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关系。对133例年龄在61-92岁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壁内-中层厚度增加、斑块形式、轻度狭窄(内径减少<20%)和显著狭窄(面积减少>50%)的检出率分别为76.8%、48.1%、32.2%和1.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诊断和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均无显著性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继样硬化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病理程度也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波技术检测了507例患者颈动脉,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97例)和对照组(11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压、血脂、尿酸(UA)、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胆红素等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间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UA、Hcy和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LDL-C、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Hcy和TG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珐:对120例维吾尔族患者的颈动脉系统进行超声检测.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IMT分为内中膜厚度正常组和内中膜增厚组(即IMT<0.9mm组和IMT≥0.9mm组),并抽血化验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详细记录血压、体重指数。结果:内中膜增厚组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有关(P<0.05)。IM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高龄、高收缩压和脉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是维吾尔族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即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4例)和无斑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同时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结果斑块组年龄、吸烟、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病率、TC、TG、LDL、FIB浓度、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两组间性别、HD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TC、TG、LDL、FIB、hs-CRP指标升高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表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彩色血流变化,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 10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表现为血管内-中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处血流色彩明亮,血流束变细.结论 超声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的内部结构,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了解管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评价血小板活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共4组,且同时测定CD62p、CD63,并进行颈动脉弱样硬化评分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CD62p:不稳定性斑块组较其余三组均增高,P<0.05-0.01,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CD63: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增高(P<0.05),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D62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权活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责料,统计脑梗死、脑梗死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率、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并与时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及复发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率、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新鲜粥样兜块。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 :前瞻性随机调查对象 2 3 2例 ,年龄 64 .5± 9.1岁 ,分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 (DM -EH) 60例 ;糖尿病组 (DM ) 3 1例 ;高血压病组 (EH) 85例 ;同龄正常人组 5 6例 ,应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及临床检查 ,经spss 10软件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 :DM -EH组 (1.72± 0 .62mm) ,DM组 (1.48±0 .60mm)、EH组 (1.5 3± 0 .5 1mm)较对照组 (1.0 6± 0 .2 6mm)显著增厚 (P均 <0 .0 1) ;DM -EH组较DM组及EH组差异显著 (P均 <0 .0 5 )。颈总动脉 (CCA)内径 :DM -EH组 (7.0 0± 0 .68mm)较DM组 (6.60± 0 .5 3mm)显著增宽 (P <0 .0 5 ) ;EH组 (7.13± 0 .80 )较DM组增宽非常显著 (P均 <0 .0 1)。IMT与CCA半径比值(IMT/r) :三组较对照组增大均非常显著 (P均 <0 .0 1) ;DM -EH组EH组显著增大 (P <0 .0 1) ;孤立斑块发生率 :DM -EH组较 ;三组增高非常显著 (P均 <0 .0 1)。最大剪切率 (SR) :DM -EH组较另三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5 )。多元逐步回归表明 1MT与年龄、舒张压、空腹血糖及LDL -c、CCA内径、舒张末峰速度 (VD)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 1MT和斑块增厚是DM合并大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AS的作用程度。方法:选择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受检者366名,根据超声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n=133)、单纯颈动脉硬化组(CAD组,n=42)、单纯下肢动脉硬化组(PAD组,n=69)和颈动脉硬化并发下肢动脉硬化组(CAD+PAD组,n=122)。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HBP)、糖尿病(DM)史、高血脂和体质量指数(BMI)等危险因素,并对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4.8%(164/366),下肢动脉硬化的检出率为52.1%(191/366)。与健康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的年龄、吸烟率、HBP检出率及高血糖的检出率升高(P<0.05)。与CAD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吸烟率及DM检出率均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高龄(45~59、60~74、≥75岁)、吸烟和高血糖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520,OR=3.056,OR=6.895,OR=29.483,OR=4.136,OR=3.736,P<0.001)。结论:AS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吸烟和高血糖是AS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高血糖者下肢A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干预作用。方法:3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辛伐他汀20mg/d,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变化,血脂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减少,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脂和降低MMP-1等独立于调脂的抗氧化、抗增殖等作用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SonoCT技术检查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对80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进行SonoCT技术检查,观察其有无斑块、斑块性质、IMT增厚、狭窄,测量PSV、EDV、RI等参数。结果61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IMT增厚和斑块形成,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SonoCT技术检查颈动脉无创、准确,可重复直接测量IMT、斑块大小,确定斑块性质,预测脑血管病高危状态,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C A S)101 例。发现 C A S 组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 M T) 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 < 0 .01) ;而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 M A X) 、舒张期血流速度( M I N) 、阻力指数( R I) 和血管管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 B I F)( 占458 % ) ,多为扁平斑( 占42 % ) ,属早期病变,其对颈总动脉 M A X, M I N 及 R I 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6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根据病变有无分为冠心病组66例和非冠心病组60例,然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估计其严重程度。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结果:颈动脉IMT值增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IMT测定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79例,同时应用超声技术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研究对象血糖、血脂等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男性别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呈负相关.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早期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前瞻性地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且对于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予以评估,可作为监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