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价值.方法 将80例胎龄小于34周的高危早产儿随机分为预防组50例,对照组30例.预防组出生2 h内行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PS;对照组除不滴用PS外,其余治疗同预防组.观察2组临床表现、血气指标和RDS发生率.结果 预防组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均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6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断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气管插管内注入PS治疗;观察组采用不断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用注射器刺入气管注入PS治疗。观察两组血气指标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酸碱值(p H)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O2(8.35±1.47)k Pa、p H(7.42±0.52)相较对照组(7.62±1.42)k Pa、(7.14±0.43)显著较高,PCO2(5.68±0.95)k Pa相较对照组(6.15±1.02)k Pa明显较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1.76%相较对照组32.35%显著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3.
肖小芳  彭好   《四川医学》2022,43(11):1072-1078
目的 比较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LISA)与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持续正压通气(INSURE)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到2021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出生后6 h内且需要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84例早产儿,随机分配为LISA组(42例)和INSURE组(42例),观察患儿结局。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给药前0~5 min,给药后5~10 min,给药后15~20 min、给药后25~30 min超声多普勒测定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次要结局包括氧饱和度下降率、心动过缓率、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率、72 h内机械通气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72 h内颅内出血率。结果 LISA组和INSURE组实际纳入统计分析的早产儿均是42例。患儿各时间点PSV、EDV、RI在LISA组和INSUR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氧饱和度下降率、心动过缓率、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率、72 h内机械通气率、BPD发生率、72 h内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RDSN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治疗,研究组予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CO2和Fi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RDSN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血气和呼吸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NICU近2年半以来住院的133例HMD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为观察组,55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观察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 观察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30~120 min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总病死率及3 d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HMD,近期疗效确切,病程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减少,远期病死率下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艳伟 《吉林医学》2007,28(9):1100-1101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为2组。治疗组26例,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固尔苏Curosurf,100mg/kg)治疗;对照组16例,未用PS治疗。比较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在平均使用呼吸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治疗新生儿NRDS可减轻病情,减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氧合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新乡医学院附属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86例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3例。常规组患儿接受CAPA联合经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方案治疗,微创组患儿接受CPAP联合LISA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治疗转归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的氧合指数(OI)显著低于治疗前,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OI及Pa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用氧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2组患儿的CPAP时间、住院时间、PS再次使用率和出生后72 h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微创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1例25~32周诊断NRDS的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LISA组(53例)与传统的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灌注-拔管(intubate-pulmonary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extubate, INSURE)组(48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NRDS的效果。结果 两组初始呼吸机参数要求、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72h内有创机械通气率、呼吸支持时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25~27周的研究对象中,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NSURE组(P<0.05)。结论 LISA技术在NRDS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可改善部分患儿的临床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郎宁  黎亮  李俊瑶  黄久浪  李琴 《西部医学》2023,35(5):740-744+749
目的 探究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患脑氧代谢、氧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4例NRDS早产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儿常规给予INSURE技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LISA技术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情况、脑氧代谢、全身氧代谢及临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儿插管用时、无创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72 h内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表面活性物质二次给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儿脑氧饱和度(ScO2)水平均先升后降,但观察组用药期间、用药后5 min的S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血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的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提高,血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传统组与LISA组,各40例。传统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灌注-拔管(INSURE)治疗,LISA组采用LISA技术治疗。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PS用药剂量,比较两组给药前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血管阻力(PVR)、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室每搏做功指数(RVSWI)及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水平。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情况。结果:LISA组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S用药剂量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24 h PaCO2均低于给药前,PaO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产儿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并总结用药注意事项及护理管理要求.方法 回顾130例早产儿经气管插管早期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病例资料.结果生后10 min内应用PS 8例(6.15%),出生后15~60 min应用PS 122例(93.85%);首次应用PS后12 h内再次应用23例(17.69%);予以PS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43例(33.08%);15例(11.54%)需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出血5例、颅内出血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 早期应用PS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及明显降低其病死率.PS的应用应掌握适当的给药时机与剂量,用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早产儿应用微创法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与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的脑电图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出生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INSURE)与B组(LISA),每组30例。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脑电图指标、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S再应用率及支气管肺炎发生情况。结果:置管时,两组最低电压及爆发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入PS时,拔管后即刻、15、30 min,B组最低电压均高于A组,而爆发间期短于A组(P0.05)。B组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优于A组(P0.05)。B组一过性血氧下降发生率高于A组,而拔管后屏气发作、心率减慢及支气管肺炎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两组PS再应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NSURE比较,LISA更有助于改善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高危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30例出生后lh内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30例出生后1h内未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危早产儿产后早期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郏县人民医院治疗的NRDS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管内注入PS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pH值]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PaO_2/FiO_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aO_2、PaO_2/FiO_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邹贵雄  陈国华 《广东医学》2007,28(11):1775-1777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确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倒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照组32例未使用PS,只给予吸氧、吸痰、控制感染、保暖、预防出血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措施.结果 两组患儿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如:紫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用药后观察组均改善缺氧症状,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观察组合并颅内出血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死亡2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12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观察组用药后2,6 h氧合指标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肺透明膜病早产患儿的肺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李慧娴 《右江医学》2008,36(2):165-166
目的比较氨溴索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有HMD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21例给予氨溴索7.5 mg/kg,6小时1次,应用输液泵静脉给药,连用3天;PS组21例采用PS 108 mg,气管内给药,连用3天。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变化、转归、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观察组的存活率为76.2%,对照组为81.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溴索与PS治疗早产儿HMD的疗效相当,但氨溴氧治疗更廉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何贤明 《吉林医学》2012,33(33):7181-7182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方法:将50例H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保暖、管饲喂养、防治并发症、维持血糖、CPAP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气管插管,经气管滴入PS 100 mg/kg。结果:在治疗后1 h、12 h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氧合指数各点较治疗组低。在治疗后24 h、36 h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PAP时间为(46±6)h,对照组为(79±16)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8±2)d,对照组为(29±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进而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别联合CPAP和BIPAP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NRDS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在本院出生且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通气模式治疗,观察组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通气模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气指标及机械通气参数,肺动脉压、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凝血及抗凝指标,CD24、TNF-α、IL-6、IL-17A蛋白表达水平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PaO2、PH值、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aCO2、呼气末正压、吸气峰压、吸入氧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动脉压、EF-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C、TPS、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D-D、vW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24、IL-6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NF-α、IL-17A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RDS患儿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通气模式治疗,可以有效优化患儿的通气换气功能并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患儿同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所占比例与有效所占比例之和)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呼吸窘迫相关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