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国医大师葛琳仪(以下简称葛老)学术思想的总结,传承其学术经验,以供广大中医学者参考学习。[方法]亲身采访葛老,根据其本人的回忆及相关著作探求其治学方法;通过跟师抄方及葛老言传身教,传承其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收集临床病例,经过临床用药组方分析、归纳用药特点等方式总结其遣方用药特色;综合学生与患者对葛老的评价,展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结果]葛老辛勤耕耘于杏林数十载,成果丰硕。治学上主张博采众长,知行合一;辨证上提倡三位合一,融辨病、辨证、辨体于一身;论治上善用“和”法以起沉疴;遣方上衷用药简练,力求量少轻灵、法捷效速;医风上崇以人为本,以德修心。[结论]国医大师葛老之学术思想内涵丰厚,值得后辈中医不断挖掘与传承,从中感悟医者治病、治人之一二。  相似文献   

2.
蔡莉莉  孟静岩 《中医学报》2021,36(7):1468-1470
张镜人教授治疗脾胃病善于采用药对.临床常用紫苏梗-香附、八月札-九香虫、旋覆花-代赭石、柴胡-黄芩疏肝理气解郁,知母-连翘清热和胃,白芍-甘草养阴益胃,丹参-血竭活血化瘀,扁豆-山药健脾养胃,等等.  相似文献   

3.
葛琳仪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擅长配伍药对。本文主要以调畅气机为主线,将葛老相关药对经验略作整理,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重视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学术观点,并且在治疗中善用风药。笔者总结其运用风药的经验,试浅析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风药者,包括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川穹、葛根等。李东垣以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故“辛温发散”乃是一切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1风药能升发脾阳 “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春主肝,夏主心,风药者可疏肝理气,振奋心阳。脾土居中,生发万物,故风药者更能助升脾阳。脾阳为寒湿、湿热等外邪所困,脾阳不升.脾失健运,在健脾化湿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7.
葛琳仪,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致力于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60余年,擅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老年病等疑难杂病。对于脾胃病的诊治,葛老研学经典,汲取各家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常以和法论治,并创新性地提出“土木和合”观点,强调肝脾气机调节、气血调控、自和调养。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其教导,现将其诊疗脾胃病的经验及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晋翔教授是中医脾胃病知名专家,师从董建华院士,从事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近四十载,用药精简,效果优良。杨教授善用风药治疗脾胃病,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杨教授常用的风药有葛根、桔梗、荷叶、防风、紫苏叶、紫苏梗等药串、药对。笔者特将杨教授在临床中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供同道指正,以期实现杨教授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锡纯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来阐述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葛琳仪认为,肺结节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因错综复杂,推崇以“肺本清,虚则温”的生理、病理特性来对其加以认识。本虚以肺脏虚损为先,易形成“温、热”之病理变化而致肺热郁积,标实责之于痰、瘀二端,痰热瘀结终致肺结节形成。治疗上以“清化”为治,清肺泄热、化痰祛瘀,佐以疏肝理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秉承传统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80载,学验俱丰,临床善于运用脾胃理论指导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路老将调理脾胃法引入小儿保育、康养及治疗方面,经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中仅介绍路老以调理脾胃法为主治疗幼儿唇风、郁证以及发热疾病的经验,突出路老以脾胃为中心灵活的辨证思路,强调脾胃的生理功能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总结路老在儿科疾病中的诊疗经验,突出路老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的独特思路,发挥中医传统儿科特色优势,努力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马伟明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诊治,对脾胃病治疗尤有心得,临证强调"和法为先"的学术思想,浅议如下。1"和法为先"的内涵和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方剂学中和解剂从属于"和法",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1])。邓中甲主编的《方剂学》将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葛琳仪教授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分析葛老对痔术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葛老治“气”的理论基础及诊治规律,并列举一则验案加以佐证。[结果] 葛老指出,痔术后并发症的主要病机是“三焦气化不利,瘀血阻滞经络”,倡导内外兼治,内服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采用自制膏药局部外敷联合脐疗法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从而促进局部创面愈合。文中所附医案,葛老辨证属三焦气化不利,局部瘀血阻络,选择内外兼治,内治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方拟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予自制膏药局部外敷联合芒硝敷脐,疗效颇佳。[结论] 葛老从“气”论治痔术后并发症,内外兼治,经验独到,值得学习并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证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习、总结、归纳其病案书写风格.结果:周老病案具有如下特色:重视四诊信息收集,尤重望诊、问诊记载;辨证首重病机,尤重脏腑病机为核心的描述;体现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病证结合思想;证治联系紧密、擅于揉合选方、疑难病善用复法大方;用药既重传承又重融入新知;重视病机动态变化,尊重事实善于修正.结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床辨治独具匠心,门诊病案颇具风格,对提高中医临证水平极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实教授临床善于运用角药治疗脾胃病,如行气和血止痛之白芍、延胡索、甘草;行气开郁除痞之香附、苏梗、陈皮;辛开苦降除痞之半夏、干姜、黄连;清化湿热除痞之黄连、黄芩、蒲公英;健脾利湿止泻之党参、茯苓、芡实;健脾行气润肠之生白术、枳实、火麻仁;化痰和胃降逆之半夏、竹茹、陈皮;清热抗癌解毒之白花蛇舌草、白英、仙鹤草等。本文通过介绍上述九组角药的组成、用法、主治病症、配伍意义等,并举一则验案以佐,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7.
芳香类药是具有芳香气味中药的统称。芳香类药用于治疗脾胃病,具有开窍醒神、暖脾助阳、化湿去浊、行气活血、疏肝健脾等作用。陈宝贵教授在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应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8.
刘宇  李斯  刘时乔  韩雪  刘宁 《西部医学》2020,51(6):61-63,75
王彦刚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浊毒"理论,并在"化浊解毒"法指导下,灵活运用虫类药治疗脾胃病。他认为"浊毒"的湿热属性与虫类药的寒凉之性较为对应,"浊毒"上炎上亢的趋势与虫类药多咸寒质重的特点亦较为对应,且针对"浊毒"的祛湿、散瘀、通滞、化积、解毒、消痈"六位一体"综合性治疗网络,也与大部分虫类药的主要功用基本吻合。在虫类药具体使用上,其善用全蝎止痛化浊攻毒,斑蝥滑窍泄浊排毒,虫理血散浊解毒,刺猬皮行气降浊去毒,海螵蛸敛疮和浊消毒,并注重与平肝熄风、通腑泻热、温阳逐寒、补虚扶正等药配伍,特色鲜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总结国医大师路志正疏肝化湿联合调情志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脾胃病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易受环境、饮食、情志、药物因素影响等特点,诊疗时注重舌诊、脉诊及详细问诊,辨证精准。肝失疏泄、湿阻中焦、情志因素是引发现代脾胃病的重要病因,路老临证80余载,汲取并传承创新了先辈们的脾胃诊疗经验,在脾胃病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治疗上主要通过“疏肝、化湿、调情志”,遣方加减用药,并依据人群、季节、体质特点,辅以动静结合的情志调养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学习、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徐景藩教授分三型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病案,归纳、分析其证治规律,并举三个典型病例进行详述.结果:徐景藩对脾胃病强调定病、定位、定性,重视腹诊,并将胃脘痛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三个主要证型,善于发挥升、降、消、补、润、燥、清、化八法的运用经验,其处方往往是集药治、食疗为一体.结论:徐景藩教授的治脾胃病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