细胞转移、打破免疫应答的平衡,从而使正常小鼠出现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防己黄芪汤治疗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制备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及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C-BSA制备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给药6周后取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例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肾脏组织SOD、MDA、IL-6、MCP-1含量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肾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给药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各剂量浓度组TG、TC水平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ALB水平显著提高(P<0.01),小鼠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或P<0.01),MDA、IL-6、MCP-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小鼠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结论]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防己黄芪汤可有效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减轻膜性肾病小鼠肾脏病理损害,对膜性肾病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可有效抑制膜性肾病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哮喘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和作用于哮喘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lusterProfiler语言包进行GO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筛选得到35个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儿茶素等,收集了171个靶点,包括JUN、AKT1、MAPK1、MAPK3、RELA和IL6等,并富集得到多条GO功能和KEGG通路,比如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促进气管重塑,改善气管堵塞等而发挥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对抗生素的增效作用,为研究中药对抗生素增效的作用机制和筛选活性成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复方、中药复方加头孢唑林、头孢唑林分别加入培养基中,同时制作未加药物的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组和阴性组,以及单纯加入替加环素的培养基作为阳性组,分别接种肺炎链球菌后37 ℃培养过夜,空白组不接种细菌,每12 h取出计数,计算活菌数;同时使用连续稀释法检测其各自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且用纸片法检测抑菌圈。结果:1)中药复方组12 h时发现细菌逐渐生长,直至培养120 h后细菌浓度才逐渐下降,直至培养180 h时细菌浓度保持不变,头孢唑林组培养12 h时细菌数逐渐减少,到60 h时细菌减少的趋势停止,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组培养12 h时细菌数逐渐减少,并在培养144 h时各组细菌均无生长迹象,替加环素药物干预后细菌数急剧下降,但是直到观察结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阴性组细菌随着培养时间的逐渐延长呈现缓慢生长趋势,空白组无细菌生长。2)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肺炎链球菌(MIC=1.25 mg/mL,MBC=2.5 mg/mL);头孢唑林对肺炎链球菌(MIC=0.625 mg/mL,MBC=1.25 mg/mL);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对肺炎链球菌(MIC=0.312 mg/mL,MBC=1.25 mg/m,);替加环素对肺炎链球菌(MIC=0.156 mg/mL,MBC=1.25 mg/mL)。3)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抑菌环直径和阳性对照组相近,其次是头孢唑林组,中药单独使用的抑菌环直径小于头孢唑林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合用药对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效应均增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合用药的抗茵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FIC=0.59)。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抗生素具有更明显的抗菌效应,可能与它激活耐药细菌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